
香港《亞洲時報》5月9日文章,原題:中國的太空計劃——出人意料的烏龜
中國真正能與美國競爭的領域並不多:高速計算機或許算是,還有高鐵、大型水壩工程。但此類「競爭」多是象徵性。而在外太空領域,北京不僅迅速趕上,且接近於將美國的太空計劃——曾是黃金標杆——甩在身後。
圖: 1990年12月,航空航天部成立了載人航天工程領導小組,同時,航空航天部的19名專家組成了載人航天聯合論證組
經過20年的巨大人力和資金投入,中國的武器和飛機工廠製造的產品如今大多堪稱不錯,總體上卻沒特別出色的。但有一個領域,中國本土國防和航天工業真正出類拔萃,這就是航天業。
火箭發射一直是中國的「優勢項目」,文革時期仍得到足夠資金和支持。即使這樣,1990年中國決定打入利潤豐厚的國際空間發射市場時,仍是場苦戰。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遭遇數次發射失敗。但此後,這個國家創下一次又一次成功。如今中國幾與美國媲美,2012至2015年進行68次成功太空發射,美國為72次。真正令美國相形失色的是載人航天。美國如今不得不租用俄羅斯「聯盟號」飛船飛往空間站,而中國有自己的「神舟」號。2003年以來,中國已進行5次載人航天發射,多名航天員被送入軌道。
圖: 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順利著陸於內蒙古中部草原主著陸場,3名航天員健康出艙。
北京制訂了雄心勃勃的航天計劃,長遠目標是載人登月。在外太空領域,中國如今真的讓美國感到壓力。
太空項目看似複雜,其實許多方面並非尖端。太空發射的基本概念已有幾十年,基本技術足夠成熟,只要有意願和資源,多數中等國家都能企及。「神舟」(相比美國太空梭),就是一種相對簡單的設計。這恰是中國航天的「天才」之處:做得簡單,走得緩慢。這也正是美國的問題:總是追求尖端、高科技(從而異常複雜的)系統,反而達不到降低太空發射成本和提高使用頻率的目標。在這場古典寓言式的龜兔賽跑中,中國再度表明,遲緩而穩健地不斷前行將最終贏得比賽。
(作者理察·畢勝戈,陳俊安譯)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