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過濾和濾材的7個誤區,你中了幾個?

關於過濾和濾材的7個誤區,你中了幾個?

01/硝化細菌不直接進行水處理

很多商家都不懂進行水處理的具體技術,何談他們在推廣的時候給你們帶來的知識普及。再次重申,處理魚缸循環水的是硝化細菌分泌粘性很強的細菌膜,學名脂多糖類。

02/K1、K3、滾動毛球等等起到的培菌效果微乎其微

K1及K3最早用於污水處理,起到的主要作用是沉澱,原理為流沙原理。用於魚池中最開始的作用也是沉澱,後來被部分「有心人」過分解讀,用在魚缸中。

03/中孔石英球的培菌效果最佳,性價比最低

中孔石英球體積為常見礦石濾材中,體積最小,在過濾槽中放置數量眾多,比表面積最大,水處理方面有優勢。

04/濾材變黃變黑絕大多數不是因為褐藻

生物膜在吸收水中的氧化鐵造成,吸附的少,變成鐵鏽色,也就是黃色。吸附的多,變成黑色,也就是深褐色。但是,會逐漸剝落。不是褐藻,不是褐藻,不是褐藻。沒有光哪來的褐藻?

05/濾材真的不用清洗

我的觀點,勤洗棉。做好物理過濾,不洗生化過濾。

06/魚缸底濾排污閥是畫蛇添足

乾濕分離技術最初從德國傳至中國時,在底濾中安裝排污閥就是最大的畫蛇添足。如果你能在有機贓物進入生化過濾前就能拍出缸外,加排污閥的作用是什麼?排水?如果你不能控制有機贓物進入生化過濾,那麼這個魚缸設計何其失敗。

據我所知,國內的水污分離技術已經很高超了,為什麼不運用在水族過濾上呢?魚缸廠廠長們,不要一味地去模仿,去搞什麼噱頭,來點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吧。

07/我的魚缸(有魚友讓分享一下)

我請沾缸師傅給做的魚缸,五面超白,買的紅花梨柜子。整個溢流區及過濾槽效仿愛龍仕。一個星期沖一次濾袋,半個月洗一次棉。濾材用的是台灣NO.1及曉濾,目前僅得出的結論是:台灣NO.1燒結溫度較高,明顯看到有光滑的地方,沒有曉濾那種粗糙感。但是作用,還有待考察。

08/關於魚病

我不怎麼懂魚病,也在學習龍巔大神們的經驗,所以魚病了您還是發帖的好,以免耽誤了。您要是過濾方面的,咱們可以交流一下子。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88/node97630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