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知識│濾材的選擇與管理

水族知識│濾材的選擇與管理

我本身是從事微生物及水質處理方面工作的,又熱愛養魚。有許多見解與常見的知識體系相悖,只不過是提出來。大家討論一下,您要是覺得有用呢,那就算我沒有白白長篇大論,如果不認同也沒有關係,大家討論討論。

本文只討論生化濾材,物理濾材不做評判。

現在市面上的濾材太多了,魚友們在無從選擇時便會信奉「便宜沒好貨、好貨不便宜」的原則去選擇購買濾材,但是這樣的選擇固然可以避免了大部分的劣質產品,但是你的錢花的真的值嗎?你確定你了解你要選擇的濾材嗎?老手們請批評指正,新手咱們互相學習。今天來分享一下我對濾材的認知。

濾材主要是一類能利用高接觸表面積,使硝化細菌能附著於表面生長,並逐漸形成一層「生物膜」,再由生物膜與循環水密切接觸的機會,將其中的氨去除,這才達到凈化水質的作用。

生物濾材的種類繁多,已知的大類分為:塑膠製品、陶瓷製品、天然製品、礦石製品、以及其他替代物等等。種類雖多,但是只要遵循選擇大表面積的原則,當然同時要兼顧溶氧量必須不受限制為前提,否則硝化細菌不容易在內部培養起來。

在初期,塑膠製品運用最多,成本低,生產迅速,價格低廉。為什麼?

先普及一個知識點,可能有的魚友不知道,衡量濾材的表面積是大是小,主要是以「比表面積」作為參數。所謂比表面積值單位體積(立方公尺)的生物濾材所具有的表面積(平方公尺),單位為m²/m³。一般塑膠制濾材的比表面積約30~120m²/m³,陶瓷製品約50~1000m²/m³。

現在的資訊傳播如此發達,人們有了更多了解真相的環境和機會,塑膠製品表面永遠是光滑的,硝化細菌的培養面積有限,而且親水性、疏水性、透氣性為0。如果現在還有的人建議你用生化球這類濾材,那可能是真的別有用心了。

現階段,人們更多的去選擇表面粗糙的陶瓷製品。

但是有很多魚友在選擇陶瓷濾材時也存在一定的問題,看起來大的表面積就大,這句話單拿出來,肯定是成立的。但是放在濾材上面來說,就不成立了。濾材更多的講究的是比表面積,比如:日本、德國出口的濾材中標有比表面積,比如:Bio-strata(33.5m²/m³)Scrub Pads(112.8m²/m³)。普及一個常識,是不是純國外進口的濾材,看說明有沒有標比表面積就知道了。不是的話,可能就是假的了。

造成陶瓷製濾材比表面積大小的成因有很多,原礦的材質、原礦碎裂的大小,燒結時的溫度。

拿常見的no.1與細菌屋來舉例,NO.1是用礦石、骨瓷組合製成,本身之間並沒有黏合劑成份,那如何生成呢?必須是要靠高溫燒制,而溫度的把控就十分嚴格了,高了,礦石融化成了岩漿,表面光滑,出來的產品就是次品,培菌效果要大打折扣。但是溫度低了,融合不夠,十分容易掉渣。優秀的礦石濾材,燒結溫度永遠控制在1200℃-1250℃之間。

圖中的濾材,溫度已超過1500℃

細菌屋,是高嶺土製成的,其中的小孔是如何做成的呢?是聚氫球,也就是泡沫板的主材,在壓製成型的時候,就混合到了一起,高溫燒制的時候,聚氫球就氣化小時了,留下了小孔。但是,小孔並不相連,細菌屋的培菌面積也就是表皮的那些。

通過以上的闡述,魚友們在挑選濾材的時候,請注意:

1.越是粗糙的效果越好,外表能掛上水珠的不建議使用;

2.儘量選擇礦制的濾材。

濾材在久用之後,還是那個觀點,不要清洗。你所看見的髒主要是即將脫落的生物膜。而這些生物膜是有壽命的,只要它的厚度太厚,導致生成形成厭氧狀態,其中的硝化細菌就無法生存,在循環水的衝擊下,會逐漸剝離濾材表面。進入到物理過濾環節。只要把控好物理過濾就好了。而新的生物膜,不久之後又會在原來剝落的地方重新長起來。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88/node97401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