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定期清洗濾材,你怎麼看?

濾材的重要性已不必在再三的去解讀,但是濾材究竟如何使用?用不用清洗?濾材又分為哪幾類?這幾個問題有的魚友可能比較明白,或者模兩可。但據我觀察,還是很多人不懂,或者更多的是在效仿前者,那麼前者一定都對嗎?或者說前者在濾材的使用方式上,你用同樣的方式對嗎?
濾材分為兩大類,一則生物濾材,一則物理濾材,再怎麼創新,再怎麼宣稱是獨立專利,也始終逃不脫這兩大類。
物理過濾
物理過濾就是棉,通常放置於過濾的第一關口,用來處理水中的懸浮物,使得水中沒有看得見的顆粒物。在各大展會、比賽現場的時候,經常會看到魚缸里全都是純棉,而且水質看起來特別的好,這是因為時間條件有限,在短期內,物理過濾足夠魚只使用,但並不能代表你也可以長期的用純棉來養魚,因為養魚是一個長期性的問題。
生化過濾
生化過濾就是市面各式各樣的塑料製品或者石材製品的濾材了,而這些濾材並沒有特殊的凈化功能,那麼它還有什麼用途嗎?我們稱它為「生物膜接觸濾材」會更加準確一些。它主要是靠濾材表面所生長的生物膜與污水接觸,然後借用附著在生物膜中的微生物來消除污水中的污染物,從而達到凈化水質的結果。
生物濾材最大的用途並非處理有機污染物,主要是消除氨污染,氨是一種劇毒物質,足以導致魚只中毒死亡,氨來自於魚只排泄物、殘餌等有機物,通過一般細菌的礦化作用分解所衍生。氨不能夠使用物理過濾來去除,只能依靠硝化細菌才可以,硝化細菌是一種非遷徙型的細菌,必須定居於物體表面,才能正常的生產及繁衍。硝化細菌能夠分泌出一種粘性很強的脂多糖類,使自己能夠粘在物體表面從而定居下來。水族缸內任何可供硝化細菌定居的表面(缸壁、缸底、水管),都可以成為硝化細菌的家,不過因為這些地方有限,硝化細菌並不能發展成為種群,因為魚缸的日常清潔會將它破壞,於是我們就必須要在過濾中放置生物濾材。
魚缸經過一段時間(7-15天),其中生物濾材表面開始自動長出硝化生物膜,在好氧性狀態下,利用膜中的硝化細菌群,分兩階段的硝化作用,能夠將氨轉化為硝酸鹽而使之消失。這層膜在作用過程中會逐漸增厚,比較薄的就會呈現鐵鏽色,而厚的就會呈現暗褐色,呈色原因主要是脂多糖吸附水中的懸浮微粒的原因。(氧化鐵的析出物等)
這層膜達到一定厚度時,會自動剝落。這是因為新膜逐漸生長,舊膜逐漸吸收不到養分,而逐漸壞死,使得整片舊膜從濾材中剝落。新膜又長成。也就是說,隨著時間的增長,各生物濾材表面上的膜,將會不斷的剝落和再生,如此循環往復。

硝化細菌所分泌的脂多糖,不能為胞外酶所分解,但容易被酸破壞,所以在酸性環節中,硝化生物膜的生長會受到抑制;如果水質突然酸化,導致原來的膜遭到破壞,使得其組織剝離。另外,有機負荷太高的時候,也容易引起膜的異常剝落。類似水質酸化和太多有機物進入生化系統的事情應該極力避免。否則將會破壞和影響消化生物膜的除氨曉濾。
那麼說到這裡,濾材是否需要清洗?我相信很多魚友主張清洗,他們認為只要魚缸髒了就應該清洗,可是我認為,完全沒有必要這樣做,除非生物濾材在使用中,進入了太多的有機物,也就是物理過濾並不細緻,導致通氣性下降、有不良溶出或者析出物等。
我認為不要定期換洗的理由是:
絕對避免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硝化系統在一夕之間遭到破壞。在所有的過濾系統中,硝化生物膜會不斷的剝落和再生,這其中的效率運用自如,而且會隨著養魚的多少維持的一個微妙的平衡,根本就不需要我們去操心。
有的魚友會提出疑問:濾材內部的空隙被贓物堵塞,濾材的功效不會被影響嗎?
我相信所有人都覺得這句話有道理,但是很多餘,濾材內部的空隙呈現厭氧狀態,尤其是當硝化膜在外表形成時,更容易形成無氧環境,硝化細菌根本無法生存其中,硝化細菌主要活躍在濾材的體表,而不是內部的空隙。
很多魚友其實進入了一個商家引導的誤區,無論是魚缸的還是濾材,還是什麼添加劑的,我們不應該把關注點放在是否清洗濾材上,而應該放在硝化生物膜生命的延續上。硝化生物膜的自動剝落不會同時進行,而是交替進行,並不會影響整體的硝化作用。簡單的說:只要它不是壞死,就能保有除氨的能力。
為了延續膜的生命,在布置生物濾材的時候,要注意有機物的隔絕性、通氣性以及剝落膜的排除性設計。其中尤為重要的就是有機污染物會大大增加生物濾材的有機負荷,並且引來一般細菌的大量滋生,從而剝奪硝化細菌的生存空間,使硝化細菌處於空間競爭的劣勢,如此一來,硝化細菌的種群將被逼到不斷縮減。因此為防止污水中的有機顆粒雜質,哪怕是特別微小的,也要防止進入生物濾材區,用以避免硝化生物膜之成長受到干擾,物理過濾一定要精細再精細,大而再大。
最後,我希望各位魚友不要受商家的誘導,濫用硝化細菌或者添加劑,大多數添加劑都含有刺激性成分,都可能導致硝化細菌受到嚴重傷害。另外,也應該避免遭到輪蟲、原生物或者甲殼類幼蟲等微動物的捕食,他們的食物就是硝化細菌膜。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