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知識】解讀觀賞魚飼養老三樣
提起「老三樣」,幾乎每個養魚人都耳熟能詳。「升溫、下鹽、換水」這三種方法一直是初期魚病防治的首選措施,在魚友中間廣為流傳。很多魚友的用藥態度非常謹慎,不到萬不得已絕不用藥,而是通過「老三樣」這樣的保守療法取得了很好的療效,這樣的事例數不勝數。
「老三樣」是非常值得推廣的科學的輔助治療手段,很多魚友都會熟練運用,但是卻說不出「老三樣」的治病機理,有點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感覺。在魚友中流傳著很多對「老三樣」的錯誤理解,比如說升溫、下鹽是為了殺菌,這樣的認識是非常錯誤的。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探究 「老三樣」防病機理,揭密「老三樣」。

一、升溫
1、對於升溫的質疑
很多人認為升溫的目的是靠提高溫度來消滅細菌的,這種理解是完全錯誤的。因為絕大多數致病菌是耐高溫的,其最適生長溫度一般在37℃左右,魚缸升溫的上限一般不會超過35℃,這個溫度是細菌的最佳繁殖溫度,根本不會對致病菌造成傷害。升溫不但起不到任何殺菌作用,而且會隨著溫度的升高使致病菌大量繁殖、毒性增大使水質變差,這是稍有一點生活常識的人都明白的道理。那麼升溫到底有沒有科學道理?升溫對於病患中的魚是雪中送炭呢還是雪上加霜呢?這個問題我們應該認真思考一下。
2、升溫的原理探究
想要了解升溫的真正目的就必須了解魚的免疫系統。魚是變溫動物,該生理特點決定了魚不具備維持體溫恆定的能力,大多數魚的體溫與周圍環境溫度是相同的。魚的免疫系統和溫度是息息相關的,在低溫狀態下,免疫作用會減弱,這樣更容易造成魚的死亡。當有疾病入侵的時候,魚本身就會表現出一種「發熱」的症狀,這表明它們希望水溫升高。
升溫的真正目的是為了激發魚的免疫系統,增加魚的新陳代謝來對抗病菌毒素的入侵,而不是靠升溫的那三五度來直接殺菌。當然凡事都有特例,比如白點病的小瓜蟲,就是靠升溫來直接殺滅的。在疾病治療方面要遵守兩害相權取其輕的原則,雖然升溫可能造成細菌大量繁殖破壞水質,但是升溫更能加強魚的免疫防禦能力,增強魚的體質來抵抗疾病,對於病中的魚來說這是至關重要的。

3、升溫的正確的做法
合理的升溫範圍應該是比原缸水上升3-6℃,根據魚種的不同,這個範圍大約是在30-34℃之間。以每天升溫2-3℃為宜,升溫過快會對魚造成不適。升溫必須配合大氧,要保證氧氣的充足供應。因為升溫後魚的呼吸作用會加強,菌的繁殖會加快,需氧量會加大。升溫應配合鹽使用,以減少魚滲透系統的負擔,在下一節詳訴述。
二、下鹽
1、下鹽的誤區
在「老三樣」中,下鹽存在的誤區最多,包括下鹽的理論及用量。很多人每次換水隨手撒一把鹽,治療魚病的時候不敢多下鹽,只是比平時多撒幾把鹽,這些都是錯誤的做法。大多數人都認為鹽能殺菌,認為下鹽是為了殺菌,這更是一個錯誤理論。高濃度的鹽(20%)有一定的防腐作用,由於鹽的滲透作用會使細菌細胞脫水死亡,鹹肉、腌魚就是根據這個原理腌制的。實際上,食品含鹽濃度高,只能減緩或終止細菌的繁殖,但不能將其殺死。而我們在魚缸里下鹽的最高濃度才0.5%,根本起不到任何殺菌作用。我們以一個500L水的魚缸算,下鹽濃度達到0.5%,需用鹽2500克、2.5公斤,這個用量對細菌都不會造成什麼威脅,更何況隨手撒的那幾把鹽了。
2、下鹽的原理探究
要想了解下鹽的原理,必須要了解鹽的滲透作用。在黃瓜的表面撒一點鹽我們可以看到黃瓜的表面會「出水」這就是鹽的滲透作用。鹽離子在擴散作用下會由濃度高的地方向濃度低的地方滲透,水分子在滲透作用下會由濃度低的一邊向濃度高的一邊流動。
魚是通過滲透調節來控制體內的鹽和水的平衡。淡水魚體液中的鹽濃度要高於環境中的鹽濃度,由於滲透壓的作用,水會通過魚的體表進入魚的體內,最終由腎臟代謝成尿液排出體外。所以淡水魚從來不喝水,只是撒尿。如果看懂了這一段的內容,就好理解下鹽的目的了。
加鹽的目的是調節水的滲透壓,降低水對魚體的滲透,防止水中的病毒在體內擴散,降低腎臟負擔,減輕滲透系統的壓力,提高免疫力。下鹽可以降低升溫帶來的負面結果,雖然升溫可以使細菌繁殖加快,但是下鹽後水的滲透壓降低,可以最大限度的阻擋細菌進入魚的體內,所以升溫和下鹽是相輔相成的關係。
3、下鹽的正確的做法
只有在魚得病需要治療的時候下鹽才是正確的時機。每次換水都加鹽會降低魚的滲透調節能力,等真正魚病的時候效果就差了,平時不可為。用鹽最好使用粗鹽或者水族專用鹽,不可使用含添加劑的調味鹽,比如加碘鹽。鹽應事先溶解並粗濾一下再添加,應在1-2天內逐漸的增加鹽濃度,以免引起魚的滲透壓震盪。
下鹽的濃度要達到0.3%-0.5%才能起到調節滲透壓的作用,這個濃度對絕大多數魚是非常安全的。有些魚,例如有些「軟水」魚類和一些鲶魚,對氯化鈉非常敏感,用鹽要小心謹慎。另外,用鹽過量會造成過度滲透壓,這會進一步導致身體細胞的生理變化,會導致魚對疾病的抵禦能力下降。當鹽濃度超過1%時,即使短時間的浸泡也會使魚類出現不良反應。

三、換水
換水的目的是為了迅速稀釋水中的細菌和毒素,減少其對魚的危害。相對於升溫和下鹽來說,換水是對魚的傷害最小,效果最迅速的方法。尤其是在硝化系統未建立完善、毒素超標、水質極度混濁等情況下,換水幾乎是唯一的選擇。「老三樣」里的換水不是指一次性的,而是要堅持一個周期,天天或者隔天換水。一次的換水量國內普遍提倡20%—30%之間,我查閱的國外文獻有很多提出一次的換水量應在50%—75%之間。我支持大量換水,因為這樣效果快,對病魚幫助更大。
換水應該注意的是:溫度、氯氣含量、ph的控制。換水的溫度要比魚缸水的溫度高1-3℃為宜,切忌加入大量涼水,水溫的降低會帶來很多問題。氯的控制非常重要,有條件的當然困水最好,或者使用熱水器里的水,適量的使用水質穩定劑也是除氯的好方法。每次換水ph的變化應小於0.3,否則會因ph變化過大造成魚血液酸鹼失衡、代謝紊亂,加重魚的病情,因此準備一支調校準確的ph筆還是很有必要的。總之,只要控制好溫度、氯含量和ph值,換水對魚的影響是很小的。另外,大換水後要補足鹽分,防止滲透壓出現震盪。
最後總結:

對於很多初期魚病來說「老三樣」的聯合使用會收到很好的效果。我個人認為換水是核心,迅速的降低細菌和病毒的含量是治療的基礎。換水可以單獨使用,升溫和下鹽要配合使用。希望通過這篇文章,能夠幫助更多的朋友了解「老三樣」的治病機理,使我們能夠更好的運用「老三樣 」。
消毒在我們養魚養水的過程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正確的消毒方法對保證魚兒的健康以及魚病的防治有著積極的作用。我在論壇看了幾個關於消毒的帖子,發現大家普遍對消毒劑的使用存在一些誤區,因為我工作的關係會經常接觸消毒滅菌這樣的領域,所以對這方面的知識有一些了解,因此寫這個帖子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希望廣大魚友看過後能摒棄一些錯誤的觀念,更加科學合理的運用消毒這個手段,使我們的水好魚也好。
四、對消毒的理解
消毒學上把能殺滅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叫做消毒,用於消毒的化學藥物叫做消毒劑。消毒殺滅的只是病原微生物的繁殖體,對芽孢無效。芽孢是細菌在不適合其生長的環境下形成的休眠體,在適宜的條件下可以重新轉變成為營養態細胞。因此消毒不是一個100%殺菌的手段,很多病菌消毒劑是殺不掉的。而且影響消毒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消毒劑量(消毒劑的濃度及作用時間),消毒物品污染的程度,消毒的溫度、濕度及酸鹼度,有關化學拮抗物、消毒劑的穿透力及表面張力等。這些因素會使消毒的效果大打折扣,所以消毒不是一個很可靠的手段,不能認為消毒後的東西就是安全衛生的了,必須要有一個這樣清醒的認識,才能正確的指導以後的消毒工作。

1、消毒劑的選用
我在論壇里看到高錳酸鉀是魚友們消毒劑的首選,這其實讓我感到有點詫異。談一下我對高錳酸鉀的看法:高錳酸鉀不是一種很好的消毒劑,在醫藥衛生系統早已被淘汰。甚至在消毒學這樣的專業刊物里都已經找不到高錳酸鉀的身影了,讓我感到詫異的地方就在於此,為什麼我們還做為首選消毒劑在大量使用呢?這有點太落後了。高錳酸鉀為強氧化劑,遇有機物即放出新生態氧可以殺滅細菌,但極易為有機物所減弱,故作用表淺而不持久,它的水溶液不穩定,遇光發生分解。高錳酸鉀消毒的有效濃度太高了,為0.1%,這也極大的限制了它的應用。以一個1米的魚缸200公斤水計算,需要高錳酸鉀200克才能起到消毒作用。0.1%濃度的高錳酸鉀溶解出來是什麼樣子呢?深紫色,幾乎發黑,也就是說,如果水沒有達到這個顏色,意味著濃度極低是起不到消毒的作用的,最多就是殺滅一些抵抗力較弱的雜菌,而對致病菌的殺滅是微乎其微的。在魚友中流傳著的微紅即可的配製濃度是不對的,幾乎起不到什麼作用。

我了解到一種非常好的消毒劑,是被稱為第四代消毒劑的二氧化氯。二氧化氯是目前國際上公認的最新一代的高效、廣譜、安全的消毒劑,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二氧化氯列為A1級安全高效消毒劑。二氧化氯因具有殺菌能力強,對人體及動物沒有危害以及對環境不造成二次污染等特點而備受人們的青睞。二氧化氯在極低的濃度(0.1ppm即千萬分之一)下,即可殺滅許多諸如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即使在有機物的干擾下,在使用濃度為幾十ppm時,也可完全殺滅細菌繁殖體、肝炎病毒、噬菌體和細菌芽孢等所有微生物。
二氧化氯用於水消毒,在其濃度為0.5-1mg/L時,1分鐘內能將水中99%的細菌殺滅,滅菌效果為氯氣的10倍。二氧化氯還有殺菌快速,PH範圍廣(6-10),不受水硬度和鹽份多少的影響,能維持長時間的殺菌作用,能高效率的消滅原生動物、孢子、黴菌、水藻和生物膜,不生成氯代酚和三鹵甲烷,能將許多有機化合物氧化,從而降低水的毒性和誘變性質等多種特點。
在水產養殖領域,二氧化氯水產養殖藥劑可用於治療魚、蝦、蟹、甲魚、蛙類等細菌性、病毒性疾病。對鯉、草、鰻、羅非魚等的赤皮、爛腮、出血性敗血病、腸炎、爛尾、水霉病等;蝦類病毒病、黑鰓、白毛病、列印病等;蟹類爛腮、水腫、腸炎、上岸症、顫抖等;甲魚腐皮病、紅、白底板病、出血病、穿孔病等;蛙類的皮膚病、眼病等病害具有獨特功效,並能去除水中異味,改善水質,增加水體含氧量。
目前,已開發國家已將二氧化氯應用到幾乎所有需要殺菌消毒領域。我所在的藥廠也已經用了很多年了,消毒效果非常好。尤其在非典時期,二氧化氯在全國得到廣泛的應用。現在一些比較高級的魚友比如養七彩神仙這樣嬌貴魚的魚友,已經把二氧化氯用於了對水和魚的消毒防疫,效果很好。
2、消毒應用的誤區
(1)開缸消毒
開缸的時候把濾材和魚缸用高錳酸鉀消毒好象已經是共識了,但真的有必要那麼做嗎? 先不說高錳酸鉀的用量一般人都偏低很多起不到消毒的作用,既便是用二氧化氯消毒也沒有太大的必要,因為我們要消毒的這些東西都有著乾燥堅硬的表面,這些物品都不是細菌理想的繁殖場所,在沒有合適的營養供給的情況下細菌不會在這些物體上大量繁殖,既便是有也是在一個正常的範圍內,對於這樣的物品只需要簡單的擦洗就可以,沒有必要去消毒。當然也有特例:如果發現魚缸或器材上有明顯得菌落霉斑或者髒污嚴重就必須消毒後使用,這只是極端事例。我先後10多次開缸過程中從來就沒使用高錳酸鉀消毒過,魚也從來沒有出現染菌得病的情況。所以我的觀點是:以後開缸最好別折騰消毒了,簡單清洗一下濾材和魚缸就可以了,這也體現輕鬆養魚的原則。
(2)活餌消毒
很多朋友在處理活餌魚食的時候都要使用鹽和高錳酸鉀消毒,由於處理的是活餌所以高錳酸鉀的濃度更低只是微紅,從上面的介紹大家都應該明白這樣的消毒起不到什麼作用,既便是起作用,這樣做也沒有太大意義。因為這樣做只是表面消毒,活餌體內的寄生蟲和病菌是不受影響的。活餌處理後是要放冰箱冷凍保存的,冷凍的主要目的是保鮮,但同時也起到了殺菌消毒的作用。冷凍對水產品中常見的致病微生物例如副溶血性弧菌、沙門氏菌屬、志賀氏菌屬、埃希氏菌屬、肉毒梭屬、霍亂弧菌及腸道病毒等均有很好的破壞殺滅作用,有了低溫保鮮消毒那麼前期所做的體表消毒就顯得畫蛇添足了。
其實活餌魚食安全的重點不是後期處理,而是前期的選擇。食物的新鮮、營養、多樣性最重要。我們選那些新鮮健康營養的食物喂給魚吃,不就好了嗎,何必消毒呢?鹽和高錳酸鉀起的作用無非是自我安慰罷了,真正嚴格的消毒做出來的東西和罐頭食品一樣,營養就少的多了。所以我的觀點是:活餌魚食清洗、處理後可直接冷凍保存,根本不需要再進行繁瑣的表面消毒工作,這樣既科學又省事何樂而不為呢。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