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釣釣組的三種基本特性(上)(中)(下)篇

台釣釣組的三種基本特性(上篇)

提到台釣,相信大家一定不會感到陌生,台釣是一種追求垂釣效率的玩法。由於這篇文章會比較長,筆者將分為三部分來進行介紹。在台釣的玩法中,是由鉤、線、漂、墜合理的搭配成為釣組,之後使用手竿來垂釣的一種玩法。台釣具有對象魚的針對性更強、釣組的靈敏度更高、浮漂調整的精細度更準的一個垂釣方式,下面就先來說說台釣的基本特徵和台釣中釣鉤與餌料的隨動性特徵。

一、台釣組的基本特徵

現行的台釣釣組,其實是屬於一種典型的垂釣近點的玩法,因為浮漂的漂尾非常細,所以如果使用長竿垂釣遠處時,能否看清浮漂都會成為問題。細漂尾的浮漂受的浮力和阻力都非常小,因而能夠與餌鉤的重量匹配連動,實現了餌鉤代墜技術的垂釣形式。但是,細漂釣組卻很難適應於釣點稍遠及風浪、水流、草眼等環境條件下施釣,也不宜於紅蟲、蚯蚓和麥麩之類的餌誘釣。台釣組的基本特徵:立式細尾漂、長腦線、餌鉤帶墜、易拉餌、短竿長線拋餌釣。懸墜餌料觸底的這種釣法,我們可以說它是在台釣中大放異彩的,然而它並不是台釣的全部,更不能說明台釣要比傳統釣高級。可見,源於傳統釣組技術的台釣釣組,卻不能實現更新換代傳統釣組的技術進步。

二、釣餌和釣鉤的隨動性

釣餌和釣鉤隨動的靈敏度高,就可以讓魚能夠輕易地吸起釣鉤和餌料,放心地吞進口腔里。要使釣具做到餌鉤隨動的高靈敏度,俗稱的「線要細、鉤要小」是必然的首選。

較小的鉤型,伴隨著餌進入魚的口腔時不會產生阻礙,魚吸起鉤餌之後,不會感覺到餌料中有鉤之異物而產生警惕或恐懼,這才放心地將吸入口唇中的餌鉤吞進口腔里。進入魚口腔里的鉤雖小,只要是提竿時的力度適當,卻是很難有魚能夠脫鉤逃去的。

拴結鉤的腦線要細,魚吸起帶有釣鉤和餌料的瞬間,餌鉤帶著腦線運行。除了餌鉤在水中向著下方運行之外,無論餌鉤是從水底地面向著上方的運行,還是從水底地面斜向上方的運行;或者是在水底地面的平行運行,靠近鉤柄段的部分腦線相對於水體來說,總是呈現出彎弓狀的切水運行。切水運動的腦線段所產生水體阻力的大小,在切水運動的腦線段長度和速度相同的條件下,取決於腦線直徑的大小:較粗腦線的切水運行阻力較大,且線體顯得較為僵硬,會增加切水腦線段的長度而增大運行阻力,這些都是有礙餌鉤隨動的重要因素。

腦線要長,腦線的長度決定鉤與墜之間的距離。懸墜釣是提高漂餌連動靈敏度的有效措施,卻不能解決釣組的餌鉤隨動靈敏問題。腦線偏短時,魚吸食鉤餌即會連帶著拉動墜。由於墜的形狀和重量在水體中產生運動的阻力,不僅會阻礙著餌鉤的隨動,甚至於因重力容易將魚吸入口唇的鉤餌拉落脫口,還會使魚產生警覺或恐懼而棄之。這就要求腦線具有足夠的長度,才能在魚吸起鉤餌時,不會帶著墜動,讓墜的重量依舊施加在浮力平衡的漂上。魚品嘗著釣餌美味,自然而然地將鉤吞進口腔。

釣魚網>釣魚技巧>釣法大全>台釣技巧>台釣線組和浮漂的關係(中篇)

台釣線組和浮漂的關係(中篇)

上一篇《台釣釣組的三種基本特性(上篇)》中已經簡單介紹過台灣釣法中的線組和釣鉤方面的技巧,今天來繼續跟大家介紹台釣浮漂和釣餌之間的關係。

三、台釣浮漂與台釣線組的關係

在我們日常垂釣中,浮漂如果隨著釣餌和釣鉤一同運動的靈敏度高,那麼在浮漂反映出魚類吸食、碰觸釣餌的信號傳遞的一致性就會很好,浮漂的動作越準確、越及時,那麼我們提竿刺魚的成功率就會越高。當我們研究整體釣組的浮漂和釣餌的運動時,關鍵點就是在分析魚類吸食餌料的訊號,與浮漂的下沉和上升動作的靈敏度。無論是傳統釣的釣組,還是台釣線組,只要使用的是懸墜觸底釣、懸墜浮底釣和懸墜釣的方式,只要線組中的鉛墜是保持懸浮狀態下時,這才是提高浮漂和釣餌運動靈敏度的首要條件。

傳統釣組使用的浮漂比較粗大,因為傳統釣要保持在任何複雜地形和水情環境下,都能清洗的觀察浮漂動作的原因。這種浮漂的漂尾直徑都比較大,最小的直徑是1.8毫米,一般都在2毫米以上。粗大的浮漂自身浮力大,釣組中其它部件,包括釣鉤和魚餌的自身重量,對於這種粗大的浮漂而言,浮力的抵消會比較低。其次傳統釣組在追求穩定性方面比較突出,通過鉛墜定底的方式來給魚類創造更加穩定的吃餌條件,從而中魚率會非常高,往往是魚類吃死口以後,拉動整個釣組,浮漂的訊號才會體現出來。當然傳統釣法中也分鉛墜落底釣和鉛墜懸浮釣法兩種。

台釣玩法其實就是從傳統釣法中單獨剝離出的一個玩法,它更追求垂釣的的效率,利用精細釣組搭配和調整浮漂,台釣線組具有非常高的靈敏度,便於魚類吃餌動作能夠更加及時的通過台釣線組體現在浮漂上。

台釣線組是一種典型的懸墜釣法,將台釣線組中的鉛皮座通過浮漂的浮力將它保持於脫離水底的狀態。要完成這種懸墜狀態,相應的就要求台釣浮漂能夠提供足夠的浮力。其次台釣通常使用的釣竿長度比較短,這樣便於提高整體的拋投動作,以完成台釣釣法中最重要的誘釣結合效果。

台釣線組通常情況下使用的比較細,這是非常有利於吃口動作有效傳遞的一個做法。而且台釣浮漂的浮力雖然沒有傳統浮漂的浮力大,但是台釣線組的整體重量都要遠遠低於傳統釣組。當我們調整台釣浮漂時,其實最終調的都是台釣線組的緊繃程度而已。可以說,只要使用懸墜釣法,在調整浮漂時我們設定的調目就是主線到鉛墜部分的線組繃緊程度;而浮漂調目和釣目之間的差值,就是在調整台釣線組中的八字環到魚鉤和釣餌之間的子線繃緊程度。當我們能夠理解這個技巧時,就可以靈活的通過調整台釣浮漂的調目和釣目,來準確的體現魚類的吃口動作了。台釣線組的緊繃程度越高,魚類吃口動作就傳遞的更加迅速;如果浮漂調整的較低,那麼相應的線組緊繃程度也就在降低,所以浮漂訊號在台釣線組的傳遞速度也就會衰減很多。

台釣釣組的三種特性(下篇)

之前已經簡單的介紹了台釣的線組和浮漂兩部分的技巧,今天主要介紹一些釣組和餌料的關係,先把前兩篇推薦給大家《台釣釣組的三種基本特性(上篇)》和《台釣線組和浮漂的關係(中篇)》,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四、台釣線組的環境適應性

傳統釣組的加粗浮漂、獨墜,具有很強的環境適應性能,卻不能實現浮漂和釣餌連動靈敏高的餌鉤代墜技術結構形式,只得使用較短的粗子線,以削弱釣組中餌料和釣鉤的隨動靈敏度為代價,來提升釣組的浮漂和餌料的連動靈敏度。這是傳統釣組的餌料與釣鉤隨動性和浮漂與餌料連動性遠比台釣釣組差的根本原因,也是大家認為台釣釣組靈敏度高的原因。

五、台釣線組的三個基本特性

1.實現餌料與釣鉤隨動性最佳的技術要素包括:小鉤、細子線和長子線。其中的長子線必須是用餌料與釣鉤來代替鉛墜技術來實現的。

2.實現浮漂與餌料連動性的最佳技術方案是餌料和釣鉤代替鉛墜的技術。

3.實現環境適應性強的最佳措施是使用粗顯漂的浮漂。

六、台釣線組的特性標誌

一副釣鉤、釣線、浮漂、鉛墜匹配組合完好的釣組,是否具備釣組應具有的三項基本性能,通過觀察構成釣組的相關元件技術規格的簡便方法,即可作出準確無誤的判斷。能夠表證釣組基本性能的結構標誌有二。

標誌之一:長子線,表征釣組具有良好的餌料與釣鉤隨動性和浮漂與餌料連動性。釣具的子線要長些,一般應大於等於16厘米。子線的長短,可以衡量釣組的餌料與釣鉤的隨動性和浮漂與餌料的連動性優劣。子線長,餌鉤距離鉛墜遠一些,這樣一來,一方面能夠減輕鉛墜對魚吸食魚鉤和餌料的影響,讓餌鉤任由魚放心地吸食吞納之,只待穩穩地提竿准能拖著魚上岸來;另一方面標誌著該釣組是以其漂的所受浮力與墜重量相匹配平衡,其餌鉤重量與浮漂的顯漂所受浮力相匹配,從而實現釣組的餌鉤代墜,魚吸食鉤餌較輕的動作,也會引起浮漂作出相應的浮動顯示。

標誌之二:粗顯漂的浮漂,表證釣具具有較強的環境適應性。釣組的浮漂,其標有色目的段應叫作顯漂或示漂,台釣漂稱其為漂尾。顯漂的直徑要粗一些,一般應大於等於2毫米。顯漂直徑的粗細,決定漂顯示高度的有效視距的遠近。粗顯漂與細顯漂顯示的高度相同的情況下,粗顯漂顯示的有效視距較細顯漂顯示的有效視距遠,這就標誌著粗顯漂釣組的環境適應性強,細顯漂釣組的環境適應性差。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88/node89502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