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手竿釣法——台灣釣法的特點

淡水手竿釣法——台灣釣法的特點(上)

台灣釣法

上文中已經介紹了台灣釣法的由來,下面我們來詳細介紹一下台釣這種玩法的特點。

台釣的發展和普及是與城市現代化發展速度分不開的。隨著城市的發展和擴張,人口密集程度越來越高,自然水域的面積越來越少,野釣愛好者們花費在路途上的時間與日俱增。人類在高速發展的同時,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也在被不斷的破壞,自然水域的魚類,已經無法滿足龐大的垂釣愛好者們的需求了。在這種供需關係下,為了滿足釣魚愛好者的需求,取而代之的就是人工魚塘的出現。釣魚之家原創文章。

人工魚塘的水域面積相對野釣來說較小,而且可以人為的控制坑底結構、水質情況、所投放的魚類大小及種類,甚至是讓釣手們頗為頭疼的小雜魚數量,釣場經營者們都可以人工的去除掉這個干擾因素。優美整潔的環境、目標魚的密度遠遠高於野釣水域、野釣中往往可遇不可求的大體性魚類,這些痛點促使垂釣愛好者們趨之若鶩。在這種商機下各類高釣坑、計時坑、賭塘等不同收費形式的魚塘,如雨後春筍般開設起來。這是城市發展給釣魚人帶來的無奈,隨著垂釣環境本質的改變,釣手們為了追求垂釣的速度和效率,不得不追求更快的組裝釣具、合理的搭配線組、開制餌料、迅速布置窩料引魚進窩、遛魚抄魚,並以高頻率的拋投速度搭配商品餌料,通過控制餌料不斷的霧化來完成誘釣相結合的目。而為了使這些操作更加便捷合理,釣手們提煉並改良了包括從釣具到釣技的方方面面,整合出了一套高效的玩法,使得台灣釣法在這種小水域養殖坑塘中大放異彩,從而流行開來。

台灣釣法中的釣竿

不得不說台灣釣法,是目前垂釣高密度養殖魚類最有優勢的玩法。在魚坑這種小環境下,大家的所使用的釣竿長度已經被坑主限制住了,但同時魚坑中平均個體相近的目標魚密度非常龐大,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即便使用短釣竿也能收穫頗豐。在這種高密度魚坑中垂釣時,從釣竿的角度來講,釣手們需要更輕便的釣竿來節省高頻率拋投時所消耗的體力;而更加硬挺的釣竿,可以在控魚、遛魚、抄魚這個過程中極大的節省時間。釣魚之家原創文章。

台灣釣法中使用頻率最高的釣竿是十二尺、十五尺和十八尺釣竿,其中因為十八尺釣竿的自身重量和長度限制等因素受到影響,它的使用率相對低一些。隨著魚坑的收費模式和撒魚種類、魚體大小的不斷變化,如今釣手們還會選擇硬度極高的超硬調釣竿,來爭分奪秒的分搶漁獲,而在一些專門投放鯽魚的魚坑中,也會頻頻使用短於十二尺的釣竿來進行垂釣。上述這些釣竿方面的變化是由水域、環境、魚情這三方面綜合情況決定的。

台灣釣法中的浮漂

當我們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好釣竿之後,搭配線組和選用浮漂,則是台釣技巧中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由於垂釣人工池塘時水域的水深基本相同,不像野釣水域那樣多變,而目標魚的種類和平均個體大小都是釣手的已知條件,那麼釣手會選用強度高、結節拉力值高和柔軟度高的釣線來有的放矢的搭配線組,避免了野釣中大小不能兼顧的尷尬局面。在製作主線時,釣手們多會選擇使用齊把線,因為台釣技法屬於一種進攻性較強的玩法,它要求釣手通過高頻率的拋投餌料來完成誘魚和釣魚的目的,所以釣線過長或是過短都是釣手操作過程中的障礙。另一方面釣手們會根據釣竿長度、魚體大小和餌料組成部分來選擇浮漂,通過精準的調釣浮漂,來完成懸墜釣的目的,使得釣手可以準確的捕捉魚類每一個細微的吃口動作。釣魚之家原創文章。

台灣釣法選用的是新式立漂,目前市場上銷售的浮漂材質主要有巴爾杉木、孔雀羽、蘆葦和納米等。說起台釣中使用的浮漂,就不得不說台灣釣法中的浮漂調釣,當初這種玩法從台灣傳到大陸,所使用的浮漂是七目軟尾的孔雀羽浮漂。在使用這種浮漂時,最經典的調釣方法就是調四釣二,調四目是指釣組處於半水狀態下時,釣手通過調整鉛皮配重,使得浮漂穩定後,在水面露出的視目為四目。台釣傳入大陸時,拉餌術並未現世,所以在當時只有搓餌這種上餌手法的情況下,要求釣手使用特定的餌料進行上餌,每個餌球的重量正好壓下浮漂兩目,這時鉤上掛的兩個餌球和整個釣組,在半水狀態下時,浮漂是被壓在平水狀態以下的。而釣兩目,指的是釣手通過找底、調整浮漂位置之後,使得水面上浮漂的可視目數為兩目,這時兩枚魚鉤和餌團,一個躺在水底而另一個輕輕觸底,以上就是台灣釣法里標準的調四釣二過程。

使用台灣釣法時,由於釣點與釣手的距離比較近,所以使用的浮漂漂尾比傳統浮漂要纖細很多,浮漂整體越纖細,那麼它在水中運動時所受到的阻力也就越小,更加體現出台灣釣法是一種追求精細化操作的垂釣技巧。普遍使用台灣釣法時,垂釣的水域水深通常較淺,而且多數屬於靜水環境,這時也就不用選擇吃鉛量過大的浮漂了。可能很多釣友說,台釣也能垂釣深水呀!當然,深水水域也能使用台釣玩法來進行垂釣,但就筆者自身的體會而言,台釣並非是垂釣深水水域的最佳玩法。因為台釣玩法所追求的是中魚效率,它屬於一種速釣玩法。當垂釣的釣點水比較深時,在浮漂下降過程中會浪費掉太多的時間;另一方面是在垂釣深水時,我們必須選擇吃鉛量大一些的浮漂,來保證水線部分時刻處於繃緊狀態,但即使如此也很難反映出準確的魚口,往往只有當大體型魚類上鉤時,浮漂才能呈現出準確的動作。更多有關浮漂的話題,我們將在專門的文章中進行介紹。

上面的文章向大家介紹了台釣這種玩法的特點,下一篇文章將向大家詳細介紹台釣這種玩法的餌料使用和具體操作,敬請期待!

淡水手竿釣法——台灣釣法的特點(下)

台灣釣法中的餌料

粉餌的應用是台灣釣法的精髓所在,但同時還需要釣手通過高頻率的拋竿、合理的浮漂選用、增大子線長度等幾個方面來配合使用,只有當這幾個方面相互合理搭配之後,才能突出商品粉餌的誘釣結合特性。

台釣中的粉餌多是選用動物、植物為原料,通過複雜的加工過程而形成的粉末狀餌料。在使用時釣手可以根據不同的需求來任意調配,混合之後加入一定量的水進行攪拌,靜置或是稱為醒餌之後,收攏成團即可使用。釣魚之家原創文章。

如前文中所闡述的,台灣釣法更適合面向高密度精養魚情,這些魚類多是養殖場人工飼養的,具有典型的喂養習慣。所以台灣釣法在餌料這個環節上,更加注重餌料的持鉤性、溶散速度、顆粒物質組成等特性。這些餌料方面的改變,已經不是簡單的利用餌料味型來誘魚吃餌了,台灣釣法追求的是通過不斷的拋投餌料,使得餌料在釣點水域中不斷的進行霧化,最終形成一個立體的柱狀霧化帶來引誘周圍的魚類,利用養殖魚的搶食習性,高效的進行速釣。高頻率的拋投餌料,使得水底積攢的釣餌迅速的形成魚窩,達到一邊誘魚、一邊釣魚的目的。在整個霧化帶中,自重較輕的餌料成份會留存在比較靠上的水層中,釣手通過控制餌料的霧化,達到越靠近水底霧化帶越濃的效果,促使魚類靠近霧化帶之後,被引誘到水底進行吃食。當釣手改變浮漂吃鉛量、浮漂形態甚至是調釣方式時,都會對釣餌的下降速度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其次影響餌料下降速度的還有子線的長度,子線越長,鉤餌的下擺半徑就越大,下降的速度也就越緩慢。所以說台灣釣法中的誘釣結合技巧,是需要多種技巧合理搭配之後共同來完成的,單單說使用商品粉餌,並不能被稱為台灣釣法。釣魚之家原創文章。

台灣釣法中的具體操作

台灣釣法中的另一個標誌性特點是懸墜釣。它所指的是線組上的鉛墜,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水中懸浮的,這是釣手們在做釣之初,通過調整浮漂以及鉛皮的配重完成的一種靜止狀態,它可以保持水線部分處於繃緊狀態。在這之後釣手們通過調整浮漂的釣目,來調整子線的繃緊程度,達到隨心所欲的調整鉤餌靜止於水底的狀態。台灣釣法中對於鉤餌的擺放形態是有嚴格要求的,例如台灣釣法傳入內陸時,認為高密度的前提下,垂釣鯽魚時,兩個餌球應當是一個觸底,另一個輕觸底甚至懸浮。這種餌料碼放的形式,是綜合了對象魚的體型和吃食特點之後總結出來的。

使用台灣釣法時,釣手們在拋竿之後,通常都會把釣竿的竿尖扎入水中,這樣風線部分也就會自動的壓在水裡,當風線和水線都在水中的時候,釣線不會受到水面雜物或是風流的影響發生位移。台釣中整體釣組的精細化程度較高,靈敏度也非常高,這時就要求釣手們的精神要高度集中,釣竿不離開手、眼睛不離浮漂,時刻等待著浮漂出現有效動作。通常情況下來講,魚類在進入魚窩時,浮漂或多或少的都會發出信號。當發現有魚類進窩時,釣手需要繼續不間斷的拋投餌料,改變浮漂的調目和釣目,調整餌料狀態,使魚窩中聚集到一定數量的目標魚,通過手法調整,來刺激魚類有規律的搶食,當浮漂上接連不斷的出現有力頓口時,基本對釣友來說就預示著漁獲滿滿了。釣魚之家原創文章。

上面我們僅僅是簡單的介紹了台灣釣法自身的特點,綜上所述,台灣釣法是由多種技巧搭配融合而成的玩法。它有著極強的進攻性,是一種追求中魚效率的垂釣方法。能夠充分體現台灣釣法優勢的水域有以下幾個特點:

1、人工修繕比較完備的魚坑;

2、目標魚種類和平均個體大小相對均勻;

3、目標魚屬於養殖魚範疇,而且密度較高;

筆者並沒有貶低台灣釣法的意思,恰恰隨著台灣釣法的普及和不斷改進,廣大釣友們不斷的將台灣釣法應用在其它水域,並且取得了很多令人艷羨的成績。在後面的文章中,我們將慢慢的向大家介紹台灣釣法的各個技巧細節,例如:台釣釣線篇、釣竿篇、釣鉤篇等;當然還有很多綜合技巧,例如:如何綁鉤、如何調漂、如何開制餌料等;實戰技巧當然也會包括在內,例如:如何使用台灣釣法垂釣大魚、如何釣深水水域、如何應對流水水情等等。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88/node88716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