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食物:為什麼要吃掉眼前的東西?

和朋友或家人出去吃飯的時候,如果是點一人一份餐點的套餐,我時常會剩下一些飯或是菜沒有吃完。而與我同行的人有些會像我一樣,一旦自己已經飽了,便不會勉強自己把東西全部吃掉;但有些人則是相反,就算肚子已經很飽了,還是要堅持把所有的東西吃掉。
有一次我與我的好友一同出去用餐,我們兩個一邊吃一邊聊,我吃飽就停了,但盤子裡還剩很多的飯,而他盤裡也只剩白飯,但他還一口口的慢慢在吃。他的體型偏重,而且我知道他正在減重,所以就問他說:「我覺得份量很多耶,看你全部都吃掉了,你還會覺得餓嗎?」他說:「不會啊,我已經覺得飽了,但覺得沒有吃完很浪費,所以就習慣把東西吃完。」
從小我們就被教導「 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所以「飯沒吃完」等於「浪費」這個概念深植大家腦中。但因為我時常因為食量太小沒辦法吃完飯,所以從很久以前就找出了一個邏輯來說服自己為何可以不用把飯吃完。
我跟朋友說:「我覺得沒有吃完不算浪費啊,當這些食物被端出來的時候,它就不可能再回收給別的客人吃了。它只有兩種選擇,第一個選擇是被我們硬塞到肚子裡頭,但已經飽的時候,硬吃進去對身體沒有任何好處,反而還會變胖。而第二種選擇是將食物留在盤子,讓它們給商家處理。第一種對我們的身體沒有好處甚至造成傷害,而第二種則不會有任何負面的影響,你覺得哪一種比較好?」
我朋友聽完後跟我說:「我沒有這樣想過,每次我都會把桌上的東西全部吃光以免浪費。這樣想的話,以後我就不會想強迫自己全部吃完了。」
客觀一點來看「一個套餐」這樣的設計的話,會發現要讓每個人都恰好吃飽(不餓也不撐)根本是不可能的,人的標準體型上下可差到20公斤以上,食量也不相同。若一家餐廳要讓來用餐的人八、九成都吃得飽,那麼它的份量就需要設計成是多於普通人一餐所需的,如此一來食量普通和食量較大的人才都能夠吃得飽。
想像人的身體就像是一個杯子,杯子的容量是固定的,有人容量大、有人容量小,這是天生的。如果有一瓶固定份量的水,我們怎麼能期待這一瓶水能夠恰好裝滿每個容量的杯子呢?
「依據別人給我們多少東西,來決定自己要吃多少」是件奇怪的事。假如別人只要給我們東西,我們就照單全收,不自己去爭取多一點或拒絕一點,那最後的結果就會吃不飽或吃太多。長期下來變成了習慣,身體就會營養不足或過剩。
有時候人們當習慣了某種行為模式,便會忘了一開始自己做這件事情的目的是什麼。以吃東西來舉例,將食物吃進肚不外乎幾個原因:
肚子餓,想要解決飢餓 營養需求,想要吸收食物的養分(為生存、身體健康或體型) 東西好吃,想要滿足口舌之慾(為享受)
如果我們已經吃飽了、營養也夠了(等於已經解決我們吃東西1和2的目的),那麼理性來看,剩下可以讓我們繼續將東西吃下肚的理由只有 「3. 東西好吃,想要滿足口舌之慾」。但若盤中的東西並不好吃,吃下去並不能讓自己感到愉悅,那麼不斷將白飯塞進嘴中的行為,就是一種非理性的習慣。

以工作來說:打雜能帶來什麼?
這樣的概念也能套用在工作上,常常我們習慣了有事就做,卻忘了去評估做這件事情的目的是什麼。忘了評估「我們做了這件事情真的對自己、公司或任何人有幫助嗎?」 「這件事情在我時間不足的情況下,真的值得我花時間去做嗎?」只因事情在眼前(就像眼前盤子裡的白飯),我們便不分青紅皂白的把它處理掉,這樣對嗎?
舉我自己的情況當例子,我和我的夥伴在一年半前開始以「愛食記」這個App開始創業。關於這個App,每天我自己的工作大致可以分成四種類型:「開發App」、「計畫未來發展」、「回覆客服信件」、「洽談餐廳合作案」。剛開始的時候,整個App的使用者數量很少,所以我花在「開發」與「計畫」的時間佔總時間的80%,而剩下的時間我會將出現在我眼前關於使用者意見回饋的信件一一回覆、清掉。
但隨著時間過去,當App的使用者人數變成剛開始的兩倍、十倍的時候,這些信件的量也增加到原本的兩倍、十倍,而我現在每天要花60%甚至80%的時間才能處理完所有信件,這壓縮到我原本「開發App」和「計畫未來發展」的時間。
在這樣工作了好幾個月之後,我才發現──產品其實一直都在原地踏步,因為我將時間花在不會幫助公司成長的事情上。每天我只是在處理雜事,而不是在建設。
這些雜事像是不斷端到我眼前的菜,一開始份量還少的時候,每天我都能輕鬆的將盤子裡的東西清光。一年過去,我便養成了習慣,認為只要東西端上來,我就應該將盤子裡的東西全部吃完。於是當份量慢慢成長到超過負荷時,竟然忘了去想:
「當我已經很飽(沒有時間)的時候,不斷將這些營養價值低(不能為公司帶來巨幅成長)的東西塞到肚子裡,對我有任何好處嗎?我是否該去尋找能夠讓我身體健康(為公司帶來長期成長)的東西來食用?我是否該撥出一些精力去找出這些食物,而不是只因為在眼前有食物(即使營養價值低又難吃),我便將他們全部吃掉?」
「習慣」是個我們需要面對的敵人,「認清目標」是我們對付它的方式。
時間管理:目標是?

其實我們都不笨,上面的表格一看就懂,甚至還會覺得好笑,怎麼會有人去做不重要又不緊急的事情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在人生中,我們總是會忘記自己的「目標」,不去思考,而成為「習慣」的奴隸。一件事情會不會歸類到「重要」的這個象限,當我們的「目標」不同時,會有完全不同的結果。
想像自己在餐廳裡面工作,如果你的「目標」是要學習如何營業餐廳,未來想要自己開一家屬於自己的餐廳,那麼花時間深入了解餐廳的運作方式、進貨流程、品牌包裝、宣傳策略…就會是很重要的事情。假想原本你的職位可以接觸到餐廳的進貨和宣傳,你做得開心、快速學習中,但有一天餐廳老闆忽然吩咐了一個任務:「最近我們開始蒐集顧客的意見,從今天開始每天接近下班時,可以請你幫忙把顧客給我們意見回饋表Key到電腦中嗎?」
由於這不會很複雜,所以你開始每天花半小時做一下。幾星期過後,老闆又給出下一個任務:「針對這些意見回饋,我想請你幫忙想想要怎麼改進這些建檔的流程,讓我們未來可以很容易找到相似的意見。」你覺得很有意思,於是花了幾個星期下去想、下去做,想著怎麼做才能把顧客意見的效益發揮到最大,最後將整個建檔的流程完美得完成。根據這些意見餐廳做出了調整,整體業績提升了一成。
老闆看到成果,滿意的說:「我覺得你做得很好,由於公司需求,我想將你的主要工作轉成負責意見回饋的管理,底下會有兩個人給你帶,你的工作時間可以變少,由每週5天變為每週4天,薪水我會幫你提升2倍。其他進貨、宣傳的部份,我們會有其他人負責,你不用再花時間在上面了。」聽到的瞬間,你感到非常高興,因為自己的工作受到肯定,工作時間變少還加薪了……咦?
但加薪升職是你原本做這份工作的「目標」嗎?現在你把管理意見回饋這件事情做得又快又好,讓自己可以長期被安排到這個管理職,對你來說到底是不是件重要的事情呢?

對想要錢多事少想要管人的工作者來說,把這個職位的事情做好就是重要的事,因為薪水高和輕鬆是他的「目標」。但對於想要學習自己開餐廳的人來說,此時最重要的事情應該是重新找到別的學習管道,因為眼前手邊的這個管理職,對達到自己的「目標」來說,幾乎是沒有幫助的。
也就是說,即使我們本身能力卓越,能把手邊每一件事情都做得完美,在目標是錯的情況下,這些完美的結果長期來看可能對人生一點幫助都沒有。長遠來看,將來有一天,我們必定還是要付出時間,著手在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上,如陪伴家人、學習創業所需的技能、體會人生、維持健康、得到更好的工作…。
總結
1. 別吃掉盤子裡的每樣東西,適量就好。在很飽的情況下吃不好吃的東西,對任何人都沒有好處。
──不要的東西拒絕,想要的東西爭取,才是一種有品味的表現。
2. 不要只專注在把手上的事情解決,有意識的選擇有效用的事情,才是達成自己長期「目標」的方法。只是解決別人給我們「緊急而不重要」的事情,對自己的人生是一點幫助都沒有的。
──花時間找尋目標,別只是埋頭苦幹,才能踏實的往目標邁進。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88/node393023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