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的練太極拳對大多數人是有好處,但膝蓋不好的人還是少練為好。
正確規範地練習太極是有益身心健康的,但是只要是運動就必然存在風險,練太極最大的風險往往就是由於動作不規範或基礎準備不足而導致的傷病,最常見的就是膝蓋受損,多見於年紀較大、體能較差的人群。
太極拳其實是分文武練、快慢拳、高低架的,常見的老頭老太太打的那是文練太極,架子高、動作慢,強度較小,難度較低,更接近健身操。這個架子的高低一般指的就是馬步的高度,一般視頻演示中,表演者所打的太極架子都比較低,身體沉得很深,因此很多習練者為此刻意模仿,但殊不知扎馬步是傳統武術的基本功,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
馬步越低,腰腿的負荷就越大,低馬步如果沒有一定的功底是很難堅持的,而一套完整的太極拳套路,往往還包含著大量的鬆緊、屈伸、擰轉等動作,膝蓋無時無刻不在受力,對腰腿力量較弱的人群來說,這種壓力是不容小噓的,而「人老先老腿」,尤其是身體脆弱的老年人,本來就不適合進行過高強度的靜力訓練,強行支撐只會適得其反,導致受傷。
練習動作不規範也會增加受傷的風險,例如太極拳的弓步有「膝頭不過腳尖「的說法,因為身體屈膝下沉時,膝頭前頂,如果與腳尖上下重合、垂直於地面甚至超過腳尖的話,由於槓桿原理,就會對下肢的髕韌帶和十字韌帶造成巨大壓力,長此以往就容易造成關節損傷。標準的太極拳動作是符合人體的生物力學的,而過於偏離標準,就可能因為身體局部承重受力過大而導致勞損。
因此,練太極拳一定要循序漸進,動作標準很重要,量力而為更值得重視,非專業人士練太極還是以輕鬆適度為主,只有你的肌腱和韌帶足夠強壯,才能在運動中有效地支撐和保護你的關節。
太極的好處在於,太極拳是在傳統養生法「導引術」和「吐納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獨特運動。主張「以意導氣,以氣運身」,又具有氣功內行功調心的鍛鍊方法。從而也就形成了太極拳要意識、呼吸和動作密切結合,「練意、練氣、練身」內外統一的內功拳運動,「始而意動,繼而內動,再之外動」;並形成剛柔相濟,快慢有節、蓄髮互變,以內勁為統馭的獨特拳法。 太極拳能使呼吸自然、細長、慢均。由於速度緩慢,動作柔和,從而使人體的微循環得以擴張。微循環的特點是劇烈運動會使血液運行走捷徑,得不到充分的物質和能量的交換,而太極拳緩柔的特點則使血液能夠流向各處,從而得到物質和能量的交換,改善身體內部的循環。俗話說「痛則不通,通則不痛」,使一些不通之處暢通,這樣慢性病症狀就得到緩解或消除。同時太極拳運動能強身健體,能預防一些疾病,因此,太極拳運動有治病的效果。
另外太極拳名命太極是一個哲學術語,所謂太極即是闡明宇宙從無極而太極,以至萬物化生的過程。其中的太極即為天地未開、混沌未分陰陽之前的狀態。 同莊子渾沌哲學一樣,太極觀念這種迷離恍惚地看待萬事萬物的現象和本質的人生態度,以及這種思維方式本身,實則包涵著清醒睿智的哲思,其終極目的是希望人類活動順應大道至德和自然規律,不為外物所拘,「無為而無不為」,最終到達一種無所不容的寧靜和諧的精神領域。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