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談拳論道話「三體」

韓伯言老拳師的故事

吃飯的時候,我和韓瑜又一次談到韓瑜的爺爺韓伯言先生跟隨尚雲祥老先生學拳的往事和他坎坷的人生經歷。

韓伯言是1928年至1934年在北京朝陽大學法律系讀書期間跟尚雲祥先生學習形意拳的。當韓伯言等拜帖正式入門後,上的第一課是站樁。尚雲祥認為,形意拳不站樁出來的是僵力,而站樁站出來的才是拳勁、靈勁,拳術要追求一個「妙」字,就必須化拙為靈。但多數人喜動不喜靜,苦下功,猛流汗,結果周身之力卻不能慣通,所以說,拳術小道,學理無窮。站了一段時間後,又不斷修正三體式,下肢增加了「腿似夾剪」(即用以夾剪白銀之用者,兩刃一長一短,一刃固定一刃運動,類似鍘刀之理)。拳論中有「合膝裹胯」一說,尚雲祥卻講「裹胯合膝」,通過胯的提裹,帶動膝部向前下合,加大了胯的開量,使其活動範圍增加;上肢在手心向上的基礎上,固肘,擰裹小臂,使手心向前偏上,腕高在眉口之間,掌心回吸,掌凹指分,虎口圓滿,似剛似柔,如鷹捉物;使大小臂陰陽暗合,曲中求直;使身體斜中取正,正中有斜,非弓非馬,名曰「夾剪子午樁」,又稱「鷹捉式」。

尚雲祥所傳樁法口訣是:眼為先鋒,心為元帥,手是刀槍,腿是戰馬,全身毛孔如千軍萬馬,喝聲如號令,放膽即成功。

樁上的功夫越深,身體就越鬆柔,也就是剛至柔生的體現。這是功夫,也是智慧。尚雲祥經常說的一句話是:「功夫不到瞎折騰。」

這六年,是韓老終生難忘的幸福時光。

再以後,世事難料,韓老亦同許多人一樣,隨歷史之潮浮沉,歷經坎坷,令人歔欷。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後期,他落葉歸根返回濟南,開始了老年一段幸福安定的時光,教授了濟南一大批尚式形意拳愛好者。而最讓韓老自豪的是自己的絕技傳授給孫子繼承下來了。

論三體式

韓伯言先生跟隨尚雲祥老先生學拳的點點滴滴,讓我和韓瑜談興盎然。住進旅社,沏好一杯茶後。韓瑜脫下外衣擺了個三體式架子。

記得1997年夏天,我第一次來泰安時,韓瑜就強調要多站樁。因為我是隨天津趙正墓靠習的定步劈拳練法,個人一直從認為定步劈拳已經就是一步一樁,只要練功時間夠了,跟原地站樁還有什麼區別?照樣會出功夫。儘管剛入手學習時,趙師傅教過三體式四面站樁的方法,自己也時常站一站,但一直沒有真正的專注站樁。

今天見他依舊如此津津有味地站樁,我們的話題就圍繞站樁談開。

我們形意門有一句話:「萬法出自三體式」。乍一想,覺得很好理解。因為形意拳的所有拳路,五行、十二形的變化,都從三體式開始一套一套演練出來的,就是那些單操手莫不如此。所以練形意拳,必須先練習三體式。

在前輩所著形意拳著作中關於三體式的論述很多。劉殿琛、李存義、孫祿堂、靳雲亭、姜容樵等,都留下了自己的見解和練習的方法。從頂、扣、圓、敏、抱、垂、曲、挺的八字功到細化的二十四法。從外形架勢到筋肉練習,到三心並內功練習方法,敘述得十分周到且準確。對三體式的作用也做了自己的解釋。從這些書籍中我們可以深深感覺到他們中許多人確實下了大功夫去精心研究了站樁,並深有體會。

但就我們而言,記住了老先生們的這些要領,在練拳中注意一下,這只是學到了皮毛。只有在這些具體理論的指導下,刻苦下大功夫切實力行,苦心篤志去研究,讓每一個字的意思都在身上體現出來,才會技藝上身。

如今韓瑜的三體式是嚴格按照韓伯言老先生的傳授要求來站的。頭頂項豎。前腿送胯松擺,後胯兜裹。兩肘定位,兩手裡裹前伸,成虎形掌。兩眼沿著手指所向,審視前方。腰圓背圓虎口圓,條條肌肉伸展蹦出,腰身一體。周身放鬆。

既然韓瑜在三體式上有研究,我也擺了三體式,以探討站樁的實質所在。

搭手間,韓瑜整個身子只是向前一移,看不到胳臂的變化,一股強大的力量便從接觸點直奔我的中線。而與之接觸的左臂與腕部,都十分地彆扭,難以舒展。這是他瞬間聽著了我的勁路,堵住我的前手,控制住了整個局面,立刻使我變得被動。

韓瑜說:這就是通過長時間的站三體式樁的結果。長時間的站樁使得上肢十分的放鬆,不著一點力量。搭手間胯腰移送,勁力便從稍節自然透出。而身形變化全在下盤的驟然催動,爆炸力、抖擻力可隨意而發。

三體式是形意拳最有代表性的典型式子。拳諺說:「守中用中是真傳」。通過長時間的三體式的站樁,全身上下一氣貫穿,內外相合,外形與夢內意高度的統一。搭手中,意識隨勢而變,足踏中門而入。前手不僅僅是守住中線,而且要在搭手間控制對方的勁路,我方的勁路便直奔對方的中線而去。對方若沒有樁功,或變換不靈,我便將對方完全控制。隨著對方的變化,在對方發呆、發愣,或身體不穩的瞬間,我以快速的身法移動,觸點不動,腰身一變,驟然發勁,劈頭蓋臉地就上去了,讓對方招架躲閃不及。在這裡的守中絕不是單純的防守,而是在進攻中始終有著守中的意識,攻擊對手也要奔中線而去。就形意拳而言,要處處體現出形意拳的技擊特徵。

尚雲祥交手時身法變化莫測,慣用的手法是鼉形問路、鷹捉開手。他能將對手控制得很好,打放隨意,常常是接勁一撥拉,對方就是一跟頭。而如今韓瑜的三體式的變化,搭手間身形突變,步隨身移,身隨步換。而他目光四射,奪人心魄。或鷹捉開道,或烏龍取水,或蛇形分撥,合膀轉胯,勁路瞬息多變,速度驚人,真正到了「腳踏中門搶地位,就是神手也難防」的境界,處處體現出守中用中,硬打硬進無遮攔的形意拳技擊特色。

怎樣才能練好三體式呢?

韓瑜只要沒事擺個三體式就站。他還後悔年輕時不聽老人安排,不在三體式上追求。

年輕時拳術套路練得多,站樁時間不夠。直到近年來,才真正體會到站形意三體式的好處。開始從三體式裡找東西。「萬法出自三體式」。老祖宗早已經把一切告訴我們了,只是我們沒有去重視它,潛心研究它。三體式一站,裹胯合膝,就這麼站下去。後腿累了,就重心前移一下,動一動身軀,調整一下再站,實在受不了就換腿,一直堅持到自己定下時間。這對人意志是個鍛鍊和考驗。

交談中我們都為自己認識到三體式的重要作用太晚而懊悔不已。練習形意拳和其他武術一樣,都有一個認識上逐漸提高的過程。過去我們學拳的時候,師傅對三體式的作用說得十分清楚,只是我們自己沒有從更廣闊、更深遠的角度去認知它,體悟它。

記得當年我隨天津趙正發先生學習李氏三傑所傳下的河北派形意拳的時候,趙先生首先給說的就是三體式站樁。並且講如果站樁時間長,心裡靜不下來,可以做轉身四面樁,一個式子二分鐘,四面樁下來就十二分鐘了。儘管那時也做,到底是年輕好動,且貪多求快,五行、連環、雞形四把、雜式錘,我們四十天就比劃下來了。二十年來,又相繼學習了八式、相生、單操手、十二大形等拳路。雖然每天都在練習,但在最基本的功夫上卻忽略了,以至於至今沒有達到形意拳所要求的更高深的境界。不由想起趙先生留給的拳譜上附的一首詩:

「少年學武不細心,不知武內有道真。早知武內藏真意,哪能疏忽到如今。」

我想,當年寫下這首詩的前輩,一定是帶著和我們一樣複雜心情,在告誡後學,要珍惜少年光陰,要細心研究武學的真諦。可是年輕的我們,卻把最該掌握的基本的東西給忽略了——苦站三體式,就是學習形意拳快速進步的階梯。

形意拳的勁路

三體式功夫好了,再去操拳操步,事半功倍。勁路通了,把自己練習五行、十二形的意識與之密切結合,就是形意拳勁路的變化。

韓伯言先生在教導韓瑜練習三體式時強調:後腿定位,前腿邁出。後胯向裡夾剪裹。與兜襠、尾骨上挑相合。應敵時前手一接觸,觸點不動,腰身一束展,則意勁突發。一個迴環便如波濤洶湧,有如驚濤拍岸,讓對手如火燒身,躲避不及。勁路上身,接觸之中,因對方之勢,挑打、掛打、劈打、壓打、橫打、崩打等,順勢而發無有不中。這就是尚式形意拳的勁路,也是其他派形意拳都應該具有的的東西。

對於年齡小的少年兒童來說,若學習形意拳,可以簡單地掌握三體式的要領。基本上拿出三體式的架子,就可以教授五行拳了。首先少年兒童活潑好動,應該以興趣為主。由於他們的正在快速發育時期,過早的靜止站樁,會影響他們骨骼的生長,甚至會畸形發展。可以等他們長大以後,及時補充這課內容。而對於有了拳術基礎的成年人來說,老師就應該把站樁的要求和作用講清楚,讓他們真正認識到三體式的重要性,讓他們一開始就從站樁開始。把三體式從外到內的要求,姿勢的擺放,意識的運用,動作要點,都一點一滴地講清楚,並要求在實踐中達到,形神合一。這樣做,會使他們迅速掌握形意拳的本質。從伸筋拔骨,全身放鬆,尋找勁路入手,很快使得周身高度協調。學者很快就能把自己所學習過的拳術技術,藉助形意拳的勁路,運用自如,從而快速步入形意門的殿堂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88/node136027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