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樁時,先要把心靜下來,然後兩腳分開。大多數人或膝、或胯、或第五椎有問題,兩腳一分,就會自然顯露出來,或是左腳正、右腳斜,或是右腳正、左腳斜。這一點必須校正,否則身體就不可能正。兩腳外側與肩寬,腳尖或正朝前,或稍向外斜,但是左右腳必須對稱。調節兩腳時,胯也要做相應調整,這樣身體才能正過來。從側面看,耳朵、肩膀、髖骨、腳腕成一條直線。當然這都是外在的表象,不能一概而論。比如對身體較胖的人,耳朵和肩膀就可能要錯開一點。根本的內在原則,是要使各個關節準確定位,使身體重心上下形成一條垂直線,不前不後,不左不右。頭要自然領起,耳聽身後。耳聽身後是為了保持心理平衡。人如果向前看,向前聽,氣會上升;如果向前看,向後聽,氣會自然下降。從技擊上講,也要求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另外再解釋一下在教學時說得最多的「放鬆」的含義:大家都知道鬆肩、沉肘、含胸、塌腰的要求是為了放鬆。可是松到多少為度是練拳中一個很難把握的問題。放鬆是服務於一個目的,並不是越放鬆越好。這個目的,就是貫通丹田。比如自行車的輪子,如果前後叉擰得太緊輪子就轉不動了:可是如果放得太鬆,走起來輪子會左右搖晃,更糟糕。只有緊得恰到好處,誤差最小,輪子才既不左右搖晃,又能轉動自如。練太極拳也是如此,不是越松越好,松到節節貫穿,一氣貫通時正好合適。如果再松,影響了丹田的核心地位,就產生了誤差。所以鬆肩、沉肘、含胸、塌腰以形成丹田核心為度,全身各部位鬆的恰到好處,丹田的核心地位就會自然形成。如果鬆的不夠,或者鬆的太過,都會影響丹田核心的形成,從而形成誤差。頭往上領,耳聽背後,心理平衡,耳朵、肩膀、髖骨成一條線,是為了達到重心的平衡。站樁時,要放鬆丹田,檢查身體的各個部位, 使各個部位都支持丹田,形成丹田核心,使內氣通道全身形成前後左右和四個斜角的八面支撐。
很多人問是應該收臀還是泛臀,這也是個度的問題。收的過了就泛一點,泛得過了就收一點。到什麼位置最好呢?還是以丹田核心的形成為判斷。還有人問站樁時兩手應該開多大,抬多高。這同樣是以貫通丹田為判斷。精力充沛的時候可以開的大一點,台的高一點。累了以後,還要保持開那麼大,抬那麼高,就會發僵,氣就連不到丹田。這是就要開小一點,放低一點,以保證丹田貫通。
大處調整好後,還要注意小節。比如虎口開得太大或夾得太緊,都會引起腋下緊張。只有開的恰到好處,才會讓腋下放鬆。一隻手管半邊身體,手放鬆的好,身體也會放鬆的好。身體緊張,會反映到手上,而手上緊張,也會影響身體放鬆。只有身體整體和局部都達到放鬆的要求,才能形成丹田的核心,使內氣貫通全身。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88/node1358179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