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講配重前,熊爸先講兩個自己還是菜鳥時釣蝦的經驗。
一開始進入釣蝦的世界,熊爸並沒有想要自備竿子和線組,
因為不知道自己到底喜不喜歡釣蝦,拿了蝦場的公竿就釣。
釣完發現公竿的浮標很極端,要嘛都不下沈,要嘛整支浮標滅頂,
幾乎沒有微微下沈的標訊(也可能是菜鳥看不出來),
不像旁邊高手的浮標,只要有蝦子索餌,就會有微微的下沈標訊。
後來熊爸爬文此現象:
「浮力過大」,「無法下沈」,「頓標」。
後來熊爸自己買了整組裝備,公竿浮標的困擾再也不復見,
蝦子只要來索餌,浮標都會有微微的下沈。
之後熊爸不斷的挑戰不同的蝦場累積經驗值。
有一次一家蝦場的水泡特別大,熊爸一樣作釣,
只要浮標丟在水泡區,馬上就有下沈的標訊,
一揚竿空槍。
這樣的動作重覆了十來次,熊爸終於知道被耍了。
後來熊爸爬文此現象:「浮力過小」,「容易下沈」,「敏標」。
回到配重,釣者有配重的需求肯定來自於,
「對於浮標的訊號反應不滿意,希望利用配重改善浮標的訊號」。
這涉及到每個釣者對釣蝦的累積經驗值不同,看進去的程度也會不同。
所以熊爸開宗明義講了兩個淺顯易懂,
也是個人經驗的例子,啟發熊爸走向配重的世界。
不過那時候從自己的釣蝦經驗歸納結論,
一支好的浮標應該具備「躲過」兩個缺點,
一是公竿浮標極不易下沈的缺點,
二是自備竿浮標在水泡區沒蝦索餌,卻被下捲的缺點。
對於配重還是不成熟的觀念,只知道地板和天花板的存在,
不知道中間的微調方式,直到後面的釣蝦經驗發生,
才引導熊爸全面性的思考想通配重的技巧。
後來熊爸買了不會在水泡區被下捲的頓標,
卻又發現釣母蝦池的時候,小母蝦的夾力小,無法造成浮標的下沈。
後來熊爸又買了小母蝦夾餌也會下沈的敏標,
卻又發現在大水泡區的蝦場,遇水泡區又滅頂的慘狀。
熊爸後來下了一個結論:「沒有任何一支浮標,能滿足所有需求」。
以上的故事,引導熊爸全面性的討論配重與浮標訊號的關係。
熊爸開始買來各式各樣的浮標,在家作實驗,
看看各種形狀的浮標,負重咬鉛的顆粒數,和下沈程度的關係。
由於各廠牌略有差異,熊爸在作了上千次實驗,
從中歸納出「有規則」的地方不多,
只能二分法(但也不是絕對)講解配重的邏輯。
形狀細長的「敏標」,
負重咬鉛1至5顆,完全不沈。
負重6至9顆,逐步下沈(因為敏標身形細長,下沈明顯)。
負重10顆,完全下沈。
形狀扁短的「頓標」,
負重咬鉛1至10顆,完全不沈。
負重12至18顆,逐步下沈(因為頓標身形扁短,下沈不明顯)。
負重20顆,完全下沈。
水泡下捲力顆數,
靜水區0顆,小水泡2顆,中水泡4顆,大水泡6顆。
蝦子索餌下拉力顆數,
無蝦力0顆,小力蝦5顆,中力蝦10顆,大力蝦15顆。
有以上基本的數字觀念,
你會知道用數學的邏輯理解以下現象:
1敏標在大水泡區會有假訊號,明明沒蝦子來吃,
浮標卻被捲到水面下
(敏標負重咬鉛6至9顆會逐步下沈,
而大水泡的下捲力等於6顆咬鉛,造成敏標逐步下沈)
2頓標在釣小母蝦,明明有蝦子索餌,
浮標卻完全不下沈
(頓標負重咬鉛1至10顆完全不沈,
因為小力蝦下拉力僅等於5顆咬鉛,造成頓標完全不下沈)
3若以防守水泡下捲力對浮標造成的假訊號,
必須選擇頓標
(頓標負重咬鉛1至10顆完全不沈,而即使是大水泡下捲力也才等於6顆咬鉛)
才不會在水泡區作釣時,出現無法理解的下沈標訊。
4若以攻擊靜水區小母蝦,必須選擇敏標
敏標負重咬鉛6至9顆逐步下沈,即使面對小力蝦等於5顆咬鉛的索餌,
也快要有輕微的下沈反應,標訊反應明顯又快速,
可即時對應繃力,提升正吃機率。
5如果你要防守水泡下捲力對浮標造成的假訊號,
必須選擇頓標;
如果你要攻擊靜水區小母蝦,
必須選擇敏標(沒有任何一支浮標,能滿足所有需求)。
這就是相對應的觀念,你要靈敏就要接受假訊號的可能;
你要遲頓就要接受釣不到小母蝦的機率。
6「逐步下沈」是一隻浮標最靈敏的範圍,
我們當然希望它愈清楚愈好,及範圍愈寬廣愈好。
敏標咬鉛6至9顆逐步下沈,範圍較窄較不適應變數多的蝦場,
或無法創造較大繃力,但因標身長目視下沈較清楚。
頓標咬鉛12至18顆逐步下沈,
範圍較寬能適應眾多變數的蝦場,
可以創造較大繃力,但因標身短目視下沈較模糊。
7「完全不沈」是一隻浮標浮力的極限值到了,
超過這個極限值,浮標等於是已經死掉了。
它可以表現出一隻浮標能創造出的繃力值是大還是小,
當然也或多或少內含了這隻浮標的特性。
同一廠牌的浮標號碼增加(例如熊爸102變成熊爸108),
表示負重同步增加。所以不要以為所有的敏標負重能力都很小,
它是可以同步放大的(放大幅度各廠牌不同,
但大約是增加一號,就增加一顆最小的咬鉛負重)。
熊爸對配重下定義:
「已知浮標特性,已知蝦場環境,利用負重咬鉛顆數配重,
來微調至浮標逐步下沈範圍,使浮標訊號最能清楚展現」。
配重範例1
浮標特性:頓標咬鉛12至18顆「逐步下沈」。
蝦場環境:小水泡咬鉛2顆下捲力、小力蝦咬鉛5顆下拉力。
配重微調:線組上「增加」5顆咬鉛,使浮標訊號最能清楚展現。
配重範例2
浮標特性:敏標咬鉛12至15顆「逐步下沈」。
蝦場環境:中水泡咬鉛4顆下捲力、小力蝦咬鉛5顆下拉力。
配重微調:線組上「增加」3顆咬鉛,使浮標訊號最能清楚展現。
貼心小叮嚀:
配重前是有功課要做的,你要在家裡先實驗,
浮標在咬鉛不斷增加的狀況,
記錄你的浮標「完全不沈」「逐步下沈」「完全下沈」
這三個臨界點的咬鉛數字各是多少,
尤其是「逐步下沈」的咬鉛數字範圍,
因為那就是浮標訊號清楚展現的範圍,
你的實際作釣,配重必須調整到這個範圍內。
如果有誤差值也很正常,因為在家裡測的是「完全靜水」,
實際在蝦場作釣,
「細微水流角度」也是會影響配重的。
熊爸幫你打開了門,你必須自己去思考作變化。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