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都不懂,敢說自己是幼兒老師?
作者:清華大學育兒教授 晏紅
【案例】張老師剛剛大學畢業,對幼兒教育工作充滿了熱情,可是她很害怕與孩子的媽媽溝通教育問題,尤其是在與她們交流孩子的具體行為表現和心理發展特點時,張老師更加緊張。因為她發現現在的媽媽們育兒水平都很高,知道很多的幼教知識,說起孩子的教育問題是一套一套的,而自己所學的理論與實踐結合得不緊密,還沒有充分把握孩子的年齡特點。因此,她總是迴避與媽媽們的溝通。她也知道這樣做是不合適的,但又把握不好與她們溝通的方法,她十分迫切地想儘早擺脫這種尷尬局面。
作為初入職教師,張老師遇到的困惑是可以理解的。要想儘快走出與幼兒的媽媽溝通的尷尬局面,教師需要加強自身的學習與思考,觀察和分析當代年輕媽媽的基本特點,並把握與她們溝通的基本站位與策略。
當代年輕媽媽的特點
理解當代年輕媽媽的社會背景,把握她們的生活習慣、行為習慣和思維方式,有助於增強與她們溝通的針對性。
1、湧現出很多「網絡達人」
在網際網路鋪天蓋地的影響下,年輕媽媽們以極大的熱情參與到網絡育兒的潮流中。早教論壇、親子日記、媽媽博客、父母群……各種網絡途徑使年輕的媽媽們獲得了豐富的育兒知識與信息。遇到育兒難題時,她們通過網上發帖,足不出戶,就能與其他家長充分地交流早教經驗。
因此,網絡媒體已經成為年輕的媽媽們獲取育兒知識最常用的渠道。但是網絡上傳播的個人育兒經驗並非都是科學的,有些是似是而非的道理, 有些甚至是偽科學,如果沒有系統和牢固的專業知識與理論對之進行分析與辨別,會給科學的早期教育帶來混亂。
可見,育兒知識和經驗網絡化既有利也有弊,引導幼兒家長趨利避害是新時代背景下教師與幼兒家長溝通的新課題。
2、有追求個性化育兒的傾向
在當今社會,人的個性發展得到鼓勵和支持,很多年輕的媽媽們也注重對自己的孩子進行個性化的教育。但這需要家長們對個性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與理解,妥善處理好個性與社會性發展之間的辯證關係。
實際上,不少家長忽視社會性發展對孩子個性形成的重要性,還有的家長把個性片面地看成是與眾不同或者另類,對孩子的「個性」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這就使得個性化教育容易出現顧此失彼、矯枉過正的局面。而幼兒園屬於集體環境,需要培養孩子形成一致的生活規律、遊戲規則和學習習慣,如果孩子過分自由、過度以自我為中心,就不容易適應集體生活環境。有的家 長認識不到孩子這種「個性」的缺點並且不配合教師的教育與建議,就會給科學的個性教育帶來難題。
與年輕媽媽溝通的側重點
當代年輕媽媽出現的新特點,是教師分析她們的家庭教育問題的重要 依據,為教師選擇適宜的溝通內容與溝通方式提供了重要參考。
1、堅持主流教育思想,積極引導非主流教育觀念
家長是一個沒有組織機構的鬆散群體,因而許多年輕媽媽們的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呈現出樸素、自發、蕪雜的原始樣態,其中有科學成分,也有準科學、非科學、偽科學成分,這樣就需要專業機構和專業化的教師為家長提供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幫助,即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 為指南,以幼兒教育學和幼兒心理學為主要思想武器,堅持主流教育思想,積極引導家長群體中存在的各種非主流教育觀念。
非主流教育觀念並非完全錯誤的理念形態,主要是基於個人經驗產生的、缺乏專業思辨的似是而非的教育觀念,它對家長教育行為的影響有時是積極的,有時是消極的,但總的來說具有誤導作用。
根據實踐觀察與調研訪談,當前家長的非主流教育觀念主要涉及的範疇有:不能準確把握幼兒的年齡特點;對家庭教育與幼兒園的集體教育兩者之間的關係缺乏正確的理解;以家長為本位或者兒童為中心的片麵價值觀,以及片面推崇西方的自由主義或自然主義教育等。這些範疇表現出來的具體問題包括:認為孩子是不會說謊的;賞識教育過度;把特色教育等同於特長教育;給孩子報興趣班等於培養孩子的興趣;片面追求知識教育;認為自由是孩子的第一需要,等等。這些問題讓許多年輕的媽媽們糾結不清,是教師與家長需要關注和解決的深層次問題。
2、引導年輕媽媽把個性化教育與社會性教育相結合
總體來說,年輕的媽媽們追求個性化教育符合科學幼教的導向,但是教師需要幫助家長把個性化教育與社會性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教師在日常帶班的過程中,不但要嚴格履行崗位職責,做好教研活動,而且要注意觀察孩子的具體言行,了解孩子的年齡特點,並把孩子的具體表現和在幼兒園發生的具體事件與其家長進行溝通。這樣做會讓家長從中體會到教師的用心,進一步了解到孩子在集體環境中的具體表現是其在家裡不曾出現或者很少出現的,從而為家長全面了解孩子的表現,尤其是社會性表現提供了真實的參考,這將有利於引導家長把個性化教育與社會性教育相結合。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88/node124801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