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常規 | 為什麼幼兒園老師能把30名幼兒管理得妥妥滴?
經常會有人驚嘆,在家需要全家人都出動才能制服的「小淘氣」,為什麼在幼兒園裡就都成了「小天使」,2位老師管理三十幾名幼兒的班級,各類活動都帶得妥妥的,是什麼魔力能讓幼兒園變得這麼神奇,是什麼讓老師擁有這種特殊的「魔法」呢?
幼兒園老師班級管理的5大「神器」
一殺手鐧:兒童化、遊戲化
孩子在幼兒園願意聽老師的話、肯守規矩,究其原因,可能還得歸功於老師與孩子溝通的語言,這個語言既包含了老師與孩子說話的方式、說的內容以及為孩子們所創設的環境語言。究竟這些語言有什麼魅力呢,其實也很簡單,歸納而言就是兒童化、遊戲化這六個字。
用符合兒童年齡的方式與他交流,他一定更能接納,用遊戲化的內容給孩子「做規矩」,他一定更願意遵守。
比如,最讓家長頭痛的一些問題,比如,很難讓孩子安靜下來,一般成人會口頭用語言告訴孩子「走路輕一點」「請你安靜一點」亦或者是「你太吵了,這樣不好」但似乎無論用什麼方式,成效都甚微。但到了老師這裡呢,「我們來學小貓咪走路吧」於是班級里30個孩子一起用手做著貓咪鬍鬚的動作,貓著腰,輕手輕腳地走過了走廊……
又比如,到了集體活動前,孩子們似乎還沉浸在自由活動的熱烈氣氛中,有的孩子還在討論著某個有趣的話題,「今天我要數數班級里來了幾隻小兔子」老師一邊說,一邊自己用手假裝成兔子的耳朵,這下,班級里大部分的孩子都學這樣子,把手放在了頭上作為自己的兔耳朵,並且注意力全部都回到了老師的身上,看,這真的是個不錯的好方法吧。
不是老師特別聰明,而是她抓住了孩子的年齡特點,用孩子的天性和興趣來組織幼兒園的活動,模仿動物、用遊戲的規則、加入歌曲兒歌等等……這些好玩的方式都是孩子喜歡並願意主動接受的,在這樣的前提下,班級常規就沒有那麼難做了。
幼兒園兒童化的點點滴滴不勝枚舉:
玩一些記憶小遊戲,用各種手勢就能代替大呼小叫呢!
二無處不在的標誌
剛才提到了老師與孩子溝通的語言,還包含了很重要的一項,就是所創設的環境語言,是的,從孩子踏入幼兒園的那一刻開始,他們就和環境開始了交流,我們不難發現幼兒園裡,各種標誌無處不在。
有的標識告訴孩子班級的區域劃分以及物品擺放的位置
為每一個區域貼上一塊或大或小的標籤牌,讓成人與孩子都能夠一目了然,在這裡可以玩些什麼。
相對於老師,幼兒才是班級的小主人公,教室里的每一樣東西,他們應該更加清楚放在哪裡,也應該養成好的習慣,玩好的玩具,要送它們回家。這就不得不提標識的重要,它很大程度上幫助幼兒建立起這樣的認知和習慣,讓班級的規則執行起來更加容易。
對於小年齡段的孩子,可以用最直觀的照片,來提示他們東西放在哪裡。
大一些的孩子我們建議可以使用文字配圖或讓他們自己試著在便簽紙上畫標籤,然後貼在班級相應的位置上。這樣不僅僅是讓孩子們從具象到抽象地使用標籤,同時,也讓孩子有了自己參與班級規劃的親身體驗,一舉多得。
標識工具與材料
各類工具與材料都打上標籤,班級立刻變的井井有條。
有的標識暗示了生活常規的細節
廁所里可以暗示小朋友自己學著包好小肚皮
廁所的小標誌:
洗手台前的洗手步驟,是很好的細節暗示:
還可以結合幼兒的認知,讓幼兒知道「細菌」,激發孩子們自己主動洗手以及按照步驟把小手洗乾淨。
有的記錄幫助孩子規律生活活動提高積極性
喝水記錄:
失物招領也是個不錯的創意,專門治理「小迷糊」:
有的標籤說明了遊戲的規則和小朋友們都要遵守的規矩
所謂班級公約,就是要和小朋友一起商量約定,在班級的小朋友都得遵守的規則哦。
三任務意識
孩子在幼兒園裡特別地守規矩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因為孩子是班級的主人,他服務別人也服務於自己,老師在班級里可以安排小朋友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任務,不僅能夠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自理能力,還無意中增加了孩子的自我管理意識和任務意識,這樣他更願意去遵守班級的常規,也願意提示他人共同遵守。
這裡舉個值日生的例子吧,大家輪流為班級服務,分配好每個人的小任務,小朋友都格外期待輪到自己的那一天呢。
四時間觀念
別說孩子能有什麼時間觀念,也別說小班孩子又不會看時間。
時間對於孩子的意義是什麼?
周一去幼兒園早可以玩角色遊戲,做完操要吃點心了,吃好午飯可以在操場上散散步,睡好午覺外婆就快要來接放學了……等等,這些零星的事情穿插在一起,便構成了孩子們有些模糊又最原始的「時間概念」,那麼我們也可以用一些直觀的方式,讓他們這些模糊又片段的時間概念變的更為具象,這樣孩子在班級里的活動也會隨之更為有序。
也許你需要這樣的日程表: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