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自行車運動的愛好者,首先要具備一定速度持續騎完訓練路程的能力。
儘管悠閒的騎車也可發展有氧代謝的能力,
但一遇逆風、斜坡、快速騎行就會感到吃力、氣喘吁吁、腿也不聽使喚了。
騎車應遵循的訓練原則是:
1、提高心肺承受力;
2、強化有氧運動的能力;
3、增加肌肉的耐力。
心肺承受能力是基礎,
肌肉耐力是提高,意志忍耐力是根本。
3 種能力如能全面發展,騎車者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1、心肺肌能的提高
首先要測定自已的心率,最低心率可以在早晨起床前測量,
最高心率如有心率表的當然最好,
如果沒有表可以採用土辦法,
如快速騎行1公里(熱身後)馬上測量自已的脈搏每分鐘跳動的次數。
在測定了最低和最高心率後,
在兩數值之間由低到高進行訓練(騎車、跑步、爬山、游泳),
訓練過程最好在45分鐘以上,熱身後的最高心率的65%至80%。
即:在進行訓練後的第二天早晨再測量自已的脈搏,
如高於前一天的脈搏(心率),表明疲勞沒有恢復,只可作輕鬆的活動。
如正常的話可按計劃再次訓練。
第一天早晨的心率低於正常值(訓練前測的值)就表明可以進行下一個層次的訓練了。
在騎車訓練中特別是在爬坡時,當越接近坡項時,呼吸頻率和深度都會增加,
就是我們常說的喘不過氣了,
呼吸困難的原因是此時肌肉需要更多的氧氣供給,
遇到這種情況不要憋氣,一定要口鼻並用的大口呼吸,
這也是鍛鍊心肺的最佳時機。
2、有氧運動能力
有氧能力的提高對自行車運動選手來說是最重要的。
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騎行耐力。它給選手帶來很多的益處:
(1)提高肝糖貯存的能力;
(2)有效提高身體代謝能力(增大吸氧量);
(3)增強肌肉里的毛細血管組織;
(4)增加燃燒脂肪的氧化酶;
(5)增加肌肉能源釋放量;
(6)優先用脂肪來釋放能量。
因此有氧能力訓練是初級訓練的中心任務,
選手應用大量的時間來進行此項耐力訓練。
長距離騎行是最基本的訓練安排。
有關資料介紹一次訓練時間必須40分鐘以上,
心率達到120/分,才有明顯的訓練效果。
自行車選手應在心率不變的情況下,時間增加2—3倍。
此項訓練適宜不同的年齡、不同訓練的目的者。
青年自行車愛好者可以通過長時間的耐力訓練來提高成績,
中老年自行車愛好者可以增強自已的心肺功能,改善血管的潔凈和彈性,
提高自已的健康水準。瘦身者可以消除脂肪獲得健康苗條的身材。
訓練手段可以採用單課的訓練,
最理想的是長距離的多日騎行,
應注意的是運動量的增輔以不超過15%為好。
3、肌肉的耐力訓練
這是一個較高水準的訓練內容,
它是由肌肉來對抗乳酸堆積糖元(能量)耗盡引起的疲勞。
通過肌肉耐力訓練達到延緩這種疲勞的出現,
也就是說:
我們在日常的訓練中有的選手以較高的速度騎行很長的距離,
而有的選手只能騎行較短的距離,他們的差別就是肌肉耐力的差距。
要想贏得比賽的勝利,必須加強肌肉耐力的訓練。
肌肉耐力的提高也會給多日休閒騎行帶來益處,
會在肌肉酸痛之前騎的更快、更遠。
肌肉耐力可通過三種手段來訓練:
(1)、一定距離的速度騎車訓練,一般在60至80公里區間,
心率控制在最高心率的85-90%,訓練周期可長一點最好在40課次以上;
(2)、間隔訓練是肌肉耐力的提升階段,
心率控制在90-95%,騎行距離在8至10公里,
每組間隔時間視距離而定,騎行距離短間隔時間短,反之則相反。
也可以採取在較長的緩坡路面上訓練(坡度在2-4%);
(3)、極限訓練:極限騎車訓練比間隔訓練,肌肉、
心肺要承受更大的壓力,
距離一般控制在5-8公里之間,心率達100%以上。
每組訓練間隔10分鐘,每次訓練2-3組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88/node1194032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