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登山運動常見疾病

Asen| 2016-06-23| 檢舉

登山過程中一些容易發生的疾病,並非只見於山區,在平地亦有,

但因在登山中多見,故稱登山運動常見疾病。

它包括凍傷、雪盲、日照性皮炎、口腔皰疹、上呼吸道感染、鼻出血、胃腸疾患、痔瘡等。

⑴、高山凍傷

在登山常見疾病中,凍傷發病率較高,尤多見於初次參加登山的運動員。

新手缺乏防護的實際經驗,加之初次登山時高山反應重一些,對防凍容易疏忽。

高山凍傷與缺氧有明顯關係。

缺氧可引起人體體力、精神的衰退和全身尤其是肢體末梢的循環障礙,

以致抗寒的能力大大下降。對缺氧適應不良者,凍傷發生率更高。

高山凍傷與海拔高度也有關係。

海拔愈高,氣溫愈低,風速愈大,凍傷發生率愈高。

發生凍傷的部位以四肢和顏面為最多。

高山凍傷可分為4度:

1度病變在表皮,表現為紅斑;2度侵及真皮,有水泡、腫脹;

3度侵及皮下;4度侵及肌肉和骨骼,主要表現為壞死。

1、2 度者容易治癒;

3度者有可能治癒,亦可能損失部分組織;

4度者要損失凍傷的組織(需手術切除)。

凍傷後應先在基地營作一段治療,

切忌過快地送至高溫地區,否則患處組織容易潰爛、感染,愈後較差。

治療方法:

① 對沒有起皰的部位進行按摩。

② 在受凍肢體的向心端作普魯卡因封閉。

③ 抽出水皰內液體。

④ 未破皮者外敷中藥桑寄生膏。

⑤ 儘早用熱水(40℃左右)浸泡。

⑥ 紅外線理療。

⑦ 4度凍傷初期採用保守療法,待分界線形成後切除壞死組織。

在保守治療中,應注意控制感染,改善局部循環,適時晚期手術治療。

⑵、雪盲

即日照性眼炎。高山上空氣稀薄,太陽光的穿透阻擋少,

加上山地冰雪的反射作用,因此日光的照射遠較平地為烈。

雪盲的主要病因是高山紫外線照射強烈,紅外線的照射亦有一定作用。

雪盲症狀,初時似有異物顆粒摩擦,

隨後眼睛迅速發生嚴重的刺痛或灼痛,羞明、流淚、眼瞼痙攣、視物不清,

查體可見整個眼睛腫脹、球結膜明顯充血,有粘液樣分泌,瞳孔縮小,對光反應遲鈍。

患者出現症狀後應去暗處休息,戴防護眼鏡,點可的松眼藥水及0.5%潘托卡因,止痛消炎。

輕症者3~4小時即可恢復,重症者可持續5~7日。所遇病例均可完全恢復。

但在急性期因疼痛畏光,睜不開眼睛,等於暫時失明,嚴重影響到在高山的活動能力。

預防方法:

在7000米以下的冰雪地帶或烈日下進行,

戴深色防護鏡;在7000米以上高山年,戴專門防禦紫、紅外線的高山眼鏡。

⑶、日照性皮炎

本病常發生於顏面及頸部等暴露部分。

大多數日照性皮炎患者僅有局部皮膚發紅髮黑、脫屑的現象,無明顯痛苦,不需治療。

部分對紫外線較為敏感的登山者,照射部位可出現紅腫水皰,

甚為疼痛,繼之出現黑褐色色素沉著,多在面頰部出現黑色曬斑。

皮膚經反射照射,對日光的適應性可逐漸提高。

治療上主要是塗青黴素等消炎軟膏,有皰疹者塗龍膽紫防止感染,局部的炎症數日即愈。

主要的預防方法是:

初到高山,不可在烈日下長時間(半小時以上)赤身運動或勞動,

暴曬時間只能逐步增加。在山地烈日下進行時,

顏面等暴露部分應塗防曬膏,也可用白紗布自製面罩防曬。

⑷、口腔皰疹

本病多見於口唇、鼻唇溝,其次為口腔內頰部,表現為米粒至黃豆大小的水皰,

其發病原因與紫外線照射、空氣乾燥及消化功能紊亂有關。

本病常因患部有明顯疼痛及腫脹而影響進食。

治療方法為外塗龍膽紫及消炎藥膏。

⑸、上呼吸道感染

本病包括鼻炎、咽喉炎、扁桃體炎、氣管炎等。致病原因與登山時呼吸的形式有關。

在通常情況下,人們以鼻式呼吸為主,而在登山活動中,

由於缺氧而不得不張口呼吸,

改為口式呼吸為主。

這就使得寒冷乾燥的空氣在過於頻繁的呼吸活動中破壞了上呼吸道的黏膜保護層,

使之壞死脫落,有時就被病菌侵入了而發炎。

主要症狀為喉痛及咳嗽,多為刺激性的乾咳。

這種乾咳也經常在夜間發作而干擾睡眠,以致影響休息。

單一咽喉炎和難以控制的乾咳發病率最高,有時可高過90%。

霧化吸入(加安息香酊)有一定效果。止咳藥除可待因外,其餘效果不大。

有明顯炎症,則用抗菌素。

⑹、鼻出血

本病大多為下鼻甲黎氏區的小量出血,偶爾有後鼻道數百毫升的大量出血,

主要與空氣乾燥有關。但由於缺氧引起的血壓增高、

紅細胞過度增多、毛細血管脆性增加等,亦是發病的因素。

小量出血用藥棉堵塞或滴血管收縮劑即可。

後鼻道的大量出血,需用紗布壓迫填塞。

在高山脫水現象較嚴重,除注意補充水分外,可滴甘油等潤滑劑,預防鼻道乾裂。

⑺、胃腸疾患

因缺氧使消化系統功能紊亂,故腹瀉、便秘均常發生,以前者多見。

使用幫助消化的稀鹽酸,胃蛋白酶等,有一定效果。

此外應避免暴飲暴食,注意腹部保暖。

⑻、痔瘡

在高山發生痔瘡是常見的。在多個國登山隊的活動中差不多每次均有這種病例發生。

英國1961年的登山科學考察隊中曾普遍發生痔瘡。

這與高山的特殊環境條件有關。登山運動員在高山的帳篷生活中,

經常限制在狹小的範圍,睡覺在睡袋裡,

食物和飲料也大受限制,因此使得體內血流不暢。

從病因學上看,缺氧和寒冷都會引起末梢血管收縮,加之血液濃縮,

紅細胞明顯增多,紅細胞壓積增高,這樣靜脈血流在血管的某些環節,

如肛門附近的血管叢,容易形成鬱血。

此外,過度呼吸和負荷過重引起腹壓增高以及經常便秘,

這就使得痔瘡在高山條件下成為一種多發的疾病。

病情從輕度的少量出血,直至重度的嵌頓型痔性脫肛,

發病較重時嚴重影響活動能力,甚至不能行走。

除了應在登山前對隱性的輕症進行早期治療外,

在登山活動中,即使由於天氣惡劣被困居在帳篷之內,

仍要儘可能地做些體操運動,以暢舒體內的血流。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88/node114231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