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登山遇到野蜂的處置

Asen| 2017-02-17| 檢舉

從非從事海上戶外活動,多數陸上戶外活動最易碰到的危險動物,

並非毒蛇、虎頭蜂,而是野蜜蜂。一般所謂的野蜂,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

屬人類馴養的蜜蜂,因常接觸人類,

已無野性,叮人的情況較少。但飼主若管理不慎,

致使蜂后飛到野外另行築巢,就會變成野蜜蜂。

逃逸的家蜂,在野外繁殖的世代越多,

野化的程度就越高,也越容易攻擊人類。

第二類

稱為山峰,是真正的野蜜蜂,體長略小於家蜂,

但體態略為修長,而山蜂才是它的本名。

野蜜蜂、山峰主要靠花蜜維生,蜂巢附近的每一塊土地,

都有負責採蜜、收集花粉的蜂,當遊客進入範圍時,

人與蜂便發生對立,只是多數人可能不察。

守土有責的蜂會在你面前、胸口附近左右橫飛,

兼雜較少次數的上下飛翔,同時發出震動翅膀的嗡嗡聲,

這是警告入侵者,當然!

多數人可能移動身體、揮手嚇走蜜蜂,自以為事情已了,實則不然。

驅趕入侵者無成的野蜂,不會因此罷手,等你停下來休息、活動,

牠開始靜靜地停在你身上,可能為了吃食衣服上的鹽分,

而神鬼不覺地在衣服上爬來爬去,然後爬到肌膚上,

大口舔鹽。當你感到皮膚有點癢,卻沒注意地隨手一掌拍去,

那就會換來被叮咬的疼痛了。於是毒針刺入肌膚,

毒囊連著毒針與身體分離,但毒囊還持續蠕動,

將毒液注入您的身體。

摘除蜂針最好用鑷子,

不能擠壓到毒囊,要從毒囊與針連接處夾住毒針摘除,

以免誤壓毒囊,將更多的毒液擠入體內。

在戶外停下來休息、活動,牠開始靜靜地停在你身上,可能為了吃食衣服上的鹽分,

而神鬼不覺地在衣服上爬來爬去,然後爬到肌膚上大口舔鹽,

此時千萬保持冷靜、不要伸手去拍打。

被野蜂螫到後,患處隨即腫起,

此時千萬別貿然擠壓或徒手拔取,以免誤壓毒囊,

將更多的毒液擠入體內。。

摘除蜂針最好用鑷子,

注意不要擠壓到毒囊,要從毒囊與針連接處夾住毒針摘除。

自患處摘除後的野蜂毒針刺。

野蜂的習性

胡蜂、虎頭蜂這類的危險動物反而不常遇見,但遇見了還是要小心謹慎。

目前台灣各地野蜜蜂的數量,遠比山峰要多,

野蜜蜂能適應各種園藝植物的花粉、花蜜,而山峰只能利用原生種植物,

在低山帶普遍開墾農用,野生林地稀少的情況下,

自然大幅侷限山峰的活動範圍與族群量。

一般而言,山峰對人類的好奇心較低,對人類多採取逃避態度,

因此尚沒有發覺山峰會對人類採取類似野蜜蜂驅趕、警告人類的行為。

故當您抵達活動地時,若發現有野蜜蜂對您採取警告行動,

第一要務要就是停止一切動作,然後緩緩轉動身體,注意附近有無蜂窩。

野蜜蜂的蜂窩可能在高樹幹上、樹根基部的裂縫,可能在地面、

峭壁的石頭縫,甚至在有人、無人的住宅屋簷、牆壁等。

如果靠近蜂窩,特別是秋天,正值新蜂后外出獨立築巢,

此時蜂巢尚未完成,

群蜂正處於無巢保護蜂后的緊張期,蜂群易受驚,最可能被蜂群叮咬。

確認附近無蜂巢後,再看看週遭植被的花朵多不多,

因為蜜蜂能夠記憶開花植物的詳細位置,每天日出到日落的時段,

蜂群會前來採蜜,如果把採蜜的蜂撲殺,不久仍有其他的蜂替代前來。

因此若非得選擇該處,則只好將花朵採除,

蜜蜂一看無花朵,頂多每天早、午派蜜蜂前來查看,

對人的騷擾便降低。若附近無開花植物,只是例行巡邏的蜂,

可用細目抄網將飛近的蜂罩住往地面壓,

並以折成兩折的濕潤毛巾朝網內的蜂拍打,以絕後患。

野蜜蜂很少像虎頭蜂般主動攻擊,但聽過一個有趣的例子,

搏君一笑。某位釣友迷信加糖的餌,

對鯉魚有神效,而野蜜蜂對這份很甜的餌趨之若鶩,

紛紛停在釣餌上大啖,這位高手眼盯浮標,

左手不自覺搓起餌來,

沒想到卻搓到蜜蜂而被叮得哇哇大叫,食指腫得比大拇指還粗!

目前無法確認野蜜蜂、山峰的種類,野蜜蜂可能為亞洲共通種,

拉丁學名:Apis cerana,也有可能為引進的歐洲種蜜蜂(A. mellifera),

山峰的拉丁學名:Colletes collaris。

筆者目前並無法收錄任何關於山峰的叮咬紀錄,

但關於野蜜蜂的叮咬紀錄有六件,

發現可能隨地區蜂群、種類的不同,

或被叮咬者的體質、部位不同,出現不同的中毒反應。

其中三例使用樟腦油塗抹,只消除患處的疼痛感,

沒有明顯消腫作用,推測可能因樟腦油的作用使毒性發生改變,

讓患處變成持續搔癢,而非未經用藥者持續腫痛。

顯然目前對野蜂叮咬的急救醫療還有待加強,

讀者碰到野蜂,應避免叮咬才是上策。

正在採食花蜜的野蜂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88/node113526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