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豐富的山友都認為是因為常常爬山,所以體能很好,
但是這樣的山友,可能只佔全部山友的 10%,
另有半數的山友都是憑天生的本錢,年輕體質佳,
所以爬山沒有問題。另外還有大約 20% 的山友,
這些人注重平日體能鍛鍊、體能管理。
剩下最後的 20% 的山友大概屬於聽天由命型的,
說爬山就出門,既沒經常性的體能鍛鍊,
也沒有天生的好體質,更沒有登山計畫,
甚至這些人更應該參加專業領隊籌組的行程,
但是他們自以為登山沒什麼,可以自己來籌辦,
所以是登山因為體力不繼發生意外的高危險群。
不論半數靠天生本錢登山,或者隨性登山的山友,
都屬於較高比率好發意外的高危險群,這些人僥倖完成行程,
其實已經將全部體能都用盡了,碰到天氣良好,
行程無波折,當然可以全身而退,
若是行程耽擱、天氣出狀況,不小心扭傷腳,
問題就很大了,說不定就要佔據新聞版面。
登山所需要的體能以及要注意的有哪些?
攀登短峭壁四腳爬的機會很多,雙腿力量夠的可以不靠手臂抓握。
只練腿力沒練手臂力量,在拉繩子攀登的時候問題就出現了!
登郊山的過程中,若不是困難度很高、天氣也很一般,
若有底下幾個小徵兆足以見微知著,提醒您應該要做體能鍛鍊了。
以下四大身體特質,除了先天疾病以外,都能用長期穩定的體能鍛鍊加以改善。
因此請參考國軍志願役士兵體能及格標準,
這是登山者應該具備的基本體能,
擁有這樣的基本體能再登山,都能大幅提昇登山安全。
四大身體特質分別是:
第一:初級失溫。
第二:初期高山症。
第三:心臟劇烈怦怦跳動。
第四:輕微的膝蓋、腳筋扭傷。
以上四大徵兆分別述說於下:
初級失溫
登山途中短暫休息之後,身體迅速感覺寒冷,若排除服飾的問題,
對照同行隊友,僅少數或自己有症狀,
表示是血液循環不良,很可能太久沒運動,
這種體質到了夏天屬於溫帶的高山,
再加上雨水寒風的風寒效應,體溫上不來,
肌肉運動能力降低,出意外的機會很大。
新崩塌地質不穩的碎石坡,能不能平穩行走,
端看是不是能單腳支撐身體與背包的重量
初期高山症
即使還在行走體溫也很高,就有頭疼、頭重的現象,
休息體溫下降後症狀更加明顯,表示肺臟、血液供氧的能力有問題,
特別是春秋天氣不太冷,
海拔高僅千米左右即有症狀,屬於體能有問題,
或體質不適合登山的高危險群。
心臟劇烈怦怦跳動
特別是登陡坡後不久就有症狀,可能心臟有問題,
可能持續長時間工作過勞都有可能,後者適當休息再加上體能鍛鍊都能改善。
輕微的膝蓋、腳筋扭傷
因為郊山不是長時間行走,又沒有負重,
再加上非低溫寒冷的高山;身體寒冷腳筋膝蓋更容易受傷。
二一大地震後,臺灣很多山徑新增大崩壁,嚴格考驗山友的腿力。
有上述這些體質特性的朋友,
到了寒冷缺氧的高山,負重加上長時間行走,
出狀況的可能性常大幅攀升,
所以現代人安全登山的唯一解藥,就請平常多多運動吧!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