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這些孩子來說,攀岩上學已經是日常生活。(圖:網易新聞)
上學的路有多難?對一些孩子來說,為了到學校上課,他們每一天都背負著生命危險。
中國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支爾莫鄉阿土勒爾村,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懸崖村」,海拔高達1400多米,所在位置與地面垂直距離約800米。
村裡沒有學校,這裡的孩子為了村外上學,需要順著懸崖壁攀爬17條藤繩,抓繩攀壁,才能抵達山腳下的學校。
山壁險峻,孩子們冒著生命危險只為求學。(圖:網易新聞)
這段「上學路」最危險的一段,是一塊突出的岩壁,無法裝上藤繩,孩子們必須抓住石縫、手腳並用地通過這裡。放學後,他們還用這條驚險的路回家,如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支爾莫鄉黨委書記阿皮吉提表示,他知道至少有7、8個人曾在這條路上摔死,其中有村民也有外人,而摔傷的人更多;他自己也曾經有一次差點失手墜落懸崖。
遇到沒有藤繩的路段,孩子們能依靠的只有運氣和攀岩技術。(圖:網易新聞)
延續百年的交通方式
阿土勒爾村住著72戶人家,有15名孩子在山腳下的勒爾小學上課。他們年齡最小6歲,最大17歲,平時住校,每月月中和月底的周末才「爬回家」,家長們會輪流接送。
村裡身手敏捷的年輕人,下山需要耗費1小時,上山大約90分鐘,而對於外人來說,這段驚心動魄的路會花上至少兩倍的時間。
30歲的村民陳吉古說,這條上下山的藤繩路和他們村子存在的時間一樣長,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
「當我們發現藤繩壞了或爛了,就會換上另一條新的。」
每一次攀著藤繩上下山,孩子們都膽戰心驚。(圖:網易新聞)
家長護送孩子上學
在家長定期接送日,清晨6時多,陳吉古和另外2名家長帶著背包繩下山接孩子。勒爾小學校長吉克拉哲帶著15個孩子,9點就在山腳下等待。
一個家長在最前方引路,一個家長陪在隊伍中間,一個家長斷後,孩子們背著沉重的書包,爬一陣,休息一陣,在他們的護送下花了2個小時才回到「懸崖村」。
陳吉古有5個孩子,都在山腳下讀書,最小的兒子陳木黑只有6歲,已經在這條路抓著藤繩上上下下幾十次了。
他說,一個孩子在學校寄宿一年會花人民幣2000元(約1200令吉)的生活費,但他不願意犧牲5個孩子的教育機會。而他想要親自盯著孩子上下山的安全,讓他不敢到外面的城市打工,收入來源受限,生活壓力沉重。
半途爬累了,孩子們也只能靠著山壁上突出來的石頭休息,一刻也不能放鬆。(圖:網易新聞)
活在100年前的世界
阿土勒爾村與世隔絕,特殊的地理位置讓他們在動盪不安的近代中國歷史中,得以遠離戰亂和匪患。但也因為如此,他們也沒跟上現代中國發展的腳步,生活在貧困線下。
百多年來村民們占據肥沃的土地耕作,養殖牲口,自給自主。和外界開始聯繫以後,村民背著自己種植的花椒和核桃下山,到山腳下的村子換回日用品和少量現金。
即使和一般村落相比,「懸崖村」的生活也稱得上苦。村子裡收不到手機信號,他們的房子可能在同一間房間內堆放著幾張床,卻沒有其他任何家具;他們種了什麼,就吃什麼,既然和外界不易,那麼也沒有太多的選擇權。
村裡的男人到了適婚年齡娶不到媳婦,山腳下男人娶媳婦要人民幣15萬元(約9萬3000令吉),「懸崖村」男人卻要付出人民幣18萬元(約11萬令吉),但也沒多少外村女孩願意嫁到這裡來。
「懸崖村」女人出嫁的彩禮錢也被壓價,一般人民幣15萬元的彩禮錢,卻會被硬生生壓到人民幣12萬元(約7萬4000令吉)。
一大家子住在一起,用最簡樸的方式活著。(圖:網易新聞)
修路難如登天
阿皮吉提說,現在村民們最大的心愿是「修一條安全的路」,讓他們的孩子可以每天穩當地上學校上課,讓他們的農產品可以順利地賣到外面去。
中國政府曾在2004年和2009年規劃修路,造價大約是人民幣6000萬元(約3738萬令吉),但由於村民人數極少,成本和效益不成正比,政府因此無力承擔,曾協議要村裡自籌一半的修路費。
但窮苦的村民們根本拿不出這筆錢,修路計劃只能一再擱淺。
隨著媒體開始注意到這個被拋落在現代化發展之外的「懸崖村」,相關報導在中國掀起熱烈的迴響和輿論,中國「社會貧富懸殊、官員漠視底層困境」的課題再次引起關注和討論。
可是,就在5月25日下午,所有曾報導或轉載相關新聞的中國主流新聞媒體,突然「在相關部門的指示下」不約而同地撤下了這篇報導,許多中國網民因此痛批媒體失格。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