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戶外運動中,受傷是最平常不過的事,騎自行車也不例外。
不過,對於如何處理傷口,你是否都略知一二?
不了解這方面的知識也沒關係,接下來就一起來漲漲姿勢吧~
膝蓋受傷膝蓋受傷的原因無非是兩個:
一是,過度勞累損傷:一方面可能是因為騎行時間過長,另一方面可能是騎行時身體不協調造成的。
二是,寒冷天氣膝蓋受涼。
1、冰敷膝蓋20分鐘左右;
2、若是痛點在膝蓋前方,提高座墊2~3mm。
若是痛點在膝蓋後方,降低座墊2~3mm。
在爬坡時,時常以坐姿或站姿來交替使用肌肉。
3、注意膝部保暖,建議騎行時帶護膝或者穿長褲,尤其是氣溫較低的時候。
腰部酸痛
對於新手或長時間沒有騎行的騎友來說,
感到腰痛是很正常的,只是比較難受的是,有時候這樣的疼痛一直延伸到腿部。
訓練的時候要注意鍛鍊這些部位,騎車越多,
背部的肌肉就越堅韌。高質量的雙減震自行車也有助於減輕腰部的疼痛。
頸部疼痛
通常,長時間伸著脖子,脖子上的肌肉也會勞累酸痛。
1、堅持正確的騎車姿勢——車把不要抓得太緊,
肘部和雙肩要下沉,全身放鬆,保證上身運動靈活。
2、經常按摩頸部肌肉,如果疼痛持續不消可以找脊柱按摩醫生來按摩正骨。
皮膚擦傷
皮膚擦傷一般是由於其外情況導致的,
比如騎行速度過快、注意力不集中、車閘失靈等。
最基本的處理就是用醫用消毒棉簽和紅藥水將傷口清洗乾淨。
為了保持傷口清潔,穿的衣服寬鬆一些。
根據不同的擦傷情況,有時還要注射破傷風疫苗。
皮膚發炎皮膚相互之間或與衣物之間的摩擦,
以及與空氣中的花粉等接觸時,都可能導致皮膚發炎。
1、注意個人衛生,身體和皮膚要進行抗菌處理。
2、出發前,可以用凡士林和茶樹油擦拭容易發炎的部位,進行潤滑和保護性處理。
3、選擇衣物,建議還是以長袖的為佳,
選用專業的騎行服也會減少皮膚的摩擦。如果天氣比較暖和,穿的衣服要薄點,寬鬆點。
曬傷
男性的騎友通常會忽略曬傷這一問題,
實際上,皮膚長時間置於強烈紫外線之下很容易就被曬傷(發炎、損傷等)。
1、擦防曬霜:
出發前就要在身體的裸露部位塗上防曬霜,
比如臉,鼻子,胳膊,手臂,頸部,耳朵,裸露的腿部等部位。
2、在腿和手臂上穿戴腿套和臂套
3、爐甘石液和冰塊有助於緩解曬傷,
堅持用質量比較好的潤膚露緩解症狀,並使曬傷部位保持濕潤。
4、如果有傷疤,一定要用衣服和其它東西蓋住。
痤瘡
這一毛病多發生在雙腿之間,是由皮膚和座墊之間相互摩擦,
相互擠壓造成的皮膚表皮破損發展而來的,有時是由內生的毛髮引起的。
這些疔瘡被汗水感染後,很容易化膿。
1、購買高質量的騎行短褲,質量好的通常對皮膚的摩擦較小。
2、騎行結束後,淋浴後立即換上潔凈,乾爽的衣褲。
3、如果得了痤瘡,等痤瘡成熟後,把它切開,擠出膿水,然後消毒。
同時用熱蠟把感染部位的汗毛除掉,以免痤瘡惡化。
不過,一般自己處理既不衛生,也不安全,建議還是上醫院吧。
眼睛受傷
為什麼要強調騎行時要佩戴騎行眼鏡?
當然是因為為了避免有些東西弄傷眼睛,
例如:陽光,昆蟲,植物,塵土,石子泥漿等。
1、戴騎行眼鏡;(可以買有替換鏡片的眼鏡或根據光線自動調整的眼鏡)。
2、如果泥漿四處飛濺,不能只靠戴眼鏡,同時需要把臉扭向一邊,以免泥漿進入眼睛。
骨折
倘若有骨折的情況,一般都是出現比較嚴重的騎行事故。
雖然這是偶然性的事情,但也不妨多了解些情況,有備無患嘛。
1、一般處理:
閉合性骨折有穿破皮膚,損傷血管、神經的危險時,應儘量消除顯著的移位,然後用夾板固定。
2、創口包紮:
若骨折端已戳出創口,並已污染,但未壓迫血管神經時,不應立即復位,
以免將污物帶進創口深處。若在包紮創口時骨折端已自行滑回創口內,
須向負責醫師說明,促其注意。
3、妥善固定:
骨折急救處理時最重要的一項。
避免骨折端在搬運時移動而更多地損傷軟組織、血管、神經或內臟;
骨折固定後即可止痛,有利於防止休克;便於運輸。
4、迅速運輸治療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88/node1096714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