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記者調查顯示,家長們「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學校開家長會」,因為不少家長會要麼信息冗長、無休無止,要麼開成了「訓誡會」「送禮會」。那麼怎麼開家長會,才可能受歡迎?
需要明確的是,學校召開家長會在態度上要虔誠與謙卑,多從家庭和家長的立場出發。多數家長對學校和老師是心懷敬仰的,因此教師開家長會時,要主動想到家長們的感受。一個學生對學校和老師而言,也許只是幾千、幾百分之一,但對一個家庭而言卻是百分之百。自己的孩子表現不好本來就很糾結,家長會期間還要面對個別教師的訓誡,作為家長能不擔心和害怕嗎?
家長與教師、教師與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家長會需要的是誠意,是平等的對話。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應坦誠相待,相互交流,相互包容。一方面,老師要正確對待學生的缺陷、家庭教育的不足。如果老師真的想幫助家長們改善家庭教育,就需要通過家長會了解學生的家庭實情,為家長們改善家庭教育提供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居高臨下,往往適得其反。
另一方面,家長同樣需要對自身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孩子是自己的,老師的職責其實是幫助自己達成教育期待。面對老師提出的問題和建議,家長要做的是理解、溝通,而不是牴觸與害怕。當然,對那些不合理的舉措與要求,也要理直氣壯地說「不」。
如果家長會在內容上有一個系統化的設計,將每一次家長會視為家長學校課程系列中的一個具體內容,或許可以避免想怎麼開就怎麼開、想說什麼就說什麼的無序狀況,也能防止出現高高在上的訓誡情況。須知,無論是學校管理者還是教師,都不應「命令家長去做什麼或家長應配合學校把孩子管成什麼」,更不能利用家長會獲取有違師德的個人私利。
家長會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要利用這個機會儘可能多地了解一些學生家庭和家長對學校教育的期待。對於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不同分工,學校和老師要利用家長會這個平台與家長們理性探討,達成共識。經驗告訴我們,在孩子的教育上,學校和家庭、教師和家長需要的是相互了解,求同存異,達成共識,形成合力。
要使家長會受歡迎,學校還要在形式上有所改進,有所創新。學校與家庭的溝通絕不能只有開會,也可以是聯誼、沙龍、對話,還可以是一種教育的旅行,死板的形式恐怕老師自己也不喜歡。
需要強調的是,教師畢竟是教育的專業人士,有責任在適當的時候提醒家長,教育是一項使人走向美好的活動,是一個慢的過程,要拿出誠意和行動來證明老師是學生心靈的守護者,是他們前行道路上的幫助者。當家長們感受到老師的誠意,看到老師的付出,自然會對教師這一職業增添一份尊重。
總之,面對家長們對家長會的擔心與害怕,學校和老師們應該反思的是如何構建新型的家長會模式,如何提高家長會的效率和受歡迎程度,同時杜絕訓誡、送禮等亂象。須知,得到家長信任的學校和老師,才可能發揮正面的、有效的影響。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88/node108494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