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我在某省作一個作文教學的講座,講座結束後一位大學教授問我:你覺得你的講座有用嗎?我聽出他的話暗藏玄機,於是也和他繞起彎子:說有用,也沒有多大用;說沒用,也有點用。沒想到他直截了當地說:不會寫文章的教師教不寫文章的學生,不管什麼新課改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統統沒用!話很尖刻很刺耳,甚至有些偏激,但的確不無道理。
後來在一所師範大學和未來的語文教師們座談,當我說到上面這位教授的話,一位同學站起來就問:難道教師一定要會寫作才能教作文嗎?那麼請問什麼叫會寫作呢?只有像作家一樣才叫會寫作嗎?難道作家就一定能進行作文教學嗎?難道每一位教師的寫作能力都必須超過他的學生嗎?接著他引述某游泳世界冠軍的教練並不會游泳的例子進行反駁。年輕人氣盛,說話咄咄逼人,邏輯上很多漏洞,我暫不討論,但他的話也不無道理。
有些教師真的不會寫作,但他的學生作文未必就差,甚至他的作文教學也很受學生歡迎,或許也很有效;有些教師很有寫作才華,但他的作文教學未必就好,學生的作文也未必就寫得比其他班級好。
這麼說,是不是認為教師寫作素養和作文教學沒有關聯呢?是不是否定教師寫作素養對作文教學的影響呢?當然也不是。我的基本觀點是:語文教師不一定要有不同尋常的寫作才華,也未必要寫出多少好的文學作品,但必須懂寫作。只有懂寫作,才可能有效地進行作文教學,才能教得好學生的寫作。
會寫作不一定懂寫作,只有懂寫作才可能教得好寫作
「懂寫作」和「會寫作」不是一個概念。會寫作,不一定懂寫作,會寫作很可能是擅長某一方面的寫作,可能會寫卻說不清楚,更不一定會教別人寫作。懂得寫作的人,或許寫作方面並沒有很高的成就,但對寫作有比較全面的了解,更懂得如何去指導別人的寫作。對於中學語文教師來說,「懂寫作」比「會寫作」更為重要。
懂寫作,才能有比較正確的寫作教學理念。現在有些老師或者簡單化地提倡自由作文,或者一味進行應試作文的訓練,或者用文學創作的方法指導學生寫作,或者致力於指導學生寫作的方法和技巧,這都是由於不懂寫作而造成的。懂的教師肯定知道,中學生的作文不能等同於文學寫作,也不同於作文競賽,它有著自身的寫作規律。簡單化地表現生活,表現自我,表現真情實感,都不能解決問題。
懂寫作,才能對學生寫作提出合理要求。拿高考作文評價標準來說,提出「新穎」、「深刻」、「有文采」等發展等級的要求,我以為,這就是不懂得中學生作文的特點造成的。按照目前的高考作文評分標準,語文教師有多少能達到要求呢?閱卷老師有多少人能達到要求呢?命題人又有幾個能達到要求呢?大家都做不到,卻要求學生做到。
懂寫作,就能合理安排中學的作文教學。很多人都發現,目前的作文教學顯得有些雜亂無序。但事實上有沒有一個「序」存在呢?這個「序」又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呢?如果你認為應該有一個「序」,安排好初中三年的寫作,先寫什麼文體,後寫什麼文體,一共有多少次寫作等,這就是不懂得中學作文教學的規律。但如果以為中學作文教學就是雜亂無序的,則又是走到另一個極端,也是不懂得中學作文教學。即使應對高考,其實也是有規律可循的。三年怎麼安排,三個月怎麼安排,三天怎麼安排,在考場怎麼安排,都是有規律可循的。
懂寫作,才能採取科學的方法指導學生的寫作。現在很多教師都注重方法的教學:取材的方法,審題的方法,構思的方法……然而,這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作文的問題主要不是方法的問題,不管你教給他多少方法,沒有必要的積累,沒有一定的寫作經驗,方法根本不起作用,甚至適得其反。
不同寫作類型的不同特點,你都知道不?
寫作具有複雜性,不同類型的寫作有不同特點。懂寫作首先要能夠認識到這些特點,對中學作文教學才有準確的定位。
一個懂得寫作的語文老師,應該知道中學生的寫作本質上是非自由的指令寫作,絕大多數學生只能寫出文從字順、言之有物、切題得體的一般文章。文學式的作品,競賽中出奇制勝的獲獎文章,乃至中高考中鳳毛麟角的高分滿分作文,都不是中學作文教學的任務,或者也不是我們通常的作文教學能夠教出來的。明白了這些,就不會為難自己,也不會為難學生,就知道力氣應該花在哪裡,也就知道應該怎樣花力氣。
提高中學生寫作能力,需要通過什麼途徑?
一個懂得寫作的語文教師,應該知道不同類型文章的寫作能力需要通過什麼途徑來提高。比如文學創作的能力,依靠訓練幾乎是沒有什麼用處的。你看,很多知名的作家都不是大學中文系培養的,更不是中學的作文訓練所能培養的。甚至恰恰相反,中學的作文訓練只能戕害作家而不可能培養作家。
現在的問題就是兩個極端:一種人一味強調所謂的「自由作文」,最後似乎學生的作文不僅應對考試不行,自由創作也沒有多大成就,有一點成就的也就是那極少數幾個有天賦的人;還有一種人,拚命搞應對考試的訓練,從初一到初三,從高一到高三,按照類型訓練,按照話題訓練,按照能力點訓練,按照寫作方法訓練,能想到的都搞了,一切照搬考場的機制,包括打分都是和考試一樣,最後似乎也沒有什麼成效。
自由式寫作,的確是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享受了寫作的幸福,積累了寫作的體驗。但考試寫作的遊戲規則和這全然不同,甚至相反。學生這種寫作寫多了,就像不知道比賽規則的教練訓練運動員,結果可想而知。
而單純的應考式作文教學,有的只是技巧,只是所謂的方法,丟棄的是最主要的最根本的素養訓練、能力訓練。就像一個教練讓所有運動員把比賽規則倒背如流,但比賽也終究不能獲勝。
遵循規律的做法應該是這兩者的互補和共生。
要指導學生寫作,學生的寫作情景你了解嗎?
作文課上,教師幾乎總要秀一段,甚至是秀一篇。但效果怎麼樣呢?就我聽的課來看,有的的確有效,有的幾乎沒效,甚至是反面的效果。是什麼原因呢?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師並不真正了解學生的寫作處境。
有位高三教師下水作文給學生提供示範,話題是關於時尚的,教師搜集的時尚素材非常豐富,從語言到服飾,從生活方式到愛情態度,剖析也很深刻,對照高考要求或許真的能得高分乃至滿分。可這樣的下水對學生有用嗎?我說沒有。首先我們的學生是要在考場寫作,不可能像教師一樣到網絡上去搜索素材。有的人會說,要寫好文章就要關心生活啊。道理當然是對的,可是現在有多少中學生有時間像這位下水教師一樣關心生活呢?就算是現在的教師,又有幾個能像這位教師一樣關心生活搜集這麼多時尚呢?我就不行。一個教師不了解學生的寫作處境和寫作方式,他的作文教學效果肯定是不理想的。
不同的寫作環境決定了不同的寫作方式,而不同的寫作方式又制約寫作的質量和作品的質量。一個懂得寫作的語文教師,必須了解中學生的寫作情景。否則,他的教學就難免隔靴搔癢:他的話學生不要聽,他的要求學生做不到,學生需要的他不教,他教學生的沒有用。
你靠什麼去調動、激發和指導學生的寫作呢?
在作文教學中,教師靠什麼去調動、激發和指導學生的寫作呢?不是靠知識講解,也不是靠方法傳授,更不是依靠簡單反覆的寫作訓練,最有效的是靠教師鮮活的寫作體驗和豐富的寫作經驗去激活學生的寫作,是依靠多種形式的師生共生寫作活動實現寫作教學的目的,讓學生喜歡寫作,感受寫作,認識寫作,學會寫作。多年來,我一直致力於「共生寫作」的探索實踐。而「共生寫作」的一個重要類型就是教師寫作和學生寫作的「共生」。
中學語文教師應該堅持寫作。一個從不寫作的人,就不可能真正了解寫作規律,也不可能真正了解寫作教學的規律;他的作文課只能是講寫作知識,講寫作方法,或者出個題目讓學生寫,然後根據自己的好惡打個分了結。其實寫作知識、寫作方法,書本上多的是,並不需要教師們講;即使要講,也是教師用自己的話語講,結合自己的寫作體驗講,這才是學生所需要的。某種意義上說,教師自己的寫作體驗是作文教學最重要的教學資源。
一個懂得寫作的教師,應該是從自己的寫作中獲得對於寫作和作文教學的理解,而不是從書本上獲得,至少應該是把書本的寫作知識和自己的寫作體驗融合在一起,形成關於寫作的教學內容。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88/node108435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