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教師應當勤勉,只有勤勉才能教出成果、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學生來,在「勤勉」與「懶惰」之間,小編相信所有老師都會毫不猶豫的選擇「勤勉」,但是,這篇文章卻告訴我們,身為教師要學會「偷懶」,有的時候學生教不好,反而是因為老師太「勤奮」,這又是什麼道理呢?
若干年前,上海一所重點中學的校長感嘆,他面臨的最大煩惱是—學校里有著一流的學生、二流的老師。在我還不太理解他的話時,我的一位朋友給我講了另一所重點高中的一個例子。
學生也能成就「懶老師」
某位教師上課時,學生聽得雲里霧裡,後來發現聽課還不如自己看書,於是紛紛開始自學,部分學生還選擇外出上補習班。一考試,這個班的學生成績絲毫不差,學生學習能力還挺強。該教師還是班主任,但班級基本不管,對班幹部們說「班級就交給你們了,能自己解決的就不要來找我」。學生沒有了依靠,只能自力更生,結果班幹部的能力反而鍛鍊出來了,班級凝聚力還挺強。後來,這個班級竟獲得了「學校優秀班集體」的稱號,該教師因此順利地評上職稱。
這個「學生成就教師」的例子在今天看來十分神奇,但是,當年在重點學校的重點班裡,這種情況的確很可能發生。
然而,拿這個例子來證明「教師應該偷懶」卻很不準確。如果這樣不作為也能成為優秀教師,那只能說他運氣好到極點。大多數情況下,面對不那麼優秀的學生,這樣的教師採取這樣的做法將會帶來極其嚴重的後果。
我校學生管弦樂隊的老師告訴我,曾經有一位年輕的小提琴教師來實習,學生在排練過程中產生了一些問題,這位老師大呼小叫,學生卻很茫然。見狀,她的帶教教師輕輕揮手示意讓實習老師看她怎麼教。只見她拿了一把琴,坐到小提琴首席的旁邊一言不發,投入地拉起剛才的那段旋律。學生受到啟發,也跟著她一起拉起來。教師一句話也沒說,一節課下來學生卻感覺受益匪淺。
我想起古代師傅帶徒弟的方法,都是師傅親自示範,徒弟在一旁仔細觀察,然後自己嘗試,師傅手把手指點。很少有師傅自己不動手而只是動動口徒弟就能學會的。
這裡還只是談到動手,更不要說動腦了。古往今來,對於教師來說「勤」永遠是主流,然而為什麼「懶」會成為話題?在我看來,可能有三種理解思路。
教師的「勤」太過低效,甚至會產生負效
教師若思路混亂,講課邏輯不清,班級管理前後矛盾、標準不一,教師越勤勞,學生越無所適從。個別教師逼著犯小錯的學生寫一千字的檢查,稱「寫不夠字數就跳樓」,心理脆弱的學生竟真的跳樓了!此種「勤勞」,不要也罷。
相當一部分教師的「勤勞」還是以教育者為中心的思維方式。不考慮怎樣做效果最好,只覺得如果不做點兒什麼自己心裡不踏實。最終,教育的目的成了讓自己覺得踏實,並不是以學生為本、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究竟什麼樣兒的教育真正對學生有幫助。
不必要的「勤」反而抑制學生能力發展
一道題目,教師不完全講透,留一點兒餘味給學生,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班級的管理事務,教師在把控全局的情況下一點點地引導學生承擔更多的責任,能夠培養他們的管理意識與能力。許多教師大包大攬,怕學生犯錯,對學生的每一步都控制,學生最終被訓練得只會被動等待,乃至要看教師臉色行。
網絡上有一幅漫畫發人深省:一個天使模樣的孩子翅膀折斷了,他無奈地對他的父母說:「你們剪斷了我的翅膀,卻問我為什麼不會飛!」而他「勤勞」的父母,手裡正拿著一把剪刀。教育工作者應該警醒,當我們自以為十分勤勉的時候,是不是正拿著剪刀在剪孩子的翅膀?
教師的「懶」其實是另一種「勤」
英國著名物理學家盧瑟福有一次看到一個學生深夜還在做實驗,就問他,你上午在做什麼?學生答,做實驗。盧瑟福又問,下午在做什麼?回答,做實驗。盧瑟福於是發出那著名的一問:那麼你什麼時候思考呢?
在盧瑟福看來,學生做實驗的「勤勞」實際上是一種思考的「懶惰」。同樣,一些教育者從表面上看很懶惰,實際上是努力思考教育本質的勤勞。在該勤勞的時候,他們絕不會袖手旁觀,而在該做觀眾的時候,他們一定會把舞台留給學生。
教師的「懶惰」本質上是一種退,這種退是為了讓學生進。而學生的成長才是教育的目的。遇到足夠優秀的班級或者足夠出色的班幹部,班主任當然可以果斷放手,但在大多數情況下班主任還需要慢慢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一位優秀的班主任曾經這樣介紹他的「懶惰三步曲」:第一步,告訴班幹部這個月的目標是什麼,如何做才能實現這個目標;等到學生已經能完全貫徹執行班主任的意圖後便進入第二步,即只宣布這個月的目標,讓班幹部自己思考該如何做;這一步學生也熟練後,進入第三步,讓班幹部自己思考這個月的目標是什麼並決定該怎麼做,班主任只需聽彙報即可。我見到這位班主任時,他已經外出學習了近半個月,班級完全交由學生自治,學校無須委派任何代理班主任,他一點兒都不擔心。
「懶惰」不是優秀教師的特徵,「勤勞」才是。我們提倡教師勤勞,是因為教師的言行舉止是學生最好的表率。要讓學生成為勤勞的人,教師應當親自垂範。提倡教師在勤勞之餘「懶惰」,正如同盧瑟福提醒學生在做實驗之餘思考一樣,強調的是一種智慧、高效以及對學習與成長規律的深度理解。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88/node1083113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