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腳這幾點作用,80%釣友不知道!

漂腳這幾點作用,80%釣友不知道!

有許多釣魚沒太注意漂腳,甚至不曾留意漂腳,究竟漂腳在浮標的整體功能上起到了什麼作用,是怎樣起的作用?

談到漂腳無非就這麼幾點:長短、粗細、比重。

漂腳長短

我們都知道浮標有一個重心,在浮標的兩端(任何一端),如果我們給它一個切向力的話,浮標都會以這個重心為軸心而旋轉,而這個重心點到受力的這一端的點之間的距離就是力臂,一個浮標的重心點距漂腳的底部距離就是浮漂翻身時的力臂,所以漂腳越長力臂就越長,而力臂越長,漂翻身時底部運動的軌跡也會越長,軌跡越長,漂翻身所用的時間也就會越長,也就是說漂腳越長浮標翻身就越慢。

另外,在浮漂的翻身過程中,浮漂的重心點不是固定在水的某一點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漂的翻身運動向水下慢慢移動的,也就是說浮漂翻身越慢,這支浮漂的重心點下降的就越深,那麼浮漂翻身後浮標外露在水面的就會越少。

從上邊分析的兩點,我們就可以知道漂腳的長短至少影響了兩個方面:一是浮漂翻身的快慢;二是浮標翻身後浮漂外露水面的多少。對於翻身的快慢會影響到誘魚效果,從上面浮漂的運動規律可以看出浮漂從開始翻身的瞬間,就是鉛墜減速的開始,這時一般在水的中下層了,如果塘內魚稀、窩中魚少,在墜帶動著鉤餌減速慢慢下沉的過程中,誘引遠處魚入窩就餌會起到很大的作用。

我們知道,浮漂開始平臥水面和浮漂翻身這兩個期間都有可能有魚就餌,這時有時也能提竿中魚,不過這些都被我們看作是釣魚時的意外收穫,因為這期間我們很難精確判斷魚訊,此時常提竿易改變我們所設的釣層,會把魚層搞亂,所以我們如果遇到塘里魚較多且吃口好,我們還是少用長腳的浮漂,如果窩裡已有魚,我們也應儘量避免使用長腳漂,不然易把窩內魚引離窩而到水的更上層就餌,所以長腳漂僅適用於魚稀、魚的活動小、魚口極慢的情況,或釣魚的初期引魚階段。

我們也常講長腳引魚短腳釣魚。特別是釣快魚,我們用短腳漂,但是漂腳短促使標翻身加快還是有限度的,有時甚至在漂翻身後標體外露一大截不利於精確觀察魚迅,這就是為什麼釣快魚需要短腳加短漂體(身)兩個因素來配合的。漂身的長短決定漂翻身的快慢,也決定著標翻身後外露水面的多少、立快了漂體外露,不利於精確觀察魚迅;露少了,示漂在標翻身後一段已入水,又蔽蓋了一段魚訊,所以漂腳的長短在我們早期精確觀察魚迅和儘可能多地不隱藏魚訊也有密切的關係。

漂腳的粗細

漂腳的增粗無非有兩個目的:一是增加漂腳的強度;二是增加漂腳的重量。這裡涉及到標腳的重量,即關於標腳的重點問題,我也就在這裡一併討論了。對增粗漂腳來增加強度的問題,首先是漂腳粗切水性差、阻力大,不符合制標中「儘量減少漂對水的阻力的原則」。

另外就象增加線經來增加釣線強度一樣,愚蠢之舉也。現在許多人仍贊成增加漂根的重量來增加漂翻身時的速度,我認為這種方法不可取,因為增加標腳的重量是以損失標的吃鉛量為代價的,這個重量是在標腳上好,還是在墜上好?重量在標腳上作用是使漂自主翻身,而重量在鉛墜上作用是使標被動翻身。

漂的自主翻身能蔽蓋魚迅,而被動翻身只要魚改變鉛墜的運動就會改變標的運動,能正確反應魚訊語言,雖然在這期間我們的目的不是釣魚而是引魚,可當出現一個明顯的魚訊語言,我們有個意外收穫何樂不為呢。現在大家都在用竹腳(粗,細易斷)、粗碳腳、甚至鋼腳,不管是用於什麼目的,這與做標的設計理念沒有認識到這一點有關係,我認為漂腳只要強度夠,越細越輕越好,比如碳素的。(本文來源「釣魚D哥,釣魚人必看整理髮布)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88/node105685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