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個訣竅,分享野釣經驗

10個訣竅,分享野釣經驗

在外野釣這麼多年,見過很多形形色色的釣友,很多不大懂或是剛入門的釣友簡單的把釣魚理解成只要把餌料掛到魚鉤上,然後坐下來等水裡的魚兒咬鉤就是了。其實這只是廣義的釣魚,只能說描述了個最簡單的釣魚過程,真要是慢慢入門以後,或是真正喜歡上了釣魚,你就會發現想要把釣魚這件娛樂玩好,玩精、玩細就需要不斷的總結成功與失敗的經驗,只有善於總結經驗,我們才有可能將釣魚這個簡單的娛樂項目做到極致!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些野釣的小經驗,希望能過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足夠的耐心

野釣或者說廣義的釣魚,它本身就是一項修身養性的休閒娛樂活動,它能夠使人心情愉悅,強身健體,親近大自然之後能夠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但是常見的釣友人群里有一群只要釣不到魚,就變得非常焦躁,不是動動這裡就是去別的地方溜達溜達,要麼就是垂頭喪氣的沒有精氣神。雖然我們釣魚,但其實它是一項磨練我們身心狀態的運動,心態是最重要的一環!

二、餌料對路

野釣時沒什麼魚口,或是發現魚在窩子裡不踏踏實實的吃餌,我們都會琢磨餌料的問題。其實筆者也不例外,只是在此要特別說明一下,釣魚是一項非常綜合的娛樂活動,簡單的結果導向並不能直接說明某一個地方有問題,餌料只在野釣或是釣魚中占一部分比例。野釣時的餌料對路,我們指的是要理性的分析對象魚的特點,並且要結合當時的天氣情況,水體情況,選擇釣位和釣點,水深,釣法等等綜合因素。單說餌料的話,就跟對象魚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繫了,如果是在沒有網箱養殖的地方,那就是偏重原生態的自製魚餌為好;如果有大面積網箱養殖或是有很多人類社會幹預的地方,可以儘量找網箱主人要一些平時喂養的飼料,或是提前預備一些最基礎的喂養顆粒飼料,這種餌料在野釣時就可以說是最簡單的對路了。

三、掌握對象魚習性

當我們在外野釣時,一定要掌握對象魚的生活習性。如果是準備釣鰱鱅魚,那麼至少我們要清楚鰱鱅魚很容易起浮到水的中上層;如果要釣野生鯉魚,那打底的話是非常明智的做法;如果是釣鯽魚,那麼釣行程或是釣鄰底接口是必須要具備的思路。大家總結出的對象魚釣法,都是根據魚類的生活習性息息相關的,並非隨意編纂而來。

四、了解當地的水域變化

釣魚確實是一項娛樂活動,這就使得我們平時在外出野釣時的時間基本都是休息時間。忙碌一周之後難得能有機會去野釣,大家都是異常興奮。但是,筆者一定要建議大家時刻關注天氣和水域變化,因為這種大環境的突變,對於野釣的對象魚影響是非常明顯的,很可能前一天的魚口還非常好,而大風降溫或是水庫放水之後,水中的魚兒馬上就會不見蹤影了。在此舉幾個不適合野釣的天氣和水情吧,晝夜溫差極大、盛夏季節不見太陽的悶熱天氣、大風降溫、冰雨凍雨、水位突降、水中富營養化陡增等等。

五、根據對象魚種類搭配釣組

野釣時我們要儘量合理的選擇對象魚種類,千萬不要執著的就想要釣某一種魚。比如現在春夏交替或是大部分地區剛剛入春時,野釣我們以鯽魚為主,鯉魚草魚等大個體魚類為輔助,是非常明智的做法。而盛夏季節時,如果野釣發現底層魚的吃口不好,可以馬上變換對象魚改為中上層魚類。其實哪種魚口在當天開口最好,我們就選擇釣那種魚。野釣小鯽魚的話,我個人偏重1#以下的主線;主釣鯉魚的話,2#到3#足夠用了;主釣大個體魚類的話,指的是5斤以上的野生魚類,那3#到4號甚至更大的釣組都是需要我們靈活應變的,在釣大個體魚類時,如果單純的增加釣組號數,只能說是一種變換,我們還可以靈活的把釣法改為手海釣組或是拋竿釣法等等。

六、掌握魚類的開口時間

野釣時根據季節特點和水域特點,儘量掌握對象魚的開口時間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技巧。很多釣友可能會問,我們怎麼可能掌握魚的開口時間呢?筆者在此舉例,比如南方最常見的一些山體發電水庫,每天會有幾個時間段進行放水發電,這時都會有很大的水流,魚類開口也就會不太穩定了。再比如我國中部平原地區的大型水庫,早春季節氣溫和水溫還都比較低,魚類尤其是鯽魚會集中在中午和下午的前半段攝食。這兩個例子當然並不嚴謹,但是我們在野釣時無論是江河水域還是水庫釣魚的過程中,掌握對象魚的生活習性和水域特點、季節特點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我們可以跟當地的釣友多交流,或是跟水庫邊的居民來收集情報,有的放矢的選擇出釣時間,這對我們的漁獲收入將有非常大的幫助。

七、打窩拋竿做釣一定要穩,准

此處要說的就是野釣時對我們釣手的基本功要求比較嚴格,比如打窩子的準確性、拋竿到釣點的準確度,這兩個屬於比較基礎也比較好練習的基本功。首先野釣環境里,對象魚的密度會比較低,所以我們大多會預先在釣點裡投喂一些誘餌窩料來完成誘魚工作,當然筆者在野釣時也不例外。無論我們是通過窩子罐、打窩船還是徒手拋窩都可以,但是一定要儘量保證窩子的範圍不要太大太廣,尤其是在使用手竿垂釣時更是如此。另一方面很多朋友並不大注意拋竿的準確度,有時做一竿又一竿,這對於養窩子和實際垂釣是有極大影響的。其實拋竿在我們日常垂釣時只要勤加練習是非常容易掌握的,多拋勤拋還能夠幫助我們利用餌料的不斷霧化來完成誘魚,使窩子裡的魚越釣越多。

八、根據魚情變化釣層

其實無論是黑坑池塘里的養殖魚還是江河水庫里野生魚類,它們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待在一個水層的。就拿最典型的鯽魚來講,鯽魚屬於中下層魚類,但是這並不是說鯽魚只待在中下層。由於鯽魚體形普遍較小,而且動作非常靈敏來說,鯽魚的追餌非常普遍,甚至在競技坑裡的鯽魚還有可能在餌料霧化的影響下,上浮到水面的水皮上。之前提到鯽魚的體形,這其實在筆者看來也是為何野釣鯽魚時,送漂的漂像非常常見的原因之一。鯽魚在吃餌之後的抬頭動作,浮漂就會上浮,也就是我們看到的送漂了。而為何鯽魚會抬頭呢?其實很多時候鯽魚是尾巴朝上嘴朝下式的攝食,當吃餌之後鯽魚恢復平衡時就等同於抬頭了。在野釣時根據魚情來摸索魚層變化,是要求我們有一定的拋竿頻率之後才比較好驗證的,當我們通過頻繁的拋竿,在浮漂和餌料的下落過程中,如果發現魚口就可以嘗試打一打看看,如果命中率還比較高的話,其實就代表對象魚的水層已經出現變化了。此時我們就可以通過一些技巧來主釣某個水層里的對象魚,比如飛鉛釣行程,釣離底甚至是釣浮等等。

九、掌握魚道巧打窩

在野釣選擇釣位時這一點其實對於我們初學者而言有些難,因為在每個水域裡甚至是說在某一片水域裡,魚都有特定的魚道來洄遊,想要直白的說出哪裡是魚道,其實並不現實也不科學。但是筆者在此提幾個地形,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去試試看,沒準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水岸呈現凹凸型,可以在凸出的位置上當作釣點;一大片水底都是淺水區域,但是向前拋一點就是深水區,有些類似梯田埂似的地形,我們可以在貼著坎的地方去嘗試;大水面和小水面的水灣銜接的地方,換句話說就是類似葫蘆口的位置,我們可以在窄口上試試看。

十、抓浮漂動作和調漂時要求穩

可能很多釣友都深受台灣釣法的影響,一定要調多少目釣多少目等等。其實如果是野釣初學者的話,在筆者看來沒有太多意義,反而還會造成很多沒有必要的麻煩。初學者野釣時,筆者建議正常溫度的季節里主釣小體形魚,如鯽魚、小體型鯉魚時,可以使用懸墜釣法,但是沒有必要調釣的太過靈敏。而如果是主釣大體型魚類的話,筆者堅持建議大家調釣可以鈍一些。因為在垂釣大魚時,穩定性是最重要的一個技巧,頻繁的拋竿和刺魚都是對大魚的影響,很可能會導致進窩的大魚逃之夭夭。而抓口時更是如此,哆哆嗦嗦的小口亂口,筆者其實建議能放釣就放釣,主抓標準清洗的浮漂動作即可。甚至在主釣大魚時,還可以在浮漂出現魚口動作後,刻意的多等1~3秒,因為在浮漂剛開始出現抖動之後,很可能就會出現更準確、更穩定的標準魚口。此時再提竿刺魚的話成功率會非常高。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88/node105304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