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是一個美麗的島嶼,擁有豐沛的降雨但是留不住,
正因為土地太小、河川太短,土壤還沒來得及吸收就已經流到大海了。
人才也是,我們傾全國的資源,每個家庭的財力物力,
一年栽培二十幾萬名大學畢業生,但是並沒有那麼多舞台可以讓這些人才發揮。
人不像是雨水,有地方可以去就會不斷往前進。人會恐懼,有情感,
所以就算沒有自己發展的空間也還是決定留下來,然後變成一攤死水,
原本的好水慢慢的開始變質了。領到的錢不夠自己生活,上市公司的大老闆說可以跟家長拿,
工作時間長到下班後已經沒精神進修,
於是專業能力一直提升不起來,企業也不願意培養,
只想等著哪一天有大聯盟等級的球員不小心來到社區棒球隊。
我們其實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例證,在台灣只找22K月薪工作的人,
一出國就可以領到年薪 22K 美金,算一算這在台灣已經是博士後研究的標準薪資了,
在台灣被資方嫌棄沒價值的人力資源到了國外卻是物美價廉。
然而,許多人還是留了下來,或許是缺少了出去闖一闖的勇氣,
或許是不知道自己有沒有足夠的能力可以出去闖一闖,也或許就是愛這塊土地,
想跟家人在一起,抑或是不想離開相識多年的朋友去到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國度…
曾經有一段時間,台灣人人都渴望出國發展,或許是因為當時台灣的政治太過專制,
嚮往的人想出國生活,去體驗什麼是真正的自由、
民主;或許是因為當時台灣無論學術研究資源或是教學水準都不足,
想要追求最頂尖的技術或最新穎的學問只能出國留學;
也或許只是當時台灣太窮,想賺大錢也只能去美國、日本、歐洲這些地方掏金。
無論每個人的故事是什麼,的確有一些人出去了,或許他們就再也不回來了,
但是也有不少人返鄉,並且帶回了很多珍貴的寶藏,
讓台灣能夠脫胎換骨。像是張忠謀這樣的企業家,李遠哲這樣的科學家,
用他們在國外學到的一切,幫助台灣在學術上、在經濟上,在各方面都能夠跟得上世界的腳步。
台灣的確提昇了不少,我們越來越民主,越來越有錢,然而卻也越來越封閉。
我們大學的研究水準和教學品質比起過去提昇很多,
許多留學回國的教授用國語講授跟國際幾乎沒有時差的學科知識,
學生們省了語言適應和昂貴的費用,漸漸的都不留學了。
但是我們是一個中文為母語的小國,封閉很致命。
因為小,過去我們沒有亂槍打鳥的資源,再加上天生有一種從眾的一窩蜂性格,
整個島嶼都不斷把全部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上。在脫離農業之後,因為人力便宜,
於是紡織業最早發展起來,整個島嶼很快就變成紡織業之島。隨著經濟的發展,
人力成本越來越高,紡織業沒落,還好有電子代工產業的接棒,不至於造成太大的衝擊,
但是產業的太過單一並沒有改變,延續到現在,
更糟的是我們其實一直以來的賣點都是Cost Down而不是Value Up。
近年來台灣沒有什麼產業的更替,有的只是製造業和服務業版圖的消長,
從原本的製造商品出口到其他國家賺錢,逐漸轉變為服務業興起,
國內自己賺自己的錢,有人說這叫做內需經濟,
但是換個角度看,這其實也是經濟的內耗。
因為中文為母語,所以我們在接觸新的潮流都慢了兩三年,
過去會有留學生畢業之後帶著最新的資訊回來,
但是如今這個管道的效果卻逐漸弱化,網路的發展或許有些幫助,
但是上網充實自己又專注趨勢發展的族群畢竟還是少數。
至少,跟上網偷菜的人比起來少很多很多。
我們往往要等到那個領域的翻譯書籍上市了,或是開始有專家寫文章介紹,
才開始意識到某個新的趨勢正在蓬勃發展,而這個時間上的落後對產業的發展其實很關鍵。
更重要的是,能在台灣出現足夠資訊能見度的領域,
其實相當少,因為語言隔閡而沒有充足的資訊接軌,
導致我們也在發展的領域上少了很多的可能性。
或許是時候喚起島國人民的冒險精神。
然而又有多少人真的願意離開這個餓不死卻也吃不好的島嶼,
闖出去航向偉大的航道?
最近幾年開始有了另一波的出國風潮,
叫做「打工遊學」,但是卻比較像是尋找自我的壯遊,
遊學的重點在旅遊而不是在學習,
打工的血汗所換到的是文化體驗而不是專業經歷。
台灣需要的是另外一批外出冒險的人。
看不上台灣資方所給的薪水?
那就出國去追求能夠跟自己的身價相稱的薪水吧!
不想屈就已經落後給中國的法定勞動條件,
只能過著上班打卡制下班責任制的非人生活?
其實出國要找到比台灣更好的勞動條件並不難。
學有專精但是台灣的就業市場卻沒有你可以施展的舞台?
那更要出國,說不定你的專長在不上不下的台灣沒有發展的空間,
但是在成熟市場或是新興市場卻遍地都是機會。
出國去,不是背叛這個國家,不是脫離這塊美麗的土地,
而是去吸取台灣所欠缺的養分,回過頭來,也才有能力灌溉這個日漸貧瘠的島嶼。
我們不是要去四處山寨,但也不能再閉門造車,需要有人同時懂台灣
,又願意去成熟市場學習人家的文明與智慧,去新興市場體驗人家的活力與衝勁,
融合成一股新的力量,再回過頭來幫助台灣變得更好。
我們不能只專注在自己島內,因為沒有比較的情況下,
我們甚至連自己特別在哪裡都不曉得。
就算目標是相當本土、在地的社區營造,但是沒出去看看別的社區,
又怎麼知道自己的社區有什麼值得拿出來告訴大家的特色呢?
我們有太多的機會去跟別的國家做生意,
但是又往往對其他的國家欠缺深刻的認知而只有表面膚淺的理解,
只有實際生活在那裡很長一段時間才有辦法縮小兩者之間的鴻溝。
我們真的國際觀不足,搞得全世界將近兩百個國家,
腦海裡卻幾乎只有1%的美國與中國。
古代壽命短,所以父母在,
不遠遊。但如今幾乎人人都能活到當曾祖父母的年紀了,
也許你在父母正值壯年的時候出國工作個十幾年,
對兩個世代都是比較理想的生涯規劃,
如果只是困在台灣,你過得不好,父母也很煩惱。
假設你25歲,父母50歲,在他們退休前,你還有15年可以在國外打拚,
等他們要退休了,你再回國來好好照顧他們,到時候你也才40歲,
正是最成熟又有衝勁的年齡,
將自己在國外所學的精華帶回來國內創業,帶領台灣走出新的格局。
在你還太弱小的時候,找一個能讓你越來越強大的地方才是最重要的,
而台灣可能很難有這樣的機會。在你最需要舞台的時候,
如果只能扮演路人的角色,連說台詞的機會都沒有,怎麼可能被認識,
又如何有機會從配角晉升為主角呢?如果台灣真的沒機會,出國去找自己的舞台,
努力讓自己強大起來,變成「台灣之光」,
再回到台灣來,創造自己的舞台,對自己和對台灣這才是最好的。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88/node104010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