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台灣興起一股打工度假熱潮,青年們仿效歐洲背包客精神抱著「Gap Year」的初衷,
趁年少時來趟壯遊,期許自己走出所謂「舒適圈」去探索這個世界;
也有剛出社會的新鮮人想擺脫大環境的低薪魔咒,
存著「賺一桶金」的夢想踏上旅程,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年輕人出發海外,度過人生片段。
——————————————————————————————
但就在經歷一趟打工度假歸國後,
許多人卻得面對一段「Back To Reality」的心情調適期
。捱不過去的人,回台沒多久,就會迫不及待再買張機票飛出去。有時候會想,
曾經再熟悉不過的故鄉-台灣,怎麼突然間讓人感到如此陌生,甚至感到不滿。
到底台灣哪裡出了問題?
年輕人到底在懷念國外什麼?
難道真是外國的月亮比較圓?
生活步調飛快,台灣人到底在忙什麼?
「台灣人,你們到底在趕什麼?」,一位外國朋友曾經迷惑不解的問我。
在台灣這個小島上,生活步調之飛快,翻開上班族的記事本,裡頭一個接著一個的待辦事項,
我們總習慣把行程排得滿滿,就怕一個不小心,會被與「懶散」畫上等號;
網際網路特別發達,讓許多人都是3C重度使用者,各式各樣的資訊被快速傳遞著,
並充斥在我們生活周遭。捷運車廂中,通勤族總是專心滑著手機。
或許是大環境壓力使然,也可能是亞洲人「天性勤奮」,
「慢活」這兩個字似乎被遺忘許久,甚至在台灣成為一種「特權」,
有錢才能有閒,但真的是如此嗎?
——————————————————————————————
還記得剛到澳洲時,不論平日、假日走趟公園,總能看到三五成群的澳洲人,
或坐或躺在偌大的草地上,享受著悠閒陽光。
一開始我實在不懂這樣有啥好的?後來才慢慢領會,「對於生活,我們都太急躁了」。
人生很長,值得細細品味,適時放慢腳步,回台後,
我也努力去追尋更簡單純粹的快樂,其實生活是很美好的。
媒體疲勞轟炸, 資訊焦慮症的小島
台灣媒體家數之多,堪稱另類「世界奇蹟」,但媒體如此眾多所帶來的影響,
卻不是激勵彼此正面競爭,而是為求閱報率或收視率的集體向下沉淪。
報紙或許帶有特定政治立場、八卦雜誌追求羶色腥報導,
電視新聞則是24小時不間斷的「跳針式」播報,
生活在這個島上的大家彷彿患了「資訊焦慮症」。
——————————————————————————————
民眾經常討論話題可能是某藝人的八卦緋聞、被無限上綱的政治口水,
或者是令人感到憂心的社會亂象。
重複被放送的衝突現場、食安問題、意外事件,
有時真讓人不禁想大吼:「難道世界上沒有更值得關注的事了嗎?」。
——————————————————————————————
這時候,不妨適時關上電視,像在國外時一樣,多多走出戶外,
體驗這個當下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吧。然後你會發現,
實際感受到的,與電視建構出來的台灣,其實存在不小差異。
作者提供
低薪+窮忙,扼殺年輕人的夢想
「低薪資、高工時」是台灣人共同的噩夢,
恐怕也是多數在海外打工度假的年輕人,歸國後所要面臨的最大心理挑戰。
根據調查,台灣平均工時全年達2141個小時,僅次於新加坡及香港,位居全球第三高,
換算下來的時薪更是偏低。在以往政府刻意壓抑民生物價的時代,或許民眾感受還不深;
但當政府讓物價回歸市場機制波動時,蠢蠢欲動的物價,對比萬年不漲的薪資,讓人民痛苦指數倍增。
但更讓年輕人對未來感到茫然的,恐怕是僵固的階級流動,
貧窮幾乎成為「世襲」,「白手起家」成為難以實現的夢想,只能當作勵志故事,偶爾看看就好。
不過,若你因此放棄夢想的能力,那麼你是個失格的旅人,
有位旅行作家曾經說過:「旅行的目的地從來就不是一個地點,而是用全新的角度去看待事物。」
所以我想跟許多從海外歸國的遊子說,
回台後,你會發現「台灣沒變、環境沒變、只有我們變了」,
你想要變成更好的人?抑或是悶悶不樂的人?
端看你是否學到,用全新的心情去改變這一切。
——————————————————————————————
如何調適歸國症候群?生活,其實是自己選擇的
帶點理想主義、浪漫情懷的長途旅行總是令人著迷,但旅途中現實的一切,
試煉著心志,也撞擊著思想。親身經歷過的年少靈魂,
能從中獲得某種程度的成長。歸國之後,對於所處的這塊土地,反思正在醞釀著。
在台灣,簡單生活或許不容易,但想過怎樣的生活,其實是自己選擇的。
如果,當時年輕的切.格瓦拉沒有跨上摩托車,進行了一趟環繞南美洲的旅行,
那麼,他還會是我們現在所熟悉的「切.格瓦拉」嗎?
若你沒有經歷過這趟壯遊,你還會是現在的你嗎?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88/node1032321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