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給90後的話:買房就好比走入死胡同!

MS News| 2016-04-08| 檢舉

隨著一線城市新房價格走高,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望「價」興嘆;是把自己局限於大城市的一套住房之下,還是走出大都市,在三四線城市尋覓一個安身之所呢?

隨著國內年輕人在買房問題上的消費觀念日益轉型,某種程度上是社會的進步。更重要的是,隨著這種現代化置產理念的培育和共識的形成,對於培育一個成熟、理性的房地產市場同樣具有促進作用。買不買房、何時買房、如何買房,是年輕人應該深思熟慮的問題,更值得全社會關注。讓更多年輕人跳出「有房才有幸福」的傳統思維,敢於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既是個人選擇,也是社會蓬勃進取的活力所在。筆者作為一名職業房產投資者、離岸資產配置和房產投資的財商教育者,之前多篇文章對是否現在介入樓市做了辯證探討。結合對於年輕人是否值得現在買房、一定要買房子住的話題做如下的見解分析:

房子是資產還是負債?

關鍵是看年輕人貸款的支付能力和貸款利率的問題; 特別是當前的房子的貸款利率和房子的市場租金回報不匹配;換句話說,貸款利率5.5%遠高於2.5%的租金回報率;就意味著如果投資用途的話,資金支配上是入不敷出;按照《窮爸爸富爸爸》羅伯特清崎的現金流理論,買入的房子不是資產,而是負債;尤其是在年輕人收入不高,而支出卻增加的情況下更為嚴重;造成可支配收入減少,生活更加貧窮,幸福指數反而更低;如果用於自住,即意味著所有負債都是年輕人自己背負;特別是在目前收入比情況下,年輕人收入的一半都要繳納貸款了;即便房子漲價了,心裡很寬慰,但依然無法擺脫現金流愈發匱乏的窘迫。當打算把漲價的房子賣出購入更大房子時,才發現別人的房子都漲價了,買更大、更好的房子的代價是自己背負更高的負債率,進一步壓縮了可支配資金的能力。對於擁有這樣的房子的優劣、甚至是「罪」與「罰」恐怕只有年輕一代自己最有體會。

房子是投資品還是自住品?

如果把房子當做投資屬性的投資品,就更應該考慮市場預期和房價走勢;買房本身沒有錯,但如果房價的趨勢在中長期走下坡路,價格下行趨勢明顯,為什麼還要急於一時年輕人現在一定購房呢?

如果是自住用途,就需要根據自身的工作需要,子女的教育位置需要來安排購房地點和區域;而非為了買房而買房的投資思維;畢竟,自住是滿足生活的需要最為解決的第一矛盾來考慮的,難道為了買一個房子要天天搭車兩個小時去工作和生活才是幸福和成功的體現嗎?

通脹預期變成通縮,現金更值錢!

最新的CPI和PPI回歸到1時代,更多未來預期變成通縮周期,通縮周期下現金為王;通脹周期中才需要更多的持有資產和良性債務;因為,讀懂這個周期規律的賣家開始藉助鬆綁限購和限貸、及利率政策的背景下拚命出售房屋呢, 難道要讓剛剛參加工作的,沒有太多資金儲備的年輕人成為接盤高房價的犧牲品不成?

筆者給目前的國內年輕人提供以下的購房和投資建議,並規避可能發生的危機;對於沒有購房能力的90後,則建議不要買房。沒有購房能力,卻「打腫臉充胖子」,「霸王硬上弓」,會帶來很多負面效應。房子可能成為90後生活和事業的雙重絆腳石。一旦購房,購房者的生活重心發生戰略轉移,從享受生活、提升自我轉移到首付、按揭,一切以「首付、按揭」為中心。大部分工資都用來支付債務,購房者既沒有更多的財力、物力提高生活品味、拓展生活空間,也沒有足夠的魄力和勇氣改變當前的工作現狀,如跳槽、創業等。這是因為,每月的按揭需要購房者有一個穩定的收入曲線,倘若收入曲線出現斷裂或者陡然下降,按揭還款就打水漂了。與其這樣,還不如藉助地方政府和機構解決空置房的政策優惠,選擇長期租賃滿足自身生活、家庭需要的住房;把僅有的儲備資金用於提升生活品質、或者穩妥創業和穩定投資更加現實些。90後們現在買房還是租房,不能被高房價所累,還沒有真正開啟屬於自己支配的人生體驗,就可能背負高房價所帶來的生活壓迫,豈不是妄為新生代的90後?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88/node101029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