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給力養魚知識,你想知道的全都有!

史上最給力養魚知識,你想知道的全都有!

這一年結識了很多魚友,讓我的生活變得充實有趣。習慣了半夜兩三點鐘被電話驚醒,然後幫助魚友急救一條病重的魚,陪著他一起蹲守到天亮,再揉揉眼睛去上班;也習慣了幫魚友看魚,使得每個月4個G的流量不到月中就告急;更習慣了自費全省狂飆,搜索各個漁場,為了給魚友找到一條滿意的魚。當然,這也是我的愛好。過程中有喜有怒、有讚美也有詆毀,對於我來說,收穫了很多,得到了很多。

抒情篇自此結束,以下轉入正題。想到哪裡說道哪裡,後續會持續更新!

第一篇:炮彈頭解析

今天有個魚友問我:什麼是炮彈頭?因為手上雜事較多,略帶敷衍的回答他:類似頓頭。魚友又問:什麼是頓頭?我:……

其實提到這兩個詞彙,大多數玩家都會迷茫,或者魚商說是什麼就是什麼,反正差不多,其實要想區分很簡單,只需看看以下三點:

1.炮彈頭,形容詞、象形詞。說白了就是長的像炮彈一樣的頭,因此上下幾乎對稱的弧度線條是個前提,上邊不收下邊收的事平頭,上邊收反的就是翹頭。

2.炮彈頭和頓頭都在同比例收縮,如果進行區分?

炮彈和子彈一個形狀,為何不叫子彈頭?沒錯,炮彈大,子彈小,所以大是炮彈頭的第一特徵。這個大指的不是具體的尺寸,而是頭部和身體的比例(大頭兒子那種不算……),因此,炮彈頭比起頓頭要大得多。

具體怎麼個大法?這種類似圓錐一樣的結構想要更大,無非兩個維度,第一就是長度,也就是從鰓膜到嘴尖的距離,因此炮彈頭比頓頭要長。

3.第二個維度就是圓錐底座的面積,面積越大,頭就越大。換個簡單的例子來說,你按照一個炮彈的尺寸,在紙上畫出一個平面圖來,除了你自己知道這是個炮彈的圖紙,旁人可能根本聯想不到。為什麼?厚度!炮彈是什麼樣的?炮彈的根部是個圓,長寬是一樣的。因此,龍魚兩個鰓蓋之間的距離越大,甚至越接近頭頂和喉結的尺寸,這種炮彈的效果也就越成立,因此,炮彈頭和頓頭對比起來就是草魚和鯽魚的差別。

第二篇:季節性疾病的預防及治療

本月初,一位廣西的魚友告訴我,他的紅龍刮身,趴缸了。老三樣沒什麼效果,五排六排鱗片表面出現了黑斑,像髒污一樣的東西。好在之前的交流過程中他有儲備漫步大神的全套藥物,治療起來自然也是輕鬆,很快痊癒。當時還在和這位魚友調侃:接下來會有很多玩家出現類似的狀況。果然,算上昨天在發帖時偶然遇到的龍巔求助新人,這一周,經過我手的類似病魚,已有13條之多。那麼為何近期會平凡出現此類體表疾病?又要如何治療和預防呢?

隨著季節變化,每年三月和十月成為龍魚體表疾病的高發期。這一點,如果有人統計龍巔的求助帖數據,因該也能得到確認。在之前和魚友的交流中,很多魚友標示不解,我的魚缸全天候24小時恆溫,新水必定養水,加水必定升溫,外界的氣候變化與我有半毛錢關係?

實際上,各位忽略了一點——你所使用的水源,本來也有平衡的菌群系統,而這種系統需要相對穩定的環境因素作為支撐,比如,溫度、光照、水溶氧量、金屬元素、化學元素等等,當外界氣候發生劇烈變化時,原本的水體菌群平衡被打破,硝化菌類活性降低或喪失。這樣的水體加到魚缸里,和排污是類似的效果。

同時,這樣的水體如果比例足夠大,會拖垮你那小小水族箱的平衡。當硝化菌逐漸被抑制的同時,有害細菌大量滋生和繁殖,首當其衝對直接接觸的魚類體表進行殘食。魚類的鱗片中沒有白細胞,無法發起抵抗,於是可憐的鱗片會被細菌逐漸分解,最常見的現象就是融鱗。

再嚴重的,鱗片初期會出現白色交叉網格狀紋路,不及時治療可以嚴重到整片解體。如果細菌攻擊的不是鱗片,而是皮膚,當細菌成功入侵後,龍魚自身的免疫系統會主動還擊。大量的白細胞前往損傷處,吞噬細菌後死亡,並變成無害的體液存留。此類體液存的多了會讓體表看上去腫脹變形,鱗片也會跟著皮膚移位翹起,也就是所謂的立鱗。

因此,我的建議很簡單,遇到這樣的季節應當以平穩度過為主,減少喂食,減少換水量。每次換水後加硝化菌或開殺菌燈的事情還是要做。食物方面,儘量減少活食投喂,可以保持一定濃度的鹽分來抑菌,如果你有盤子,每次換水加幾十克就行。

如果說真的出現問題了怎麼處理?首先,不必驚慌失措,此類疾病雖然來勢兇猛,卻也不會短時間致命。需要做的是確認病情的嚴重程度,不嚴重就老四樣觀察(少量換水、下鹽、升溫、爆氧)。如果嚴重,可以直接使用一些外用效果較好的消炎殺菌藥物。為了不產生誤導,有需求的魚友可以私聊我,我會根據具體的情況給出藥物治療的建議。

第三篇:老三樣

換水,升溫、下鹽。配合爆氧效果最佳。

1.換水

原理很簡單,就是稀釋。稀釋什麼呢?稀釋水體的有毒物質、稀釋水體的有害菌群數量。換水需要注意的只有兩點:1新水的水質,2新水的溫度。困水的目的在於消除水體的二氧化氯以及厭氧型有害菌群,同時培養部分好養的有益菌,很多人認為只要除氯就行了,安裝個四胞胎多加幾組氯球就萬事大吉。其實水體的菌群也很重要,所以困水和爆氧是最佳的選擇。個人不太建議陽光暴曬,後期的藻類也是個頭疼的事情。水溫,建議比主缸高1-3度,舒爽暖和的新水,會讓魚的狀態迅速變好,至於南方的夏天,常溫就好。

2.升溫

升溫的目的有有兩個:第一提升水體溫度,水溫的增加可以提升硝化菌的活性,加快繁殖與吞噬能力;第二高溫可以增加魚體的新陳代謝和免疫能力。還有一點注意別快速提溫,每天的升溫幅度在2至3攝氏度適當。

每個人都會有發燒的經歷。人體為何會發燒?當有病毒入侵人體時,人體的防衛系統會進行識別並予以堅決抵抗。方式就是派出大量的白細胞衝鋒陷陣,同時需要將出兵的信息告知大腦,腦垂體會釋放腎上腺素等激素物質,讓人體體溫升高,從而給白細胞提供一個增強BUFF。簡單總結這個過程就倆字:發燒!所以發燒並不是件壞事,燒的不厲害,醫生會讓你不要著急,先燒著吧……

魚體其實有一樣的調節功能,只是它被泡在水裡,水體的溫度幾乎限制了他的體溫。因此,幫助他提升體溫的活就要我們來做,所起到的效果基本相同。

但是!如此好用又基礎的升溫也不是閉著眼可以使用的。說說升溫帶來的壞處,首先就是氧容量。水體與空氣一樣,溫度越高時,水體的氧飽和能力就越差。因此,缺氧是升溫所帶來的一個壞處。

另外還有一點大多數人會出錯,前面說的升溫會增加魚體的新陳代謝速度,各位應該理解是什麼意思了。基本上就是血流加速、心跳加速、呼吸加速、各個臟器活性都加速,所以各位是否想過如果是中毒呢????如果你的魚正處於中毒狀態,半死不活的嘗試著閉氣運功逼毒,然後你把溫度升了,我代表魚感謝你八輩祖宗!因此,即便是最簡單的升溫,也要先思考思考。

3.下鹽

鹽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鹽水千幾的濃度並不能真正意義上的殺菌,但鹽水會增加魚體表的粘液分泌從而加速脫落附著在表體的有害菌,再直白了說就是增加魚鰓的運動,吸收更多鹽分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去抵抗有害病菌,切記下鹽別盲目投藥。

先說說等物質交換的概念。等物質交換是指細胞內液和細胞外液之間通過內環境進行的物質交換。如果你表示沒聽懂什麼意思,我給你舉個例子,炒菜的時候,放點鹽,菜就蔫吧了,然後會脫出很多水,我個人就有爆炒大頭菜炒成水煮大頭菜的經歷……

因此,在魚缸水體中投放一定濃度的鹽,鹽水對於細菌所產生的作用和對大頭菜的效果是一樣的,細菌被迫進行物質交換,從而脫水。人如果脫水了,會中暑,會暈倒,會休克,細菌一樣會難受。脫水的細菌無論在糖代謝能力或是繁殖能力上都會大打折扣,從而到之前所說的抑制作用。

另外一個作用很簡單,水體的鹽分可以進入魚的腸道,抑菌的效果再次出現,防止一些本來不新鮮或者攜帶病菌的食物在腸道內加速腐敗。

第四篇:爆氧和氮循環

首先明確一點,無論你怎麼爆氧,你水裡就那麼多!水,作為一種液體,飽和溶氧量受到溫度和壓力的影響,是有上限的。那麼爆氧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呢?因為氮循環和爆氧的關係密不可分,所以說爆氧的內容。

曾今很多魚友問我:我的水質達到怎樣程度的時候可以穩妥的上大價錢的魚?

我幾乎會統一問回覆:等你意識到魚缸和水族箱差別的時候就可以了。

那麼,什麼是魚缸?

缸:用來盛水或盛米的容器。

魚缸:一個盛水的,目的是養魚的容器。

所以,魚缸說白了就是一個容器,本質上和你家的鍋碗瓢盆沒有差別,既然如此為何沒人用鍋養魚?請不要告訴我只是不方便觀賞……

市面上的水族箱DIY一個要幾千塊,某些品牌缸甚至一兩萬。根本用途除了美觀以外,還有一個重點,這些水族箱能夠建立並維持一個相對穩定的循環系統。

水體中魚的糞便、食物殘渣、死亡的菌群都會被腐生細菌吞噬分解,並分解出一種叫氨的物質。氨在水體中達到一定濃度時,會讓魚體的內部器官發生病變、壞死、潰爛。同時會損傷魚鰓,降低紅細胞對於氧氣的攜帶能力,嚴重的就直接掛掉。

因此,如何有效去除或者使水體中的氨濃度保持在一定範圍內就是關鍵。除了不停的換水稀釋水體氨濃度外,還有一種方法:添加硝化菌。硝化菌會將氨轉化為亞硝酸鹽、然後再轉換為硝酸鹽,這種說法實際並不清晰。為了引出爆氧,我重新說明一下硝化菌的硝化過程。

我們所說的硝化菌是個統稱。按功能做區分,可以分成兩類:亞硝化細菌和硝化細菌。氨,首先被亞硝化細菌分解為亞硝酸根離子,我們統稱亞硝酸鹽。再由硝化菌群將亞硝酸根離子的氧化物轉化分解成硝酸根離子(硝酸鹽)。硝酸鹽,又會作為水生植物生長的營養成分,被植物吸收後通過光合作用轉換為氮氣和氧氣。這個氨轉換為氮的過程就是氮循環過程。

魚缸和水族箱的最大差異就是維持這個循環能力的差異。也許會有魚友表示從來沒有加過硝化菌,魚一樣好好的。並不是說不需要硝化菌,而是硝化菌無處不在,空氣、水、土壤中都含有大量的硝化菌,之所以要定期添加是為了更快的培養種群數量。

在老三樣的內容中我的描述幾乎是爆氧無用。實際是大多數人用錯了地方,亞硝酸鹽的氧化過程會損耗大量的氧氣,主缸的爆氧方式有很大缺陷。主缸爆氧,不見的濾槽內的含氧量也高,然而亞硝酸鹽類物質的氧化過程需要消耗大量氧氣。因此,能夠在濾槽中,在濾材中間爆氧的效果是最好的。

說到過濾,很多人認為只要把主缸的糞便弄乾凈,水清就好,至於糞便堆積在你的濾棉上不會有多大問題。實際上這種想法大錯特錯,糞便不論是在主缸還是在底濾,對水質的影響是一樣的,唯一的不同只是你看不看得到,心情好不好而已。

前些年出現了一個新的玩意:乾濕分離。很多魚友花大價錢買新缸或者改造舊缸,就是為了增加一個乾濕分離器。實際的使用,兩個字可以概括,就是:扯淡!下一篇和各位分享一下乾濕分離,明確乾濕分離的意義和正確的使用方法。

第五篇:乾濕分離

乾濕分離:顧名思義,就是乾的和濕的分開,乾的是什麼?魚屎、食物殘渣;濕的是什麼?水。

因此,乾濕分離是個什麼東西?就是一個能把魚屎和水分開的東西。各位在此可以思考一下,你加高檔魚缸的乾濕分離盒裡面能做到這一點麼???

傳統的過濾方式是把糞便及食物殘渣吸到無所謂是哪裡,就是吸到了一個你在觀賞時看不見的地方。唯一的作用就是讓你覺得有美感,其本質上,對水質的作用是一點卵用都沒有。

前面一篇的氮循環種說道:糞便和食物殘渣會受到水體菌群的腐蝕釋放出氨。因此,只要這些乾的東西在水裡就會不斷的被分解,不斷的釋放氨。在你主缸里或是在你濾槽中所釋放的氨是一樣多的。好消息是你把所有糞便堆積在一起,就像建立了一個大食堂,能讓硝化菌在這裡愉快的進餐;壞消息是屎有的是,吃也吃不完。

因此,乾濕分離的理念及產品橫空出世。齊目的就是儘量(看清楚,是儘量,不是完全)減少糞便在水體里的停留時間,降低氨的產出。在此我可以很負責的告訴各位,不必擔心你家硝化菌會應為吃不到屎而餓死。

如何操作可以讓乾濕分離器發揮出理論上的作用呢?很多玩家會在乾濕分離盒裡面放一層或者幾層的物理濾棉,活活把乾濕分離改成了物理過濾。原因很簡單,方便洗嘛。實際上,由於物理濾棉的密度很高,其中的空隙很快就會被物理雜質堵塞,水體被堵住下不去,表層濾棉上就會出現積水,這些積水又把過濾在這裡的魚屎全部浸泡在水裡。其結果是:屎有的是,還是吃也吃不完。

再舉個例子,部分漁友會在出水口上套個絲襪,讓大顆粒的糞便可以集中停留在這裡。原因更簡單,連棉都懶得洗!!!可是你是否想過,絲襪中的這個水壓、這個旋轉就是個榨汁機啊!只不過榨的不是果汁,而是屎湯……

那麼,乾濕分離如何布置才能起到作用呢?

首先,不反對各位在乾濕分離的最下層鋪一層或是幾層物理濾棉。因為確實方便洗,物理濾棉上面建議鋪設幾層生化棉。至於生化棉的透水性和具體層數(孔的大小)需要根據實際的水流量及高度空間來決定。生化棉的好處在於可以讓水儘快的通過濾棉,而糞便一部分會卡在濾棉的縫隙中繼續被水流衝擊,另一部分會被水流衝擊拍打到水流沖不到的地方。這樣,才會有一部分糞便能夠減少或停止氨的釋放,乾濕分離的意義也才能體現。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88/node100325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