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VR、AR是怎樣的「黑科技」?獵雲帶你去偽存真,接觸真實的他們! 好有趣的科技!

【獵雲網(微信號:ilieyun)】3月24日報道(文/孫媛 蔡妙嫻)

上周,阿法狗與李世石的人機大戰席捲了各大媒體的頭版頭條,人工智慧技術又一次被推到風口浪尖。

然後所有的看官立馬分成兩派,樂觀派拍手稱好:好啊!人類的發展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以後做事都不用動手了。悲觀者則義憤填膺:這下子人類一定會毀在自己的手中!這技術不能更逆天了!

好吧!你說他是黑科技,還真不假。至於到底有多黑,黑得有多出彩,獵雲這裡還真想給大家剖析一番。看不懂啥叫AI(人工智慧)、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的看官們,小板凳請搬好坐好,我這就來給大家說說。

第一部分:人工智慧(AI) 人機大戰的主角阿法狗的公司——Deep Mind

Deep Mind自成立以來,聘請了眾多機器學習領域的一流人才,並吸引了一些大牌投資機構,包括Peter Thiel的Founders Fund和特斯拉創始人Elon Musk,但他們之前始終保持低調,直到2013年12月才首次在一個頂尖的機器學習行業會議上亮相。2014年被谷歌以4億美元的價格收購。

當時,DeepMind的研究人員展示了一款軟體,這款軟體已經學會了三款經典「雅達利」遊戲的玩法,包括《Pong》、《Breakout》和《Enduro》。不僅如此,這款軟體的遊戲水平甚至超過了專業人類玩家。該軟體並沒有事先整合任何與遊戲運行有關的信息:它只是可以控制遊戲、觀看螢幕、了解分數,而且通過「直覺」儘量獲得高分。經過了反覆試錯,這套程序最終成了一位專業遊戲高手。

之前從沒有人證明過一款軟體可以從零開始學會一項複雜的任務,而DeepMind利用了「深度學習」的新型機器學習技術,並將該技術與其他一些技巧融合到一起,從而實現了出人意料的智能水平。

此外,Deep Mind還將深度學習技術與「強化學習」技術相結合,催生了一種能夠通過採取行動並搜集相關反饋進行學習的軟體,這與人類和動物的常規行為模式非常相似。

不管是之前5:0橫掃歐洲圍棋冠軍Fan Hui,還是此次4:1戰勝頂尖圍棋選手李世石,下棋不過是Deep Mind對其技術的測試手段,他們想做的,不僅僅是一個圍棋高手。

Hassabis曾經在一次採訪中表示:「自動駕駛汽車機器人就目前來說還是狹義的人工智慧。相反,我覺得日本在老年護理機器人、家庭清潔機器人上面有很多思考,這些思考對社會將會非常有用。特別是在一個人口老齡化的社會裡,這是一個非常緊迫的問題。」

對於他來說,創造出能夠打敗人類的遊戲機器只是DeepMind放出大招之前所進行的小測試而已。公司還打算在不久的將來發明出更多為現實世界服務的科學技術,比如說打造更加智能的手機助手,幫助科學家去解決一些社會中亟需解決的醫療保健等問題。

他表示,希望能帶領Deep Mind「創造解決世界上一切問題的通用人工智慧」。

日前有媒體報道,谷歌Gmail電子郵箱團隊正將人工智慧技術加入到了郵箱應用Inbox中,而它最大的亮點就是,可以根據郵件內容自動幫用戶起草回信內容;同時,Inbox還有一個名為Highlights的功能,可以自動將一封電子郵件中的重要信息提取出來,放在信件前面突出顯示。

此外谷歌不久之前利用人工智慧神經網絡讓電腦開始畫畫了。這些畫風格詭異,光怪陸離的同時又讓人感覺高深莫測(具體報道請走這兒:《【多圖】有點夢幻、有點抽象、有點驚艷,你能相信這些畫出自AI之手?》)。

人工智慧創企Vicarious

Vicarious主要提供人工智慧技術相關產品,他們通過用電子複製部分大腦皮層,試圖使人工智慧獲得像人一樣思考的能力。

2015年8月,三星、Wipro對Vicarious進行戰略性投資,希望能夠成立新公司為其產品加入機器學習技術。Wipro計劃利用Vicarious的人工智慧技術識別皺巴巴或是被撕裂的紙張上的文字內容;三星則試圖藉助Vicarious為手機、電視、汽車等智能設備產品增加人工智慧技術,重奪市場地位。

於是人們不禁拋出了一個問題:人工智慧比人還厲害,是不是意味著以後人類未來將會成為人工智慧機器人的傀儡呢?

《紐約時報》高級科技記者「矽谷獨家大王」John Markoff在某次採訪中表示自己並不認為人工智慧將會最終毀滅人類。

他說:「人類總是對自己不明原理的東西感到恐慌。但是機器人畢竟是人類設計的,它們自己並沒有獨立的意識。機器人之所以變得強大,也是因為背後工程師設計的算法精妙。很多人工智慧的反對者都會說,它們的出現會奪去我們所有人的職位。

我相信,事實的確如此,人工智慧技術將會逐漸替代很多人類工作。但是,經濟學家John Maynard Keynes曾說過,技術只是會摧毀職位,但不會減少工作。我個人相信,總會有更多新工作被創造出來。例如10年前,誰曾想到有成千上萬的人做SEO(搜尋引擎優化)呢?」

第二部分:虛擬現實(VR)

談完了人工智慧,就不能不談現在的創投寵兒:VR(虛擬現實)。這傢伙可不簡單,光是Oculus推出VR頭戴式顯示器就已經在人群中掀起了軒然大波。接著HTC和索尼也不甘示弱,帶著粉絲各自為營。這還不算,各大媒體也來紛紛插上一腿,做了各種稀奇古怪的VR黑科技盤點,各種「污污」的神器也由此展現在了人們的面前。

最為看好的VR設備:Oculus Rift

發貨時間:2016年3月28日

售價:599美元

遊戲支持:30款

配套組件:Oculus Rift頭盔、一個紅外LED追蹤傳感器、一個Oculus無線遙控器、一個Xbox One手柄、《Eve: Valkyrie》和《Lucky’s Tale》兩款附帶的遊戲。

使用體驗:配合Touch控制器使用,用戶可以在遊戲中增加手部動作,提升沉浸感,不過在本月隨Rift發售的套裝中並沒有這款控制器,不得不說是一大遺憾。Oculus強悍的傳感器可以讓用戶獲得更大的活動空間,從而營造真實的體驗,當然了,也是要有Touch控制器做前提的。

此外,Oculus Rift還有多人模式,在有些遊戲中玩家甚至可以提槍對射,進行在線語音聊天,不過,多人模式也需要多台電腦配合才能使用。

Oculus的CEO是這樣評價Rift的使用體驗的:「這些遊戲將會把你帶到浩瀚的外太空,詭秘而神奇的迷宮,以及充滿冒險的神秘世界。」

索尼PlayStation VR頭戴式顯示器

發貨時間:2016年10月

售價:399美元

遊戲支持:65款,還有160多款在開發中

配套組件:頭顯、耳機以及各種線纜,但沒有運動追蹤攝像頭。

反響:在亞馬遜上,首批接受預定的PlayStation VR頭顯於10分鐘之內宣布售罄。

使用體驗:一般VR頭顯通過給腦後和頭部兩側施以壓力固定,而PlayStation VR則把所有重量都放在頭頂。這樣的話,頭盔的前部就可以自由前後移動,容納不同大小的頭,讓用戶獲得舒適的佩戴感。頭盔下面有一個小開關讓用戶調整,易於操作。

從視覺角度看,PlayStation VR的圖像效果很好。在玩遊戲過程中,大多數時候圖像都很清晰,沒有任何模糊。頭盔能很好地回應用戶的頭部動作。當用戶移動頭部時,頭盔沒有明顯的延遲跡象,Move控制器也能很好地回應。

讀者反響甚好的HTC Vive

發貨時間:2016年4月5日

售價:799美元

遊戲支持:售前12款,首發清單中為124款

配套組件:HTC Vive頭盔、兩個無線控制手柄、兩個空間定位器、《Job Simulator 2050》和《Fantastic Contraption》兩款虛擬現實遊戲應用。

反響:開放預訂不到10分鐘,預訂超過15000台。

使用體驗:HTC Vive的用戶體驗非常出色。在顯示方面,VIVE已經實現高清、無顆粒感,用戶不會感到眩暈;在沉浸感和臨場感方面,VIVE可以創造出極其真實的場景;兩個控制手柄可以實現精度極高的體感互動;獨有的空間定位器可以覆蓋16平米的面積。

關於Vive的具體拆箱體驗,可以看這裡:《Vive開箱體驗:走進VR世界只需30分鐘》。

嘿嘿嘿!說好的「污污」的黑科技來了——餐飲、房地產、人事、網購,甚至小黃片……

先說點正經的哈!

麥當勞在瑞典市場重新設計了自己標誌性的紅黃紙盒,將簡單的一個包裝盒變成了虛擬現實眼鏡。這款眼鏡是用開心樂園餐的餐盒製作的:打開盒子,沿著預設的線把盒子撕開,再重新摺疊,放入內附的鏡片,一個「Happy Goggles」就做成了。只要放入手機,配合相應的遊戲或應用,用戶就能獲得驚艷的虛擬現實體驗。

未來,其他公司也可以效仿麥當勞的做法,利用VR來為消費者提供身臨其境的感覺,讓消費者充分理解品牌所要傳達的理念,培養用戶忠誠度。

除了餐飲業,房地產業也正在試圖利用VR技術來提高房產成交率。相比於在網上看房子的照片,消費者們更願意「親眼」看到房子;而對於房地產銷售人員來說,這種方式也能幫助他們與消費者溝通。

人事也能從VR技術中獲益眾多,通過VR,人事部門可以進行遠程面試、培訓、會議等等,而且這種面談是可以隨時隨地發生的。

此外,VR技術也是網購愛好者的福音。幾乎所有網購過的人都遇到過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買回來的東西不合適。但有了VR之後,你就無需擔心這些了,比如你要買個沙發,那你可以通過VR來看心儀的沙發是不是適合自己的客廳。

這些還都不是最黑最污的,已經有公司開始用VR技術來拍小黃片了。

注意!前方高能!

體驗過VR版AV的人表示,那種感受「非常刺激,超乎意料」。「理智提醒你這些都不是真的,但你明明看到一個香艷的女郎就在你眼前做著各種動作,這種感覺非常奇妙。」(不少獵雲讀者早就開始盤算VR的這個功能了。對此,獵雲君祝大家「幸福」。)

正兒八經的前景展望:

2016年虛擬現實終於成真了,而且遠超過我們的想像。類似Oculus、Facebook、Samsung、 HTC、Valve、Sony和(當然少不了的)Google等巨頭科技企業,都是這項技術的領頭者,緊隨著的就是成群的開發商、設計師和追夢者,他們都在試圖創造出一個光明的未來——終有一天我們都需要帶上頭盔。

VR雖令人驚奇但前路漫漫

Oculus、Valve和Sony讓VR成為買得起的物品,還製造出高質量的設備,解決了疾病模擬器這種科技上的難關。當然對於這種視網膜顯示器和觸覺反饋的高科技,仍有很大發展空間。

可移動性第一

因為是在移動設備上運行的,用途可能會比PC版或用控制器的少一些。就算這樣,360度視角的視頻和休閒遊戲已經讓人們對VR無法抗拒,更別說那麼實惠只有100美元左右的VR系統了(Cardboard價格更低),畢竟桌面版VR的價格——Vive 800美元、Rift 600美元、PlayStation VR 400美元(還沒加上硬體的花費)一點都不美好。

內容為王

VR目前在內容上是尚未飽和的商品狀態,所以就此為競爭點更簡單,不只是要建立好的產品還要構建新品牌和多樣的智慧財產權。這也是VR潮和內容工作室又一次興起,超越傳統遊戲工作室的原因。但這並不代表轉向VR就能獲得風險投資,突破性的成功不能只體現在產品,公司更重要。

覆蓋面廣

大眾都誤解VR只適合遊戲和娛樂,雖然VR的確讓遊戲和故事敘述更加引人入勝和令人信服,但在教育、醫療、設計、傳播等領域也都深有影響。VR能為特定任務完成一定的真實規模和角度,也讓數字世界實體化,填補之前其他媒介的空白。VR不只是改變遊戲,還能改變生活。

第三部分:增強現實(AR)

「又黃又污」的VR就這麼翻過去了,AR又Duang的一聲出現了。你可能會說:「AR沒聽過啊。」沒聽過可不成,網際網路時代,不跟著潮流跑怎麼行。關於AR的內容獵雲還真沒少報過。如果不知道AR,看這篇文章還真就對了。

微軟HoloLens

發售時間:2016年3月30日

售價:3000美元

使用體驗:HoloLens的佩戴很方便,完全可以自己操作,10 秒搞定。HoloLens的內環固定在頭頂和後腦勺之間,可以按照頭型調節,外環用於微調視野距離,上下晃動也完全不用擔心設備跌落。用戶佩戴起來不會有不適感。

HoloLens的聲音將從耳朵上方紅色的發聲裝置中發出,在實際試用中,效果非常好,很難和真實生活中的聲音區分。

但是這款設備也有它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比如雖然擺脫了線纜的限制,用戶可以隨意移動,但由於設備本身重量較重,長時間佩戴後,脖頸會有發酸的感覺;由用戶眼球轉動控制的光標移動不夠靈活,有一定的遲滯,手勢動作的精準度也有待提高;此外虛擬場景和現實場景的結合,能夠明顯地看到眼前虛擬場景和現實場景的結合處,可視角度小。(好玩有趣的連結點這裡《戴著HoloLens看「超級碗」比賽,微軟要為增強現實造勢》。)

Magic Leap(重磅壓軸)

融資情況:融資共計21億美元,公司估值45億美元

產品:尚未推出

使用體驗:與HoloLens不同的是,Magic Leap可以看到全方位的角度。無論使用者身在何處,Magic Leap都可以提供身臨其境般的感受。

Magic Leap的核心專利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光纖,能夠將光直接投到你的視網膜上。

事實證明,該產品本質上是一個能夠投射圖像到眼球上的微型投影儀,不止如此,這款產品上還裝有多個傳感器,用來確保圖像投射方向在視野範圍之內,並可以疊加遠景。由於Magic Leap的投射科技需要穿過用戶的虹膜,因此眼球追蹤傳感器必不可少,這就給其產品增加了科技難度。

然而這只是開始。「Digital Totems」是另一大核心技術,它是一個用戶藉以控制虛擬圖像的實體物件;配套手套又是另一個技術硬體。

另外不能忽略的是,Magic Leap還要處理用戶體驗的各個方面:軟體處理、外圍連接、電池壽命、產品重量,最重要的是舒適感和美觀度。

針對於某些人在VR設備下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會感到頭暈噁心的情況,Magic Leap的團隊也承諾他們一直在致力於把虛擬現實影像做得儘可能自然,避免這一情況發生。(為什麼連個產品都沒有就成了獨角獸,這一定有黑幕。如果你有這個想法,就點這裡《又獲8.27億美元投資,Magic Leap為何如此霸氣?》。)

寶馬使用增強現實技術打造未來概念車

3月7日,寶馬在迎來100周歲生日之際,推出了一款未來概念車——Vision Next 100。這款車在寶馬設計史上樹起了一座豐碑,成為汽車史上最瘋狂的概念車之一。

該車的整個擋風玻璃採用了增強現實技術的顯示器,取代了傳統儀錶盤的功能。在擋風玻璃下方面板上內嵌著800多個三角形結構,寶馬稱之為「生動幾何」。顯然,與顯示屏上的二維圖像不同,這些五顏六色的多邊形可以通過運動,像手勢一樣與駕駛員進行直接交流。

Vision Next 100還有一個最炫酷的功能叫做「智能夥伴」,它是一個像寶石狀的物體,能夠了解駕駛員的駕駛習慣,久而久之就可以自行執行常規任務,並在車主駕駛時為其提供意見。

前景展望:

2016年1月高盛發布了一份報告,詳細討論了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產業的未來發展狀況。高盛認為VR和AR可能會成為下一個大型計算平台。

報告顯示,到2025年AR和VR硬體軟體營收將達800億美元。如果它們迅速跳出小眾市場走向大眾,年營收最多可達1820億美元。考慮到產業可能要花費一定時間解決延遲和其它技術問題,按最慢速度預測,到2025年時VR和AR年營收達230億美元。

2025年時VR和AR市場將變得比TV市場還大。極有可能出現的電池和蜂窩網絡技術的改進會導致VR產業加速發展。接下來高端VR頭盔會拋棄線纜和配套電腦,變成真正的移動設備。Oculus一年前就曾說過,它們的長遠目標是讓10億人使用VR,以後在太陽鏡上就可以提供舒適的VR體驗。

看完了AR和VR,大家是不是想:說了那麼多,他們兩個到底哪個是未來的發展重心呢?對此,知乎有大神給出了這麼一個公式:VR-》AR-》VR。

啥意思?

第一階段:VR大發展

1、VR創造了完全虛擬的空間,給你帶個頭盔你就可以了。

2、這種情況下,VR會先從遊戲起步。

VR發展的門檻比AR低,所以VR將會率先發展起來。AR在這個時期里會選擇在各個層面優化,更小的硬體、更強大的系統、更好的圖像識別和處理能力、更舒適的顯示(甚至是光場)等等。總而言之,仍在孕育中。

第二階段:AR大發展

1、一切視覺的東西都可以產生,一些以前人類想都不敢想的東西都會實現,它將會帶來完全的顛覆,

2、而VR在這個階段會被AR比下去,但VR處於發展和蓄力階段。它需要在這階段解決:人體信息精確收集和顯示、提高畫面真實還原度等等更加細節的技術問題,以待下一階段爆發。

第三階段:VR回歸

1、實現回歸的方式有很多種,腦機接口、微動控制、五官反饋等等。

看完本文,你還覺得意猶未盡?沒事,獵雲繼續會為各位創業創新者服務,以最快速度實時更新各種AI、VR、AR等相關資訊,盡請期待。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86/node98104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