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的 iPhone 總是用不久?

歷代「被退休的」iPhone 們

如果有人告訴你,你最喜歡的那款電子產品買不過兩年就差不多就該報銷了,你會相信麼?

其實依照許多商家默默採用的「計劃報廢」策略,這些設備在誕生的那一刻就註定了它們的被限時的一生——「計劃報廢」 是許多工業產品會使用的策略,旨在設計產品的時候就限制好產品使用壽命,產品到期作廢后刺激消費者繼續購入以提升銷量獲取盈利。

看到這裡,有沒有恍然大悟?

正是因為這樣,用了那麼一兩年之後,某一天你會突然發現曾經的「心頭好」似乎沒那麼趁手了,不知不覺中,好像慢了點,或者是耗電快了點,等等等。

為什麼會有「計劃報廢」策略?

按照「計劃報廢」策略,這些電子設備的壽命可是經過工程師們精確計算、把控的,基本上以一兩年為周期,「報廢」的同時正好可以趕上新版產品的發售——哇,正好可以誘惑你趕緊掏腰包,主動升級用戶體驗。

每每談到「計劃報廢」策略,我都忍不住猜想它是這麼誕生的——

寬敞的會議室里,大老闆一邊給懷裡的貓咪順毛,一邊規劃到「如果我們的產品能夠按著規劃提前報廢,那咱們就能把一模一樣的東西再賣一遍給同一個人啦!哈哈哈……(腦補大反派笑聲)

看到這裡,估計你已經在狂吐槽這些奸商們了,不過事實上,消費者也在一定程度上間接促成了「計劃報廢」策略的推行——畢竟我們是如此熱愛著新鮮的事物,手機當然是新的用起來更順手,衣服當然是新的穿起來漂亮,車子當然是新的開起來更帥氣……

每一年我們都能打著「新年新氣象」的旗號買買買,那種爽快勁兒,有一部分也來自於對「新」的追逐。

既然消費者有了這個潛意識,商家自然是會好好「利用」起來的,例如 Apple,就總能拿捏住不少人逐新的心思——這不,每次新品發售,零售店前面長長地隊伍,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麼。

沒誰能阻止人們心裡叫囂著「買買買」的小惡魔,也沒人會跳出來指導大眾「你們該買什麼不該買什麼」,(還不一定能被認同)。同樣的,也沒有誰能說市場上的商家就該怎麼怎麼運作。

「計劃報廢」策略實際上就是為了迎合人們「買買買」的心理才誕生的——這點在時尚界最為明顯了,不少人每年都趕著新品季湧向服裝店去買些新潮衣服,也不管去年買的衣服明明也還能穿,也還顯得嶄新。

有這樣的消費行為,也難免商家會打起使用年限的主意——畢竟消費者在大多數情況下還真的不會用那麼久啊。

拿 iPhone 來舉個栗子(例子)

新版的軟體有時候是與新一代 iPhone 的配置相互適配的,這就意味著,軟體會針對新設備進行優化,也會充分利用新設備的硬體配置來開發亮點功能——但這也意味著軟體會需要更強大的處理器來完成部分新功能。這就導致早期推出的 iPhone 就會因為硬體設備不夠給力而沒辦法兼容新款軟體——這也就是 Siri 為什麼沒法兒出現在 iPhone 1 上的理由。

因此,為了有更好的體驗,大部分消費者總是會定期更新下自己的電子產品,要不硬體/軟體不住疊代更新著往前跑,自己手裡的「古董級產品」總會帶來些小麻煩。

而對於商家(Apple)來說,既然消費者會主動進行設備更新,那麼顯然沒有必要給 iPhone 配置最頂級最耐用的處理器嘛!畢竟 iPhone 的一年半載就會推出新一代產品,規劃個一兩年的使用時限差不多了,舊手機正好可以退休讓位給新一代 iPhone 呀。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電池的配置。綜合硬體/軟體的更新情況,如果心知肚明每一代 iPhone 的「巔峰狀態」頂多就是一兩年,那為什麼要配個能撐五年的電池呢?怎麼說都有點浪費啊。

同時,iPhone 的電池本就是設計成不便於拆卸的,配個兩三年(打底)的使用壽命剛剛好,正巧可以和處理器一起「合作」促進用戶的更新換代——兩年的時限差不多和每一代 iPhone 的研發時間差不多。

雖說 Apple 也推出過 $79 美元的電池更換服務,但顯然,對大多數人來說,直接買個新的更爽快呀。

競爭性市場 vs 壟斷性市場

當然,不管是 Apple 還是其他公司,都不會光明正大地承認自己採用了「計劃報廢」策略,但這種策略確確實實是存在的。也並不能簡單地定義這個策略的好壞,畢竟這是個供需雙方促進演化的結果,是追逐新意的文化下不可避免的,也是資本市場在壟斷環境下誕生的產物。

Apple 既然是智慧型手機市場的領先開拓者,那它當然有能力也有餘力來調整自己的產品策略, 畢竟智慧型手機的中高端市場早期還是相對壟斷的。只要產品有壟斷優勢,那麼產品的使用壽命短一點,只會帶來更多的銷售量——畢竟人們的選擇不多,用壞了,那就只能再買唄。

不過,當其他競爭者也進入同一市場,消費者有了對比有了選擇,自然會考慮性價比,購置能夠用得久一些的產品。因此,只要三星、HTC、Apple 等幾家智能機廠商繼續保持競爭,那麼產品的使用期限就一定不得不適當延長,「計劃報廢」策略也一定會有所調整,甚至取消。

當然,這也取決於消費者的態度,如果大部分消費者無法抵禦 Apple 每年的「新亮點(Next Big Thing)」 ,持續跟風的話,那 Apple 顯然就沒必要調整「計劃報廢」策略了。

再來個栗子

剛拿 iPhone 舉過例子,這會兒我們來說個關於燈泡的故事。

類似的「計劃報廢」策略也曾被運用在燈泡這類商品上。

20 世紀初,燈泡還是個新鮮物,燈泡行業里的卡特爾(卡特爾:一種企業間的壟斷聯合,以期控制同類產品的價格與產量)就曾成功控制了白織燈的價格,並有意縮短燈泡的使用壽命,迫使消費者不斷消費燈泡,促進盈利。

而如今,白織燈不再一枝獨秀,市面上有了各種各樣的燈泡,白織燈壞了還有 LED 燈,還有 CFL(緊湊型螢光燈)可以作為代替品,而且根據 IES(北美照明工程協會)以及能源節約計劃 Energy Star 的評級,LED 燈的壽命更久,還更省電。可見,在市場競爭下,燈泡這類產品早已不適合繼續採用「計劃報廢」策略,也開始努力延長使用壽命了。同理,當市場具有足夠的活力與競爭性,那麼商家在試圖使用「計劃報廢」策略時,便會更有所斟酌,產品的使用/適用壽命也理應相應延長——為了更長久地留住用戶。

計劃報廢 vs 環境保護

還有一點,也和「計劃報廢」策略息息相關,那就是環境保護。

儘管不少商家,如手機製造商/運營商會提供以舊換新的活動,但仍有數不清的手機默默被遺忘在角落裡,或者被丟棄在填埋場。(當然,商家都會努力承諾,但其執行成果總會讓人存疑。)當「計劃報廢」策略還盛行,就不可避免會有更多工業廢棄物的存在,反之,如果市場競爭度高,「計劃報廢」策略愈來愈少,那麼對環境保護未嘗不是件好事。

如果消費者手上的產品配置足夠好,使用壽命足夠長,那麼在競爭強烈的市場經濟之下,「計劃報廢」策略的使用率就將逐步下降了——省了錢,保護了環境,買來的設備還能用久點——正是件多贏的好事。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86/node86672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