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全球銷量前十的智慧型手機品牌,竟然有 7 家來自中國
在北京的地鐵上,每天都能聽到熱心群眾對於智慧型手機品牌發展的深度分析,東家要完,西家要起,頭頭是道。但與我們「直觀」印象不同的是,在 2015 年全球智慧型手機銷量前十的榜單中,中國品牌居然占據了當中 7 個位置,而更出入意料的是,其實早在 2014 年,中國品牌就已完成了「十中有六」的大包抄。
根據知名統計機構 TrendForce 的數據,2015 年全球智慧型手機銷量繼續增長 10%,總量高達 12.92 億部,其中中國品牌貢獻了 5.39 億部的供貨量,依照份額從高到低排名依次為:華為、小米、聯想、TCL、OPPO、VIVO 和中興。對照 2014 年的排名數據以及對 2016 年作出的市場預期,我們能夠發現不少引人玩味的問題。
問題一,三星和蘋果還能保證王座不失麼?
作為 Android 和 iOS 兩大陣營當之無愧的旗艦品牌,三星和蘋果已經連續兩年占據智慧型手機銷量排行榜前兩名的位置。
Galaxy S6 和 Note 5 這一代旗艦成了三星品牌的「續命還魂丹」,在硬體上的精銳齊出,在軟體上的迷途知返,以及在設計和材質上的浪子回頭,終於造就了自 Galaxy S3 之後又一無甚短板的跨代產品。更為難得的是,三星在這一代上理順了之前較為尷尬的渠道和價格掌控問題,三星與各大電商平台的合作關係得到強化,保證了三星旗艦產品的堅挺,預測同時,用上代產品反覆衝擊對手,1299 元的 Note 3、S5,2299 元的 Note 4,都成了年度玩機群體的話題。總的來說,三星站穩了 Android 高端品牌的市場,對於那些「不要 iPhone」的高預算群體來說,是當之無愧的第一選擇,與此同時,三星在 VR 等方面的快速布局,保證了明年市場的可延續性。
蘋果的股價從 118 美元每股跌至 最近的 97 美元一股,雖然波瀾不驚,但足以看出市場對其預期的擔憂,如果只看中國市場,蘋果在 2015 年第 4 季度仍然保持了讓競爭對手眼紅的增長率,銷量再創新高,但放眼全球,2016 年 iPhone 的銷量排名壓力會逐漸增大。從產品端講,iPhone 近幾代力推的如 Siri、3D Touch 等功能並未成為絕對的高頻應用,而原有的一些短板也到了尾大不掉的隱患期:大螢幕的購買力在 6 這一代得到充分釋放,而之前一直堅守的 1GB 內存和 16GB 存儲空間已經成了制約使用體驗的致命短板,而除 Plus 之外的機型電池續航始終是問題,快充也遲遲不見蹤影,雖然這些都有現成的解決方案,可能在 iPhone 7 上再一次「改變世界」。但我仍然堅持我的觀點,在一個紅米 Note 3 用六分之一價格就能實現 iPhone 80% 功能的時代,蘋果急需找到坐享 58.5% 高利潤率的理由。
當然,三星 24.8%、蘋果 17.5% 和華為 8.4% 的市場占有率只見的差距梯度足夠大,彼此之間出現逆襲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問題二,落榜的品牌還有回歸的可能嗎?
相較 2014 和 2015 兩份榜單,酷派和索尼成為最失意的難兄難弟。
大家對酷派在 2015 年的最後記憶,怕就是來自年中與 360 就奇酷品牌的對峙了,當然結果是兩敗俱傷。獨立運營的時候,酷派對於網際網路的擁抱速度相對較慢,雖然保持了一貫在硬體做工上的優良品質,但在軟體和渠道方面,除了早起的大神品牌的幾款手機之後,亮點難覓,而之前嚴重依賴的運營商渠道也日漸式微。而酷派與 360 的合作也沒能讓雙方第二期崛起,日漸邊緣的結果就是日漸衰亡。
索尼真的是一家讓我們每年都驚呼的企業,驚呼的是其深厚的老本居然能吃這麼久。從 Xperia Z 開始的設計語言,直到 Z5 仍然如出一轍,而亂點科技樹的發展模式,也很難讓我們說索尼的手機產品用戶體驗讓人放心。一個在相機領域殺的佳能尼康膽顫心寒的品牌,一個在手機領域 CMOS 獨霸一方的品牌,在自有品牌上的成像調教上卻總讓人扼腕嘆息。而當 Xperia Z5 Premium 推出 4K 螢幕的時候,我曾驚呼這將是 VR 效果最好的手機終端,不過,索尼可不是這麼想的。
P.S.:下面兩張來自網絡的圖,特別能代表我心目中的索尼……
當然,廣義上講,落榜品牌也包括黑莓、HTC 等品牌,但我覺得留給他們的時間不是不多了,而是沒有了,或許某些機型還能以個性賣點喚起一些波瀾,但希望如當年的 iPhone 一樣以一己之力扭轉戰局的可能性基本為零。或許 2016 年我們還將迎來諾基亞的回歸,但在這個密不透風的市場架構中,難覓立錐之地。
問題三,中國品牌的贏家鹿死誰手?
華為和小米的生死糾纏,在 2015 年底走向高潮,前腳余承東剛剛把印有 2015 年生產的第 1 億台標誌的 Mate 8 捧在手機,後腳小米就召開年會,大呼「讓友商失望了」,打嘴炮的結果就是一個拿下了國際市場中國品牌銷量第一,一個拿下了國內市場中國品牌銷量第一,這可不是皆大歡喜,更像是兩相不服。
華為和小米在 2015 年的市場表現充滿偶然色彩。華為憑藉對指紋的押寶和對海思晶片不斷的投入,恰好在一系列信息安全問題之後趕上了國產安全設備的順風車,靠 Mate 7 創造了國產智慧型手機 3K 元價位仍需加價搶購的奇蹟。小米則是在高通和指紋上連敗兩城,只能靠紅米系列在低端走量,紅米 2、紅米 2A、紅米 Note 2、紅米 Note 3、紅米 3 把專門的智慧型手機評測人員都搞得雲里霧裡。新的一年,兩個品牌想要徹底絞殺對方,又必需重新來過,對於華為,樹立產品線,儘快在中低端補充有競爭力的機型非常關鍵,同時,小米對小米 5 在中高端大殺四方充滿期待。與此同時,還有一個因素對這兩家的銷量至關重要,那就是國際化進程。憑藉代工 Nexus 6p,華為對於進入美國市場的期望值高了很多,而小米在發展中國家曲線救國的路線能推進多少也是 2016 的看點之一。
7 家當中比較岌岌可危的還有兩家,聯想和中興。在外媒分析聯想的市場表現是,基本都提到了 2015 年聯想整合 Moto 業務並不順利,除此之外,聯想內部在管理方式上的布局也未見成效。陳旭東主管移動之後未見有突破性的機型發布,而 2015 年發布時讓自家 CEO 大哭一場的 ZUK 竟然到現在還未有後續機型的發展計劃,聯想的問題可以說是聯想模式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失敗,依託渠道合作、政府支持和品牌迷信的經營方式在這個講究產品為主、內容為王的時代已經落後於人,既不能如小米一樣輕裝上陣,也不能像 OPPO、VIVO 一樣藏富於民,世界失去聯想,人類也不會怎麼樣。中興在於華為的貼身肉搏中落後幾個身位也有類似的緣故,不知道即將發布的 Nubia 新機會帶來什麼。
而其他品牌,2015 年初還大熱特熱的一加和錘子基本已經成為了收藏品的角色,倒是魅族,如果在 2016 繼續得到阿里的大力支持,沒準還有希望沖榜成功。
智慧型手機的搏殺,在 2015 已疲態盡顯,2016 年,會是 VR 的元年,在 Oculus 699 美元出貨,三星 Gear VR 只需 99.99 美元的現在,這些品牌又有哪個會成為轉身最快的那個呢?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86/node85544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