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新聞》報道,過去40年來,從日本外流到中國大陸、韓國、中國台灣、泰國等亞洲國家的頂尖科技專家超過1000人,使日本能否保有尖端科技領域競爭優勢的疑慮升高,已引起日本官方關切,尤其是在紛擾多時的東芝(TOSHIBA)半導體事業出售案後。

透過大數據分析,從1976年到2015年春季,日本電機產業約有490人跳槽到韓國企業、196人跳槽到中國大陸,另有350人流向中國台灣或泰國等地。由於這項分析只計入個人專業程度達申請專利的人才,實際上日本科技產業流失的人才恐怕只多不少。
在這40年中,從日立(HITACHI)、Panasonic等日本8家科技大廠外流到韓國的專家,占了至少40%,外流中國大陸的專家則占近30%,而且其中許多人相當年輕——在流向中國大陸的人才中,40歲或以下的占了超過90%,在流向韓國的人中則占逾70%。

日本人才在2000年後開始明顯流向中國大陸和韓國。1名被外國電機廠挖角的日本專家說:「2000年後,在中國大陸工作的日本工程師多達數千人。」他認為,上述報道提及的人數僅是冰山一角。
他國企業往往不吝祭出極佳條件招攬日本人才。例如,2005年有位日本電子廠研發工程師被獵人頭公司找上,表明韓國三星電子願開出比目前職位高逾30%的薪酬,附帶1間3房公寓以供住宿(即使單身人士也如此),這位工程師接受了,為三星工作了7年才離開。有了任職於三星的資歷,意味在韓國絕不會找不到工作。
這種現象的結果之一,可能是當日本相關產業營收原地踏步時,中國大陸和韓國製造商卻快速成長。根據QUICK FactSet,迄2016年止的10年間,三星營收增長了1倍,中國大陸華為營收更飆升逾4倍。
有位三星工程師表示:「中國大陸企業能夠在3年內完美複製(他人的)技術。」即使韓國科技發展突飛猛進,減緩了向日本人才招手的必要,但中國台灣、中國大陸等地仍將持續挖角日本工程師。
另有1名年約40、在東芝四日式晶片廠工作的日本工程師,先前也被代表某家企業的獵人頭業者看上,向他開出約3000萬日元(約176萬元人民幣)年薪,並承諾一旦該企業新工廠順利設立並投產,將額外發放5000萬日元(約295萬元人民幣)獎金。獵人頭業者表示:「只要你願意在中國大陸工作3年,就能賺得盆滿缽滿。」

東芝半導體事業出售案日前才暫時告一段落,將出售給以美國私募基金貝恩資本為首的美日韓聯盟。對於亟欲實現量產的中國大陸半導體業來說,東芝無疑是個工程人才寶庫。
日本企業的技術優勢不僅止於半導體,還包括航空用碳纖維開發與精密機具等領域。日本官方正持續關注人才外流情況,10月限制與國家安全相關科技外流的新法才生效。根據新法,當日本政府認為併購交易有外泄重要技術之虞時,將有權下令外國投資人把持股出售給日本企業。
此外,物聯網(IoT)潮流方興未艾,電子裝置人才需求孔急,日本人才外流不僅限於亞洲,也流向美國Google或德國博世(Bosch)等西方企業。東京人力資源業者Genius社長三上俊輔說:「在日本,工程師的地位相對較低。我們必須設法提供這些人才更好的條件,例如更高的薪酬等。」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