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谷歌硬碰硬,增強現實會讓蘋果迎來下一次爆發嗎?

Briance ...| 2017-09-27| 檢舉

與谷歌硬碰硬,增強現實會讓蘋果迎來下一次爆發嗎? 

 

蘋果公司的ARKit將攜新款iPhone一起面市

 

今年,增強現實(AR)將成為智慧型手機巨頭的必爭之地,蘋果和谷歌將展開決鬥,各自推出最新手機、攝像頭和系統設計,面向大眾提供影片《終結者》式的體驗,或者說增強版的遊戲《口袋怪物》(Pokémon Go)。

 

增強現實並不算新鮮事物。很多人第一次接觸這個概念,是在詹姆斯·卡梅隆1984年的大片《終結者》中。片中,施瓦辛格飾演的終結者T-800的視野中,就疊加了有關對象、物體和目標的信息。

 

然而此後,包括谷歌眼鏡在內,將這一概念變為現實、推向大眾市場的種種嘗試均以失敗告終。直到2016年7月,《口袋怪物》發布,增強現實才重回聚光燈下。在這款遊戲中,各種小怪物被疊加到現實世界中,隨意出現,任玩家捕捉。

 

谷歌自2014年啟動Tango項目以來,就開始研發AR系統,後來被用於聯想和華碩產的特製平板和智慧型手機。但最近成為熱門的卻是蘋果,再過幾周,其ARKit將作為iOS 11的一部分,正式發布。

 

遊戲《口袋怪物》證明,增強現實是一種可行的商業模式

 

蘋果的系統並不像谷歌Tango那樣,需要依賴特製的硬體,可能還少了特製傳感器獨有的一些功能,不過按照計劃,除了新款iPhone,上至2015年iPhone 6S的舊版都可以使用ARKit。

 

市場調研公司CCS Insight的分析師傑夫·布拉伯(Geoff Blaber)表示,「AR領域迫切需要ARKit這樣的系統。搭載A9或A10晶片的iPhone和iPad,構成了一個規模可觀的潛在市場,為開發人員提供了現成的激勵方式。」

 

要讓AR被主流大眾喜愛並使用,規模是不可忽視的要素。由於相比於其他科技公司,iPhone用戶有一個特點——他們幾乎都會在第一時間,將手機更新至最新版iOS。因此,它能藉此達到足夠的規模,使開發人員能夠對軟體和應用程式進行大規模投資。

 

一般而言,投資數額越大,產品就越優質,其在消費者中的滲透率就越高,成功機率也越高——如果軟體巨頭們買帳,且用戶基礎足夠強大的話。一項新技術的早期階段尤其如此。

 

「AR是一項偉大而影響深遠的事業。」蘋果公司執行長蒂姆·庫克(Tim Cook)8月份曾向投資者表示,「總有一天,我們會回過頭來,驚嘆於它的發端。」

 

谷歌也沒有啃老本。Tango系統也許走進了死胡同,但作為Android系統的開發商,谷歌推出了名為ARCore的全新系統,其運行無需依賴特製的深度傳感器,這一點類似於蘋果的ARKit。

 

谷歌表示,它預計會將ARCore的用戶群拓展到至少1億人,先從三星的高端智慧型手機Galaxy S8和谷歌自有品牌Pixel系列著手。但對於這樣一個依賴一致性體驗的統一平台,Android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給它構成了不小的挑戰。

 

要將其AR系統拓展到Galaxy S8和Pixel以外的設備,谷歌就不得不解決一個問題:如何將Android手機各式各樣的攝像頭囊括進來,或是說服手機廠商使用特製組件?考慮到AR在商業上的好處尚未得到驗證,要做到這一點,恐怕很難。

 

「這又是蘋果優勢的一個經典案例:許多設備廠商都是依賴Android系統,或是依賴組件廠商價值鏈,蘋果則是軟硬體一起抓,把設備牢牢掌握在手中,因此享有巨大的優勢。」市場研究公司Jackdaw Research創始人、首席分析師詹·道森(Jan Dawson)說。

 

不論是蘋果還是谷歌,它們推動AR,並非是為了這項技術本身。《口袋怪物》一經推出便大獲成功,這證明,某些形式的AR還是具有商業可行性的。

 

蘋果預計,《口袋怪物》玩家在App Store中的消費將在兩年時間內,為該公司帶來30億美元的營收。成功的AR平台自然能財源滾滾,為蘋果和谷歌開闢出另一條重要的收入來源,尤其是考慮到當下,隨著人們更換手機的頻率下降,智慧型手機的銷量已有所下滑。

 

今年秋天,隨著智慧型手機版AR與iOS 11攜手面市,蘋果將一舉領先。不過,就更高級的AR而言——比如將智慧型手機指向某處,再經由攝像頭,在現實世界之上疊加虛擬物體或信息——真正的「殺手級應用」仍未問世。

 

儘管這方面不乏嘗試者,比如Word Lens和Blippar公司,但除了向用戶提供額外的廣告體驗之外,尚無一種體驗稱得上「必備」,就連「必試」都算不上。

 

 

在不久的將來,有一種形式的AR也許最能接近於上述層次:在消費者挑選商品時,將家中物件可視化。

 

宜家開發人員麥可·瓦爾德高(Michael Valdsgaard)表示,蘋果的ARKit「相當靠譜」。他指出,ARKit雖沒有特製傳感器,但能以98%的準確率,估計出房間內虛擬家具的大小。這樣一來,面向數百萬iPhone和iPad用戶推出虛擬家具目錄,就切實可行了。

 

宜家及其他開發者的成果預計將於今秋髮布。但在AR技術的發展過程中,智慧型手機只是其中一站,未來,這項技術還將深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CCS Insight的布拉伯說,「這種技術有著明確的發展前景,比如,它會演變成前置顯示器等形式,最後成為一種頭戴設備……但和谷歌眼鏡一樣,它也面臨著消費者接受度的嚴峻考驗。」

 

「但真正的潛力也正是在這裡。AR和虛擬現實(VR)一般被視為兩種不同的用例,但CCS Insight認為,兩者終將融合。屆時,一個頭戴設備將能從不透明的VR螢幕,無縫切換至適用於AR的透明螢幕。它有可能成為一種融合式解決方案,充當智慧型手機的輔助,乃至替代品。」

 

至於大眾會不會接受一種綁在臉上才能用的技術,還有待進一步的觀察,但就目前來說,若將手機指向桌面,就能看到一台虛擬檯燈、一片戰火紛飛的土地,或是「活」起來的動畫人物,我們就該心滿意足了。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86/node165460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