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經濟之聲
在中國大力推進「網際網路+」,全國、全社會進一步深度數字化的時候,美國悄悄地進入了「新硬體時代」。
新硬體時代,是以美國強大的軟體技術、網際網路和大數據技術為基礎,由極客和創客為主要參與群體,以硬體為表現形式的一種新產業形態。
這裡所說的新硬體,不是主板、顯示器、鍵盤這些計算機硬體,而是指一切物理上存在的,在過去的生產和生活中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人造事物。

引領著「新硬體時代」是那些極客和創客(GEEK & MAKER),大公司充其量不過是「買手」和「推手」。
它們看到一個好東西,眼饞手癢,花小錢把創客團隊和「硬蛋」買下來,慢慢孵化,一旦養大了,動輒就會撬動百億級的市場。
那麼這些極客和創客(GEEK & MAKER)在哪?
1/3在大學裡,1/3在自家車庫裡,還有1/3在孵化器里。
美國的科技孵化器與我國目前孵化器有巨大差別。目前,我國地方政府搞的孵化器,往往是劃一個園區,建一些辦公樓,分給創業者幾間辦公室,不收房租,但是要交物業費,設立一個公司註冊櫃檯和一些諮詢櫃檯,說白了,就是「房東」。
那美國矽谷的孵化器是什麼樣子呢?
走進一個叫LIME LAB的孵化器,那裡更像一家大學實習工廠,裡邊有各種工具機和工作檯,還有3D列印等各種先進設備。

極客和創客們在各自的工作檯上開發自己的東西,需要的原材料都從孵化器里要,設計的產品從原型到最後包裝完畢的樣品,都在這個工廠里完成。
這裡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東西,如炒菜機器人、紐扣大小的測量排卵期的側臉器,十個螺旋槳的飛行器,等等。
很多東西都很醜、很笨、很沒有商業價值。但是由於創客們為這些產品快速疊代,可能明天看到的就是很酷、很靈、很有商業價值的東西。
孵化器給每個創業者一定的資金支持,如5萬美元,花光了,如果產品好,還可以再要錢。像這樣的孵化器,矽谷里到處都是。
那麼孵化器賺什麼錢?
孵化器其實就是提供產品實現條件的VC風投!
由於投資早期,每個項目上花不了多少錢,但是一旦1/10的硬蛋被孵化出來,產生B輪的投資價值,成本全收回來了。
目前,北京和深圳也有這樣的孵化器,但是很不完善也不成氣候,當然VC和PE也不會關注。
中國的VC和PE在幹什麼?他們在狂熱地追尋「網際網路+」。
客觀上講,網際網路+確實是中國非常需要的,我們的社會服務和公共服務業不夠發達,用網際網路的工具改造一下很有必要。
但是這「網際網路+的拋物線一定有達到峰頂的時候,也許是2年,也許是3年。
那些後來者,會不會像A股6000點的狂熱股民一樣,興奮地衝進網際網路的世界,然後大潮突然退去,不得已面對被夾住的悲催結局?慢一步,「網際網路+」就可能變成「網際網路鼠夾」。

在網際網路的世界裡,有一個規律:「數一數二,不三不四」。由於網際網路的「超級馬太效應」,一個細分市場,只有第一名和第二名有存在的價值,第三名以後的土地上,將寸草不生,商業營養嚴重缺乏。
這一點,尤其令人擔心。舉個例子:在網際網路服務業至少有100000個APP(手機應用程式),大家都在爭搶市場份額。假如服務業有500個細分市場,每個細分市場留下2名倖存者,倖存者的數量剛好1000名。這就意味著要有99000個APP被淘汰出局,一點痕跡都不留。
中國的網際網路熱無疑是由BAT(百度、阿里、騰訊)帶動的。如果在2012年企業家投資「網際網路+」,這個企業家一定賺得盆滿缽滿,但是2015年投資「網際網路+」?或許只能祝你好運了。
BAT的關注焦點已經不全是「網際網路+」了。阿里收購了很多硬體型的公司,據說準備搞汽車,一種全新的、無人駕駛的、智能的電動車。
今後我們1/3的辦公活動會在汽車上完成。
百度在搞中國大腦、百度眼、神燈、翻譯機;騰訊在構建物聯網基礎架構,同時上馬與微信支付配套的新POS機。
他們已經像股市中的機構投資者一樣,悄悄出貨。

中國是製造業大國,我們有那麼多製造業的企業家們,是否在「網際網路+」的狂熱中冷靜一下?
放眼2-3年後的未來,那裡有一個「新硬體時代」在悄悄來臨。這個時代更適合製造業實業家的口味和習慣,更渴望傳統製造業的供應鏈和經驗。
作者:谷來豐(上海交通大學海外教育學院副院長)
責編:吳桐
編審:韓志峰
轉載來源:交大海外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86/node1608091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