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處理器作為手機的核心部件,它就好比手機產品的大腦,其運算能力的好壞與手機的用戶體驗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性。市面上,目前高通驍龍、三星獵戶座、海思麒麟這三個經過技術沉澱的移動晶片品牌是比較具有代表性,它們如今各自不再是誰的陪襯,在產品力方面均有自己的特長。以市場占有率最高的高通為例,驍龍 835 移動平台是全球首款商用的 10 納米平台,那麼它與三星獵戶座 8895 處理器、麒麟 960 處理器都有哪些體驗上差異呢?現在就讓我來給大家帶來一些體驗後感。
在開始之前,讓我們先說一個題外話。細心的尾巴可能會發現,高通對外宣傳驍龍 835 已不純粹地稱為「處理器」,而是稱之為「驍龍 835 移動平台」,因為之前高通曾經為此做出過解釋,驍龍 835 移動平台因為包含了硬體、軟體和服務,而「處理器」一詞遠遠不能夠涵蓋以上所有的功能,嚴格意義來講它們這三款產品均為 SoC(System on Chip)產品。
參數信息一覽
首先讓我們來了解高通驍龍 835 移動平台、三星獵戶座 8895 處理器、海思麒麟 960 處理器三款產品的參數信息。
通過上述展示的一些數據可以發現,三款 SoC 的配置都達到旗艦水準,不過高通驍龍 835 移動平台 三星獵戶座 8895 處理器依靠 10 納米 FinFET 工藝製造技術,可以以更小的體積帶來更高效、更低功耗的表現,這算是它們兩款產品的先天優勢,這方面選用了 16 納米 FF+ 工藝製造技術的海思麒麟 960 處理器會遜色一些。在解析度的支持度方面,高通驍龍 835 移動平台支持最高 4K(4096×2160)解析度,而海思麒麟 960 處理器則是 2048×1080 解析度,這方面海思也會遜色一些。
左側為上一代高通驍龍 821 處理器,右側為高通驍龍 835 移動平台。
在通信方面,高通驍龍 835 移動平台可支持全頻全模全網通,華為海思麒麟 960 處理器支持 6 模全網通,而三星獵戶座 8895 暫時仍不支持 CDMA。
從數據而言,其實高通驍龍 835 移動平台三星獵戶座 8895 處理器更能吸引眼球,特別是這次高通與三星聯手採用了 10 納米 FinFET 工藝製造技術,但僅從參數信息判斷三者孰強孰弱還是有些膚淺,所以讓我們繼續進行更深度的探討,例如三者在運算能力上的表現。
CPU 運算能力大比拼
首先從三款晶片在核心數和微結構的數據開始進行分析:
高通驍龍 835 移動平台為自主架構的Kryo 280 八核 CPU,包括 4 顆峰值主頻可達 2.45GHz 的性能核心,以及峰值主頻可達 1.9GHz 的 4 顆效率核心,相較於上一代產品,高通驍龍 835 移動平台的尺寸減小達 35%。
三星的 Exynos 8895 同樣是八核心處理器,包括 4 顆峰值主頻可達 2.5GHz 的 M2 核心,以及峰值主頻可達 1.7GHz 的 4 個 A53 核心。
華為的海思麒麟 960 依然是八核心處理器,包括 4 顆峰值主頻可達 2.4G 的 ARM Cortex A73 核心,以及峰值主頻可達 1.8G 的 ARM Cortex A53 核心。
以一加手機 5 為代表的高通驍龍 835 移動平台、三星 Galaxy S8+ 為代表的三星 Exynos 8895、華為 P10 Plus 為代表的海思麒麟 960,我們得出三者的安兔兔 6 跑分成績如下:
從數據表可以看到,綜合跑分分數最高的是高通驍龍835移動平台,其次是三星 Exynos 8895,墊底的則是海思麒麟 960,三星 Exynos 8895 相比高通驍龍 835 移動平台稍弱,而海思麒麟 960 與高通驍龍 835 移動平台的跑分成績相差了三萬多分。結果中可以看出來,高通驍龍 835 移動平台通過全新的 Kryo 280 CPU 實現了更強的處理能力和性能提升。
在實際的體驗當中,三款產品肯定都可以滿足大部分人對流暢性的需求,但是對於性能要求較高的數碼愛好者,在運行大型的軟體時,海思麒麟 960 處理器的加載速度與其它兩者還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先進的10nm製程工藝和自家架構在實際體驗中依然占據上風。
GPU 運算能力大比拼
驍龍 835 移動平台搭載的 Andreno 540 GPU 說比上一代產品提升了 25%,同時它支持 OpenGL ES 3.2、完整的 OpenCL 2.0、Vulkan 和 DX12,增強了 Qualcomm Adreno 視覺處理子系統。其實 Adreno 540 GPU的性能表現應該是目前市面上鮮少可以與蘋果 A10 處理器 GPU 相媲美的產品。
一直以來,麒麟處理器的 GPU 性能成為不少人調侃的短板,但這次海思麒麟 960 GPU 率先商用 Mali-G71 架構,擁有八個核心,主頻最高為 1037MHz。
三星 Exynos 8895 在 GPU 方面同樣採用了 Mali-G71 架構,搭載的是 Mali-G71 MP20 GPU ,核心數達到了 20 個,與一向推崇少核心高頻率策略的海思麒麟 960 的 Mali-G71 MP8,三星 Exynos 8895的核心數要比後者增加了 12 個。
使用 Manhattan GFX Bench 3.0 平台測試之後可以發現,驍龍 835 移動平台搭載的 Adreno 540 GPU跑分成績可謂是壓倒性的領先,所以高通驍龍 835 移動平台這個環節的勝負幾乎是毫無懸念的。然而海思麒麟 960 整體的 GPU 性能幾乎只能跟驍龍上一代產品持平。三星 Exynos 8895 則比海思麒麟 960 稍微領先一些,畢竟它的核心數比後者要多了 12 個,不過側面也證明了核心的數量不一定能帶來大幅度的性能提升。
那麼這些性能的差距在實際的體驗中可以感受到嗎?
其實對於這些搭載了旗艦級處理器的手機,我們日常需要高強度壓榨 GPU 性能的使用場景就是播放 4K 解析度的高碼率視頻和大型遊戲的時候,例如《NBA 2K17》這些大型遊戲,海思麒麟 960 在運行最高畫質畫面的情況下仍然會略顯吃力,而三星 Exynos 8895 運行起來會稍微有所提升,而驍龍835移動平台則顯得更加輕鬆一些。
我們使用最近大熱的《王者榮耀》作為例子,我們可以看到搭載了高通驍龍 835 移動平台的一加手機 5 的遊戲幀數是最流暢的(幀數越高越流暢)59 幀幾乎是滿幀狀態了,可見 Adreno 540 GPU 對精緻圖像和流暢體驗的給力支持;另外一加手機 5 的網絡延遲率也是最低的(數字越小網絡越好),另外兩款的信號接收和發送表現均無法與高通驍龍 835 移動平台相媲美。開黑時 Wi-Fi 環境中的低網絡延時要歸功於高通的 802.11ac 2x2 MU-MIMO 技術,帶來翻倍的數據吞吐量及增強的網絡覆蓋,並能在磚牆或混凝土結構的居住或者辦公區域中保持良好的網絡連接。
剛剛已經跟尾巴們說過了,為了讓大家更直觀地感受到高通驍龍835移動平台在網絡表現上的出眾之處,所以在同樣網絡環境下,我使用了專業軟體 CloudWalker 和 Speedtest 給大家做了一個對比測試。通過下面的 CloudWalker 軟體可以看到,搭載了高通驍龍835移動平台的一加手機 5 是成績最佳的,它的信號強度達到了﹣60 dBm(數值越大越好),足足比三星Galaxy S8+高了12dBM,比華為 P10 Plus 高了6 dBm。所以在同樣的網絡環境下,高通驍龍835移動平台的機型可以擁有更強的信號接收和發送表現,從而帶來更佳的上網體驗。
左:華為 P10 Plus, 中:一加手機5,右:三星 Galaxy S8+
可能單純看信號強度大家還無法了解到高通驍龍835移動平台內置的數據機帶來的連接性能的提升,這次我選用了專業的測速軟體 Speedtest,方便大家直觀地感受到高通驍龍835移動平台的優勢,從照片可以看到同樣的網絡環境下一加手機 5 的下載速率達到了 30.68Mbps,而其它兩款機型只有22.68Mbps 和 23.10Mbps。除此之外,一加手機 5 的上傳速率達到了 7.08Mbps,而其它兩款機型只有3.61Mbps 和 4.56Mbps,差距明顯。在下載和上行速率的遙遙領先給用戶帶來明顯的連接暢快感。
左:華為P10 Plus, 中:一加手機5,右:三星 Galaxy S8+
總結
以追趕者角色的海思麒麟 960 確實也比以往有了較大的進步,但相比經驗和技術沉澱更豐富的驍龍 835 移動平台和三星 Exynos 8895 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更何況除了體現在跑分和體驗中的 CPU、GPU 名列前茅的水準以外,驍龍 835 移動平台還能夠支持離 5G 更近一步的 X16 LTE 千兆級 modem 和數千兆比特 Wi-Fi,還有 14 位 Qualcomm Spectra 180 雙 ISP、Quick Charge 4 技術、Qualcomm Aqstic WCD9341 音頻編解碼器、六自由度 VR/AR 運動追蹤等等技術加持。憑藉其先進的計算和連接能力,驍龍835可為包括手機在內的智能終端的沉浸流暢體驗提供強悍的支持。
按照目前市場的現況看來,海思麒麟 960 只會搭載在華為自家的高端機型上,而三星 Exynos 8895 也只會搭載在部分 Galaxy S8 系列機型上面,唯獨發揮最均衡的驍龍 835 移動平台可以滿足各大手機廠商的性能需求。綜合廠商出貨和用戶體驗兩方面,高通驍龍835移動平台的表現最佳,而三星獵戶座 8895 處理器則排名第二,最後是華為麒麟 960 處理器,希望以上內容對於大家在選購旗艦手機的時候能起到參考作用。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86/node159342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