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日,國土資源部就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即「可燃冰」)試采成功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截至目前,試采井已連續產氣超過22天,平均日產8350立方米,氣壓氣流穩定,井底狀態良好。
據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天然氣水合物試采協調領導小組副組長李金髮介紹,此次試采作業區位於珠海市東南320千米的神狐海域,3月28日第一口試采井開鑽,5月10日下午14時52分點火成功,從水深1266米海底以下203-277米的天然氣水合物礦藏開採出天然氣。
到5月18日上午10時,連續產氣近8天,平均日產超1.6萬立方米,超額完成「日產萬方、持續一周」的預定目標。當日,我國宣布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采成功。
新華社報道稱,這次試采成功是中國首次、也是世界第一次成功實現資源量全球占比90%以上、開發難度最大的泥質粉砂型天然氣水合物安全可控開採。
近年來,世界各國天然氣水合物試采競爭越發激烈,中國、美國、日本、加拿大、韓國和印度都曾為此投入巨資,但此前經驗均不成熟。
公開報道顯示,2013年3月12日,日本經濟產業省宣布,由日本石油天然氣和金屬礦產公司領導的實驗小組當天從愛知縣附近深海的可燃冰層中提取出甲烷,成為世界上「首個掌握海底可燃冰採掘技術」的國家。
而日本《讀賣新聞》稱,上述原定持續至3月底的可燃冰開採試驗中止於3月18日凌晨。將可燃冰分離為天然氣和水的裝置內混入了泥沙,導致無法正常取得天然氣。
另據新華社報道,2017年4月,日本又在同一海域進行第二次試采,第一口試采井累計產氣3.5萬立方米,5月15日再次因出砂問題中止產氣。
與日本試采的可燃冰礦相比,我國海域可燃冰開採難度更大。
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局長、天然氣水合物試采現場指揮部指揮長葉建良介紹,日本、美國、加拿大、韓國、印度瞄準的天然氣水合物試采均為砂質類型,該類型資源占世界資源量5%左右,其孔隙條件、穩定條件均較好,開採難度是所有類型中最低的。
而我國試采的泥質粉砂型儲層資源量在世界上占比超過90%,是我國主要的儲集類型,具有特低孔隙度、特低滲透率等特點,同時深水區淺部地層鬆軟易垮塌,易發生井漏,鑽探風險極高,開採難度最大。
為克服上述難點,我國實現了六大技術體系二十項關鍵技術自主創新。李金髮指出,在防砂技術上,我國實現了包括「地層流體抽取」、未成岩超細儲層防砂和天然氣水合物二次生成預防技術在內的3項創新。
此外,他指出,試采安全評估和環境監測結果顯示,鑽井作業安全,海底地層穩定,大氣和海水甲烷含量無異常變化。取得了持續產氣時間長、氣流穩定、環境安全等多項重大突破性成果。
相關資料:可燃冰
什麼叫可燃冰?有什麼用途?
可燃冰,又叫天然氣水合物,分布於深海沉積物或陸域的永久凍土中。由天然氣與水在高壓低溫條件下形成的類冰狀的結晶物質。因其外觀像冰一樣而且遇火即可燃燒,所以又被稱作「可燃冰」或者「固體瓦斯」和「氣冰」。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