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科技媒體Appleinsider長期撰稿人丹尼爾-愛倫-丹吉爾(DanielEran Dilger)日前撰文對蘋果手錶的前世今生以及在公司產品線中的戰略地位進行了一番剖析。在他看來,儘管在許多人眼中的蘋果手錶都只能算得上是一款失敗的產品,但這一產品的出現事實上已經成功改變了整個蘋果生態系統和產品線的格局,甚至完全可以被認作是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iPod級別產品。
iPod發展簡史
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在大約15年前親自推出了iPod,這一產品能夠將Mac電腦中的音樂文件帶到你牛仔褲的口袋中。其中,音樂播放一直是這一設備的最主要功能,但這一設備也同樣支持用戶將自己的聯繫人信息和日曆進行同步,蘋果甚至還在2006年推出的iPod中加入了圖庫、視頻播放和遊戲等功能。
事實上,iPod在正式推出4年後才被真正意義上視為取得了成功。在此期間,蘋果學到了許多同產品生產相關的寶貴經驗,而這些經驗也在隨後被用到了2007年推出的iPhone中。
儘管iPhone在推出後就受到了市場熱捧,但蘋果還是一直在努力研發新版本的iPod產品。比如,最早於2005年問世的iPod Nano的身材在iPhone發布後依舊得到了大幅優化,而且蘋果還為其加入了視頻播
在隨後的2010年,蘋果再次對iPod Nano的外觀設計進行了大幅改變,並啟用了全新的超袖珍設計方案,這一代iPod的最大特點就是採用了類似於iPhone和iPodTouch一樣的觸屏操作方案。
「它實在是太小了,我們甚至可以為其加入一個別針,這樣一來用戶就可以隨時帶著它出門了。」喬布斯當時說道。
值得一提的是,蘋果還在這一代iPod Nano中加入了加速感測器,因此其可以完成諸如計步等簡單的健康跟蹤工作。
蘋果手錶之於iPod Nano
需要指出的是,第六代iPod Nano的錶帶其實是由第三方設計師們設計的,而蘋果在次年發現了消費者對於「佩戴」iPod Nano的巨大熱情後也給予了官方支持。
蘋果全球市場營銷高級副總裁菲兒-席勒(Phil Schiller)在一次發布會上表示,蘋果已經注意到了如今有許多第三方廠商開始為iPod Nano設計錶帶,而公司也認為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想法,因此蘋果也為iPodNano設計了總共16個版本的時鐘介面供用戶在佩戴不同錶帶時候進行選擇。
「為什麼不這麼做呢?」席勒當時反問道。
但令人頗為奇怪的是,蘋果在次年就取消了這一版本的iPod Nano,並用一款外形更加類似iPhone、擁有諸多原生應用(但沒有應用商店,搭載的也不是iOS系統)的iPod進行替代。而且,蘋果直到現在也依舊在出售採用了這一設計方案的iPod,並在近期為其加入了更多配色選擇。
iPod nano手錶神秘消失
蘋果在2012年突然決定取消第六代iPod Nano的經典造型在當時被廣泛認作是公司希望將更多資源放在iPhone和iPad這兩款產品上所作出的決定,因為當時iPod的銷量已經顯示出了嚴重的疲軟跡象。
事實上,iPod的銷量早在2009年就達到了頂峰,當時許多消費者都將目光放在了功能性更佳的iPod Touch或者iPhone上。不過,如果你現在回頭看看蘋果高管所透露出的一系列消息就會發現,有關蘋果手錶的研發工作早在多年前就已經啟動,而這也讓我們不得不將其同第六代iPodNano手錶的神秘消失聯想在了一起。
2013年早些時候,前Adobe首席技術官凱文-林奇(Kevin Lynch)加入蘋果,但當時人們並不清楚他在蘋果的具體職位,僅僅知道林奇在用戶介面設計領域有著豐富經驗。消息稱,林奇自2005年加入Adobe後在推進公司通過CreativeCloud進軍網路出版以及跨平台領域方面取得了功勛卓著的成績。而且,他也曾幫助設計了包括FrameMaker、 Dreamweaver以及先鋒移動軟體公司General Magic的諸多產品介面。因此對蘋果而言,林奇正是他們想要的人才。
凱文-林奇(Kevin Lynch)
而且就在林奇加入蘋果的前幾個月,蘋果公司剛剛經歷了一次規模巨大的高層震蕩。在這一震蕩中,蘋果高級副總裁、iOS之父斯科特-福斯特(Scott Forstall)和蘋果零售團隊負責人、高級副總裁約翰-布洛威特(JohnBrowett)被迫離職。同時,公司高級副總裁鮑勃-曼斯菲爾德(Bob Mansfield)退出了管理層,並開始負責一個特別項目,直接向公司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Tim Cook)彙報工作。
據悉,當時的林奇在加盟蘋果前就已經知道他會直接向曼斯菲爾德彙報,但並不清楚具體的產品。不過這也並不令人意外,因為當時的蘋果手錶還僅僅處於概念設計,尚沒有進入硬體原型設計階段。
從以上種種跡象來看,蘋果似乎早在2011年就已經意識到了可穿戴手錶設備的無限潛力,同時也認為單單憑藉iPod Nano還無法牢牢掌控用戶的手腕區域這一事實。當時蘋果高管團隊的看法是,未來的可穿戴版本iPod需要能夠同iPhone進行無縫對接(而不是 Mac),並在執行某些任務上相比iPhone更具優勢。
背後戰略
同許多人想像中的不同,蘋果沒有直接基於當年的iPod進行改造,而是選擇了另起一個新項目重新研發蘋果手錶。而這一項目的最重要目標就是,打造出一款大多數消費者都想要的可穿戴手錶設備,而不僅僅是針對科技極客所推出的新潮科技玩意兒。
這也就是說,未來的蘋果手錶不僅需要擁有源自高端手錶的材質選擇,更要為消費者提供許多時尚、價格適中的錶帶材質。同時,蘋果手錶工程師們不僅將許多iPod所缺失的基礎功能帶到了蘋果手錶,還使得這一設備的續航時間滿足了日常消費者的一天所需。
2015 年4月,蘋果正式發布了蘋果手錶,其運動和普通版的售價分別為349-1099美元。根據Canalys給出的數據顯示,蘋果手錶發布首年的總銷量為 1200萬塊,相當於iPod在2014年的總銷量。而到了2015年財年,蘋果已經不在財報中單獨公布iPod的具體銷售數據,而是將其同 AppleTV、蘋果手錶整合在一起進行匯總。
同時,知名市場調研機構IDC似乎也在暗中幫助蘋果,該機構當時一直沒有急忙給出蘋果手錶的預計銷售數據,這也就讓許多競爭對手不知道該效仿蘋果的哪款產品。去年秋天,IDC表示蘋果手錶雖然單季度為公司帶來了14.4億美元的營收,但同業內領先企業依舊有著不少的差距。
對此,公司CEO庫克曾不止一次的表示蘋果並不懼怕旗下產品同質化競爭的出現,反而會積極擁抱這一現狀。其中最明顯的一個例子是,如今蘋果已經推出了極有可能同Mac產線相互競爭的iPad Pro產品,但我們並沒有聽到公司內部傳出任何不和諧的聲音。
事實上,在蘋果手錶推出之初,許多分析人士都不解蘋果為什麼要花費這麼多精力開發出一款全新產品,而這一產品的單位銷量幾乎不可能會超過iPhone或者 iPad。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蘋果手錶也可以被認作為第六代iPod Nano的繼任者,同時也可以通過諸如Continuity和ApplePay這些功能來進一步加強公司其他產品的市場活力。
從蘋果手錶的發售過程中,蘋果學到了如何營銷一款時尚科技產品的寶貴經驗,而這一經驗則必將對蘋果未來進入全新市場帶來巨大好處。就拿該公司有可能進軍的汽車市場而言,銷售汽車產品同手錶銷售似乎也有著不少的共同之處。
喬布斯曾經說過:「我認為,如果你做了某些事,結果順利圓滿,那麼你應該選擇轉去做別的事情,別專註在美好的事情上太久,你需要持續尋找自己的下一個目標。」
事實上,近期的蘋果也正是這麼做的。該公司並沒有一味沉迷於推出新款iPod來獲得穩定銷量,而是投身於研發一款更加便攜的設備來進軍一個全新市場。即便這一產品的真實銷量或許不盡如人意,但也已經為蘋果取得了戰略成功。而且,我們認為蘋果對於蘋果手錶的打算也遠非這麼簡單。
有數據顯示,蘋果手錶單在去年就為蘋果帶來了70億美元營收,而這一表現甚至已經超過了Amazon Fire、Google Nexus、Nest以及MicrosoftSurface這些硬體產品之和。當然,我們幾乎可以肯定會在下月召開的「全球開發者大會」上看到有關蘋果手錶、WatchOS未來發展的更多信息。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86/node1089046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