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朱允炆有後代 由朱棣秘養在後宮?

我們都知道,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的皇位是從侄子建文帝朱允炆那搶來的。建文帝就是明惠宗朱允炆,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長孫,懿文太子朱標的長子,是明朝第二位皇帝。他的爹朱標生於1355年,還沒等到當上皇帝就病死了。等到朱標的爹,也就明朝最大的家長朱元璋去死後,事情開始變得微妙,因為朱元璋名下的兒子太多了。但是不管怎樣,按照規矩,太子的兒子建文帝自然就接替朱元璋成了皇上。

不過這個朱允炆是個仁慈之輩,在位期間推行「建文改制」,寬政削藩。客觀上也引發了叔王燕王朱棣的不滿,於是朱棣造反了,史稱「靖難」之役。

朝廷派開國名將李文忠的兒子李景隆掛帥,帶領了很多兵北伐朱棣,沒想到這個名將之後不中用,戰役錯誤一個接一個,結果數十萬精銳之師竟然給小小的燕王打沒了。

1402年6月,朱棣攻入皇城南京應天府,大明的皇位由太子朱標一脈轉移到燕王朱棣一脈。

但是,這一天,明朝的歷史也留下了一個千古懸念:朱允炆下落不明!

關於朱允炆,正史沒有任何記載。

不過,六百年野史倒不斷,甚至有鼻子有眼。著名的有自焚說、逃亡說,各種說法又演繹出許多的版本。

自焚說:

明史就是這樣說的。建文帝看到大勢已去,自殺身亡。

朱棣假模假樣的哀悼一番,之後又搞出尋人一說,不過都是掩人耳目。

這個屬於悲劇,但是比較符合常理。

因為建文帝確實很難跑出去,即便跑出去也很難逃過朱棣無數特務的眼睛。

逃亡說:

朱允炆危急時打開朱元璋留下的秘匣,里有剃刀、度牒、一袈娑和碎銀若干。

於是朱允炆馬上領會了,趕緊剃髮為僧,從宮後水門逃出,浪跡江湖三十餘年。

這個時候皇帝是朱棣的重孫第六任皇帝朱祁鎮,其間的恩怨早已泯滅。朱允炆自己也已無任何世俗的想法,最後終其天年。這個說法比較符合很多人的口味,但是有疑問就是,既然如此,那他究竟在哪老死的?

這裡還有一個插曲:

朱棣即位後,下令搜尋建文帝,這是有歷史記載的。

他當時派出的水路偵探有個特務叫胡濙,尋了16年。

有一天朱棣快死之前的某個月黑風高晚上,胡濙突然深夜歸來,說要見皇帝,有重大急事報告。

但是究竟報告了什麼,史書沒有說。

有人就猜想多半是說發現了建文帝,也報告建文帝究竟在幹些什麼,當然肯定已經沒有了當皇帝的任何想法,就是一個和尚而已,於是朱棣才放過了建文帝。

後來,關於建文帝的記載,正史和野史就到此為止了。

雖然現在很有很多地方在炒作建文帝之謎,甚至有人拿出自己的資料,說是建文帝的後代,說得有鼻子有眼。其中有一個說法是建文帝將家安在南京邊上江蘇吳中縣。

寫到這裡,那麼大家或許會問:建文帝朱允炆究竟有無後代?今天,雨余天引明朝著名歷史學家焦竑明確著書告訴你:有!

先來交代一下正史記載的建文帝密切相關的幾個人物的歸宿。

1371年朱標娶常遇春之女為正妃,續娶呂氏為側妃。朱標生5子,長子朱雄英早夭,另還有朱允炆、朱允熥(tēng)、朱允熞(jiān)、等朱允熙4子,這四個人,一個皇帝,三個王。「靖難」之役後,他們自然成了朱棣「斬草」除根的目標。

朱允熥, 1378年出生,朱標的第3子。被建文帝封吳王,但未就任。「靖難」之役後,貶為廣澤王,改封漳州。

當年9月朱允熥被召到南京,以不知道反省,還心生怨恨為罪名,廢為庶人,囚禁於鳳陽高牆之內,稱「吳庶人」。

1417年,蜀王的兒子崇陽王朱悅燇逃到長沙,與谷王朱橞搞在一起,打「建文君」旗號試圖謀反,被蜀王告發。朱棣怕了,隨後朱允熥暴死。這個暴死是怎麼死,大家就很自己猜想了。

朱允熞,1385年出生,朱標第4子。被建文帝封衡王,同樣未到就任。「靖難」之役後,先被降為懷恩王,後被廢為庶人,禁錮於鳳陽。史書記載,但肯定死在朱允熥之前。

朱允熙,1391年出生,朱標幼子。被建文帝封徐王。「靖難」之役後,降封甌寧王,隨母親呂后居於他爹朱標陵園奉香火。但是蹊蹺的是,文獻記載「四年二月(1406年2月)邸中忽火起,驚仆地,卒年十六」。啥情況?原來朱允熙的府邸中發生了一場特大火災,朱允熙和他母親呂后逃跑不及葬身火海。

下面說朱允炆一脈。

《明史》載,建文帝有兩子。按時究竟有哪兩個兒子?正史記載很模糊。長子朱文奎,1396年出生,建文帝即位後冊立為皇太子,「靖難」之役後,7歲的朱文奎與他爹帝一起「莫知所終」,這也未後來各種猜想留下懸念。

朱文圭像

還有個孩子朱文圭。「靖難」之役時,還是個嬰兒,後被禁錮在鳳陽的廣安宮中,稱「建庶人」。

1457年明英宗朱祁鎮「奪門」復辟後,將其釋放,還允許他自由娶妻生子。

但這個朱文圭從嬰兒開始到現在一直被關著,從來不曾接觸過教育和外界環境,被關了55年後,放出來後不僅對社會一無所知,更「不識牛馬」,等於就是一個痴呆兒。沒過多久,朱文圭就死了。他死時,娶沒娶妻,有沒有孩子,史書沒有記載。

雨余天講到這裡,大家會發現,朱標一系的所有男人似乎已經沒有任何社會意義的存在了。

但是,有史料記載: 天順三年十月,淮揚巡撫都御史滕昭奏請朝廷,請求將建庶人、吳庶人重新送到有軍隊的城中看守,明英宗不許。

這個信息很奇怪,因為朱允熥、朱文圭已經死了,哪裡又跑出建庶人和吳庶人呢?

又有史料記載, 成化三年九月,南司禮太監覃包等人又奏請朝廷,建庶人、吳庶人兩家衣料短缺,請求供給。

這個時候的皇帝是明憲宗成化皇帝,他命令工部予以供給。而此時建、吳兩家已經能購買女奴了。到了 弘治年間,布衣繆恭上書明孝宗,湊請給朱文圭後人封王,以奉祀明興宗朱標,觸怒通政司,下獄,後被孝宗赦免。

到了南明年間,朱文圭被追諡為潤懷王或原懷王。

研究上述史料,雨余天得出結論,建庶人、吳庶人是有後代的。也就是說,建文皇帝是有後代的,他的後代就是後來多處史料記載的建庶人。

我們都知道,為了鞏固朱棣皇權的正統性,除了「斬草除根」外,朱棣還大肆修改前朝史書,修改、銷毀了大量文獻資料。但是值得後人猜想的是,他「斬草」並沒有百分百做到除「根」。但是,這些蛛絲馬跡已經淹沒在浩瀚塵封的歲月里了,不可能再改變明朝的歷史。

下面,就是雨余天研究明史,給大家爆的一個猛料:

先說猛料來源:《國朝獻征錄》。

它是明朝萬曆年間著名歷史學家焦竑所著的明代人物傳記資料選編,共一百二十卷。

焦竑字弱侯,號澹園,江寧(今江蘇南京)人,萬曆十七年(1589)殿試第一,官翰林院修撰,博覽群書,著述甚多。他寫的這本書在明代僅刻印一次,清代乾隆時列為禁書。1965年台灣學生書局出版的《中國史學叢書》中有影印本。

此書搜集從洪武至嘉靖的十二朝的訓錄、方誌、野史、神道碑、墓誌銘、行狀、別傳等原始史料,以宗室戚畹、勳爵、內閣、六卿以下各官分類標目,無官者以孝子、義人、儒林、藝苑等目分別記載,從大臣到地方官吏,幾乎人人有傳。而且可貴的是大多數的人物傳記,都註明了出處。後來萬斯同修《明史》時,曾以它與官修實錄對勘。乾隆中葉也據該書校《明史》。

也就是說雖然資料多,很難考證,但從編修成果看,研究參考價值很高。

這本書里有一篇《建文少子傳》,我給大家引用在這裡,供大家研究參考:

「少子文圭建文三年生生二歲建文君遜位靖難後號?建庶人者是也幽中都廣安宮 英宗復辟憐庶人無罪久系禁慾寬庶人李賢贊曰堯舜心也請於 太后出於鳳陽歲給薪米聽婚娶出入自便又與閽者二十人婢妾十餘人給使令遣奄牛玉入禁諭庶人庶人伏地頓首謝且喜且悲有阻議者 上曰有天命任自?之庶人入禁時才二歲年五十六七始出鳳陽不識牛馬世傳 成祖入宮時建文君有幼子老媼教之牽 成祖衣哭跪前求食曰

孩兒餓矣

飢殺孩兒矣 成祖亦哭曰汝生帝王家有餓死理命善撫之不知此建文君第几子抑即太子少子也或曰牽衣哭者 成祖育諸宮中未詳 」

這則傳,記述了明史上沒有記載的建文帝另外一個兒子。他的排行應該在朱文奎、朱文圭之間。但是沒有名字。

焦竑的記載說,建文帝自己放了一把火後,宮內一片狼藉,亂翻天。

朱棣經來巡視時,突然跑來小孩,跪在他的面前,牽著他的衣服,邊哭邊說:「孩兒餓矣,飢殺孩兒矣!」

就是這句天真無邪的話,把朱棣心思搞亂了。朱棣啥人,究竟沙場,殺人不眨。

但是他還是流下了眼淚,說:「汝生帝王家,有餓死理?」。隨即命人善加照看。

有人猜想,這個孩子的話是宮裡的老人教的,但孩子終歸是天真無邪的,他沒法表演,他的天真無邪卻最終從情感上消滅了朱棣。

也許你會說這個小孩子時是朱文圭,但是朱文圭的出生是有記載的,1401年出生,到1402年朱棣進京時,可能還連話都不會說,怎麼能說出這等懂事話?

也有人說,焦竑記載的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長子,所以後來長子才神秘失蹤了。

這是有可能的。不過,這個可能有多大呢?但不管怎麼樣,這個牽著朱棣衣服的孩子後來被秘養於宮中,以至於後人都不知道是建文帝的第幾個兒子。

大家不必質疑焦竑的記載,肯定是有出處的,也就說朱棣進宮後,肯定發生了一件蹊蹺的事情,就是有個小孩子跑了牽過他的衣服,兩人說過上述話,火來這個孩子被養在宮中。你想,能再皇宮裡出現的小孩子還有誰?當然是皇家朱允炆一脈的血統了。

到這裡,基本可以明確了。建文皇帝是有後代的,而且不只一個。至於這些後代究竟又傳承了多少後代,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我們看到朱棣也有善良一面,他把天真無邪的「牽衣者」秘養起來,一方面保全了這個侄孫,一方面又讓這個孩子忘掉全部的家仇國恨,當然這個處在他身邊的孩子怎樣都不會對他以及他後代的政權構成威脅,因為那就是一個沒名沒姓的普通小孩子。

原作者:雨余天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99987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