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諸葛亮作為千百年來封建文人意淫的典範,成為了萬世之下的完美人物,無論是人品道德還是能力智慧,似乎都無可指摘。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始終對一個人不放心,最後在諸葛亮臨死前,終於設計害死了這個人,這個人想必大家都猜到了,是魏延。
但是,在真實的歷史上,諸葛亮並未設計殺魏延,也談不上不放心。
倒是另一個人,作為劉備麾下猛將,戰功赫赫,卻被諸葛亮處心積慮的害死了。這個人恐怕也是有歷史記載的,唯一一個讓「完美人格」的諸葛亮主動害死的自家人物。
這個人就是劉備的「義子」,劉封。
話說建安五年,劉備中原戰敗後,逃到荊州,一直沒有子嗣,便將寇家兒子收為「義子」,取名封,即本文主角劉封。
史書稱劉封「有武藝,氣力過人」,入蜀作戰他勇冠三軍,漢中戰役劉備則派他挑戰曹操大軍,氣的曹操全身發抖又無可奈可。
後來劉備又派他與孟達占領上庸,緊接著襄樊戰役爆發,關羽派人到上庸求救兵,劉封孟達按兵不動,間接導致關羽兵敗身死。
孟達懼罪,投降曹魏,並寫信勸劉封也跟著自己投降,但劉封拒絕了,而是回成都聽候發落。
結果,諸葛亮勸劉備殺劉封,於是劉封被賜自殺。
其實要說起來,劉備收劉封為義子,最初並非是看重他的武勇,因為當時劉封年紀不大。按照《三國志@劉封傳》記載,劉封跟隨張飛、諸葛亮等人入蜀的時候才二十歲多一點,那一年是建安十九年,以此逆推,劉備收劉封為子時,劉封還是個不到十歲的小孩。
劉備收劉封為子,目的只有一個,「以未有繼嗣。」也就是說,老劉是怕萬一哪天掛了,沒有繼承人,這才收了個義子。
所以,在劉備有親生兒子之前,肯定一直將劉封視如己出,倆人的感情即便不是血親的那種「打斷骨頭連著筋」,也絕對是親密無間。
但是,這一切伴隨著劉禪的誕生而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不管怎麼說,劉備肯定還是偏愛自己的親生兒子,劉封作為曾經的繼承人,地位就比較尷尬了。
孟達後來給劉封的勸降信中就寫道:「自立阿斗為太子已來,有識之人相為寒心。」
這裡面所謂的「寒心」既有鳴不平的意思,同時也對劉封有幾分擔憂。正如孟達勸降信後面所說:「私怨人情,不能不見,恐左右必有以間於漢中王矣。」
漢中王就是劉備,「恐左右必有以間」,意思是:就怕劉備身邊的人進讒言,離間你們的關係。
結果,還真如孟達所料,真有人對劉備說了劉封的壞話,這個人就是諸葛亮。
《三國志》記載,諸葛亮勸劉備殺劉封的原話是:
諸葛亮慮(劉)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勸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賜封死,使自裁。封嘆曰:「恨不用孟子度之言!」先主為之流涕。
剛猛就是剛強勇猛的意思,易世就是劉備死後改換主公的時候,孟子度就是孟達。
這段話翻譯過來就是說:諸葛亮擔心劉封剛強勇猛,劉備死後沒人能制服他,因此勸劉備殺掉他。於是賜劉封自盡。劉封臨死前嘆息說:「後悔沒聽孟達的話。」劉備見劉封死,為他落淚。
劉備為劉封落淚,應該不是惺惺作態,前文已述,劉備收劉封為子,是當作親兒子看待的,而且是看著他長大的,這份父子之情絕非第三者能完全體會。
劉備雖然責備劉封不救關羽,又逼走孟達,但卻並未說明要殺他。
真正讓劉備下決心殺劉封的是諸葛亮,而諸葛亮之所以殺劉封,理由是「易世之後終難制御。」
我們看諸葛亮這個話其實有兩層考慮:第一,表面上的考慮,是為劉備的親兒子劉禪考慮;第二,私下的考慮,劉備死後若由這麼一個「剛猛」的人做主公,只怕不好伺候吧?劉禪才十幾歲,性格文弱,怎麼都好擺弄,若換做劉封做主公呢?
設身處地的想,諸葛亮勸劉備殺劉封,既有為公家的考慮,也有為自己利益的考量。
我們再看,諸葛亮作為荊州派的代表人物,一生都在與巴蜀派明爭暗鬥。以法正、孟達、李嚴(三人都是南陽和關中得「東州人」)為首的巴蜀派,在法正病死,孟達投降以後,已經勢單力孤,而劉封與孟達關係頗好,想必其人與李嚴等人關係也不會太差,諸葛亮若不殺劉封,一旦劉備死(劉封死那一年劉備已經快六十歲),內有劉封外有李嚴,諸葛亮還能成為後來那個蜀漢獨一無二的「擎天柱」嗎?
誠然,諸葛亮用人重德操,他本人也信奉「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精神,但是,諸葛亮畢竟是政治家,既然是政治家,就不會如「神」一樣純潔,他必須要考量現實的利益,否則他就只能做隱士,而做不了政治家。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