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這個世界上被中國文化深深影響的國家,韓國絕對算一個。提起韓國,從中國古代,便是中國的藩屬國,你會發現無論從他們的建築還是服飾,都烙下深深的中國文化印記。在首都首爾,還有一座韓國版的「故宮」——景福宮,宮殿的名稱也非常有意思,取自《詩經·大雅·既醉》:「既醉以酒 既飽以德 君子萬年 介爾景福」。宮殿於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一月,新宮修建工程開始,同年九月初步竣工。是朝鮮最後一個王朝李氏王朝的正宮宮殿,但不能跟故宮同日而語,因為作為藩屬國,大小也只能同中國的藩王宅邸大小相同。作為皇家的象徵——黃色,也只能以青色代替。
在朝鮮王朝開國國王——太祖末年,朝鮮發生第一次王子之亂,皇室被迫搬離景福宮,使用舊宮壽昌宮為正宮。直到太宗即位後,提議搬回景福宮,大臣們展開了激烈爭論。最後妥協使用占卜方法,決定還都漢陽,皇室重新回到景福宮。此後大約兩百年間,景福宮一直作為朝鮮王朝的正宮使用。
1553年(嘉靖32年)九月十四日,景福宮發生大火,不得不說景福宮的大火之後多次發生,而每次的發生,似乎都預示著這個王朝的衰落。這次火災對於景福宮是一次嚴重的打擊,其中的康寧殿、思政殿、欽敬閣被大火焚毀,歷代珍寶、書籍、大王大妃誥命、服飾文物全被燒毀,宮殿毀壞嚴重,皇族只好又搬回昌德宮。
在之後明朝萬曆朝鮮戰爭,皇室又一次逃離景福宮,直到之後戰爭勝利,朝鮮王室返回漢城,以成宗之兄月山大君府邸為臨時行宮,改名慶運宮。此時的景福宮大面積受到毀壞,而朝鮮王朝在戰爭之後經濟殘破,無力修復景福宮,只好將原來作為離宮的昌德宮當作正宮使用,景福宮從此被閒置約兩百七十年。之後雖然有國王提出過修復景福宮,但是限於此時國力不濟,一直被耽擱了下去。
直到1865年,為了提升由旁系入繼王位的高宗聲望,重振王室威嚴,高宗的父親興宣大院君下令復建景福宮。復建完畢的新景福宮共由509棟建築組成,共有房屋6808間。1868年,朝鮮王朝皇室闊別兩百多年,得以再次入主景福宮。不過到了高宗時代,世界發生了巨變,東邊的日本迅速崛起,自然盯上了自己身邊朝鮮這塊土地,而朝鮮國歷史也進入了倒計時階段,也開啟了朝鮮屈辱的半個世紀的被統治的歷史。
1873年12月10日,在大王大妃趙氏居住的景福宮純熙堂發生火藥爆炸事件,燒毀內殿、殿門、行廊400餘間。,又搬到了昌德宮,我都替李氏皇族累,整天搬家,也可以看出來了,朝鮮建築對防火做的並不到位。高宗十三年(1876年)十一月四日,景福宮交泰殿又發生火災,燒毀830多間房屋。儲存於內殿中的朝鮮國王玉璽、王世子玉印、歷代大妃的玉寶和玉冊、以及朝鮮王朝歷代先王的御筆和遺物全部燒毀。此外官廳、禁軍出入宮闕的各種命符和御召牌,以及調動軍隊用的密符和兵符也全部被燒毀。可以說伴隨著景福宮的是止不住的火災,不僅對於景福宮是致命的,也似乎預言著李氏王朝的盡頭到了。
火災發生之時,正值朝鮮和日本關於雲揚號事件進行外交交涉的關鍵時刻,高宗在火災後下令緊急重新製作玉璽,包括「朝鮮國王之印」、「大朝鮮國主上之寶」、「朝鮮王寶」、「為政以德」、「昭信之寶」、「施命之寶」、「諭書之寶」、「科舉之寶」、「宣賜之記」、「武衛所印」、「王世子印」等印璽。
中日戰爭之後,中朝正式結束藩屬國關係,朝鮮成為獨立的國家。此時掌握朝鮮政治權利的閔妃,主張以俄國勢力來牽制和抗衡日本,遭到日本方面的敵視。1895年10月8日,閔妃被日本軍隊殺害於景福宮的乾清宮,高宗被日本軍隊軟禁起來。
之後高宗又在後宮嚴貴人、內侍姜錫鎬、侍從鍾洪宇、內官崔榮夏、侍衛隊長李學均、以及俄國公使館通譯官金鴻陸等人的策划下,於1896年2月11日,利用看守景福宮的日本兵不搜查宮女輦車的漏洞,乘坐嚴貴人的輦車逃到俄羅斯公使館,王室從此再也沒有回到景福宮居住。1897年,高宗離開俄羅斯公使館,皇室遷到了慶運宮,整個李氏一朝,就是皇室一刻不停的搬家,同時高宗宣布改國號為大韓帝國,這也是如今韓國名稱的由來。
1910年日本強行合併韓國,從1911年起,日本朝鮮總督府開始拆除景福宮內的建築,只留下了最主要的10棟建築,即光化門、建春門、迎秋門、神武門、東十字閣、勤政門、勤政殿、思政殿、慶會樓、香遠亭;並在勤政門前方、原弘禮門的位置建築了朝鮮總督府,由於總督府完成後從街道上就看不到宮殿,因此這被韓國人視為歷史上的屈辱象徵。所幸日本的朝鮮文物愛好者柳宗悅及時阻止了後續的拆除工作,但是位於朝鮮總督府大樓之前的光化門也被遷移了原先的位置,在景福宮東側重建。
▼照片中就是朝鮮總督府
韓國獨立後,開始了景福宮的重建工作。光化門1968年在總督府前面重建。朝鮮總督府在1995年開始拆除,1996年拆除完畢。光化門從2006年開始進入整修,往南移動14.5米到100年前的舊址,2010年完成重建。其餘宮殿也得到了重建。可以說景福宮見證了韓國的強大,同時也見證了這個小國的屈辱歷史,自身也受到了破壞,對於韓國人來說,用我們的話就是,牢記歷史,不忘過去。
紙幣上的景福宮
這是韓國一萬元紙幣正面的人物——朝鮮世宗莊憲大王 (1418年——1450年在位)名諱李祹,字元正,廟號世宗,明朝賜諡號「莊憲」,朝鮮加諡曰「莊憲英文睿武仁聖明孝大王」。
世宗是朝鮮王朝的第四代國王。這位景福宮的主人,在位期間,組織大臣,創造了如今的朝鮮文字,侃君表示,一直搞不懂,文字里為啥有那麼多的圓圈,難道說朝鮮民族有圓圈情節?他對韓國之後的語言和文化發展帶來深遠影響。如今朝鮮半島的版圖,也基本是在世宗時定格。韓國人認為他對國家作出的巨大貢獻超乎古人,所以後世的韓國史學家通常都尊稱他為世宗大王,今天的首爾,可以看到世宗大王的雕塑,足可見他在韓國人民心中的分量。
世宗大王的頭像旁,還印有建成於1438年的自動水漏。雖然這個由當時最有名的科學家蔣英實依世宗大王之命而建的水漏未能保存下來,但1536年在此基礎上改良的水漏卻至今仍保存在德壽宮內。據說,一到固定時間,便有小人自動出來敲鑼打鼓,播報時間。蔣英實出身卑微,但是得到了世宗大王的重用,足可見這位他是一位賢明的君主。
在紙幣背面,是景福宮中的慶會樓,無論從規模還是美觀的角度來看,在韓國都是最典型的樓閣,由於景福宮經常有火災,所以建在此處,也有避免被燒毀的意思。話說回來,韓國也就那麼多的古建築,說典型都顯得有點矯情了。這是世宗大王的父親太宗在位修建的,當年,景福宮內的池塘里建有一個小島,慶會樓就在這座小島上,後來到了世宗時期進行了擴建。那裡曾是舉辦國家大型慶祝活動及宴請外交使臣的地方,但壬辰倭亂時,整個景福宮都不能倖免於難,慶會樓被倭寇焚燒,不能不說打臉了,火還是沒有被防住啊。現在我們看到的慶會樓重建於1867年,東西長128米,南北寬113米,屋檐高翹非常雄偉。
如今,慶會樓被韓國政府指定為第二二四號國寶,作為單一建築,它在目前韓國現存傳統木製建築中是最壯觀的二層樓閣,這都最壯觀了,那我國那些建築不得分分鐘超神,突破宇宙了呢!走進慶會樓,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成排林立的白色花崗岩柱子。抬頭仰望柱子的上端是寬闊的天棚。池塘上有三座大小不一的石橋與慶會樓相連接,供不同身份地位的人使用。石橋上刻著保護慶會樓的吉祥動物的模樣,不過遺憾的是,其中四不象的口部在6·25戰爭期間遭到大炮的轟擊而被損壞。然而,人們相信慶會樓之所以會保留至今,還是有四不象的功勞的。
不過侃君使用的這版紙幣已經不再使用了,最新的一萬元紙幣正面採用世宗大王,背面改為世宗時期非常有名的科學儀器——渾天儀,而不再採用慶會樓,順帶說一嘴,這也是蔣英實發明的。
▼勤政殿,說句客觀的話,夜景中的勤政殿真的比白天看著肅穆幾分,所以特意找了找張照片。
勤政殿——景福宮的正殿,有「勤勉治國」的意思,類似於故宮中的乾清宮,是皇帝上朝聽政的地方,是景福宮中規模最大,最具藝術性的的建築。韓國國寶第223號。為五間五進、重檐歇山頂的建築,坐落於兩層丹陛之上。又稱「法殿」,是朝鮮君舉行對中國禮儀、朝賀儀式、王世子冠禮、國王納妃禮、冊王世子禮、王世子納嬪禮,以及召開養老宴、飲福宴等宮廷宴會時的地方。接見外國使臣也均在此殿進行。殿前的廣場上,有品階石於東西兩側整理排列著。文官居東,武官居西,並依照階級高低排列。
不過內部總的說來就不如故宮那般莊嚴,從不值得道具來看,宮殿格局太小,甚至可以想像,大臣人數至少,殿上商議事情那份冷清之感。
▼千秋殿,位於思政殿西邊,是國王與大臣們一起處理國事的便殿。它在壬辰倭亂中被燒毀,朝鮮第26代王高宗二年(1865年)重建,這裡是世宗大王跟集賢殿學者們一起創造各種新文物的地方。據說韓文就是從這個殿里創造出來的。
▼香遠亭 是皇帝和大臣們在欣賞風景的同時吟詩作畫的地方。
景福宮對於韓國人民來說,有它值得自豪的地方,韓國今天的文化傳統,無一不從中而來,但對於韓國人民而言,景福宮又是痛苦的,屈辱的歷史,任人宰割的過去,以至於本國的文化建築也被拆毀,無一不訴說著往日的悲慘場景,而今天,韓國人民重新建築,似乎又在訴說著這個民族的自豪感,以及重新崛起的渴望。
想看更多有趣的文章和新聞????
來瀏覽我的世界奇事 facebookpage吧!!!
分享資訊,娛樂大眾,
謝絕色情,謝絕暴力,
開心第一,健康生活。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 或 覺得它非常有幫助
就幫我「分享」按個「贊」吧,
是我繼續尋找好文章的動力喔!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