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蜀、吳三國之外,先前曾經在中華大地上鬧騰的各地軍閥手下,也不乏精銳部隊。
這是他們得以掌控所轄區域的重要軍事資本,也是他們與其他勢力爭雄的重要軍事憑藉。
這些地方武裝組織因其地域性而極具地方特色,他們曾經顯赫一時,雖然最終沒落無聞,卻是光芒難掩。
接下來,我所要講述的,就是他們曾經留下的足跡。
一、白馬義從
袁紹之前,北方最大的地主, 名字叫做公孫瓚。
那時候,孫氏家族正在江東大地上努力奮鬥著,曹操還只是一個與袁紹背靠背合作的小軍閥頭子,劉備更是在幾個寄宿主之間輪換著。
公孫瓚和劉備是同學,他們有著一個知名於世的老師,大儒盧植。
公孫瓚自從成了東漢朝廷所任命的國家公務員後,經常在邊界地區和鮮卑等少數民族兄弟打交道,他因為工作努力,表現積極,提升速度非常快。
光和年間,邊章、韓遂鬧騰了起來,東漢政府特地從幽州徵召了三千幽州突騎交由公孫瓚負責指揮。
憑著這個資本,公孫瓚四處征討,屢有戰功,被詔拜為降虜校尉,封為都亭侯。
公孫瓚當時最大的對手當屬烏桓部落,精於騎射的游牧民族,游來盪去,多次侵入公孫瓚所防守區域。
常年征戰在馬上的公孫瓚有個特別喜好,對白馬獨有情懷。他每次出戰,都是騎著白馬,以少數民族兄弟交戰,因為實在太強勢,少數民族兄弟互相告誡說,只要是看到了騎白馬的漢人將領,還是要躲避著點。
正是因為少數民族兄弟的這點顧忌,公孫瓚精選了數千匹的白馬以及精通騎射的戰士,組建起了一支強悍的騎兵部隊。
這支被命名為「白馬義從」的騎兵部隊,成為公孫瓚四處征戰的利器,烏桓部落見了更是避之不及,遠遠地搬家到了公孫瓚難以觸及到的地方。
公孫瓚後來越做越大,不可避免地與有志於北方地區的袁紹發生衝突,兩者之間的戰爭就此爆發。
漢獻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具有決定意義的界橋之戰開打,正是這場戰爭中,白馬義從碰到了一生中最為強勁的對手,並因此而走上了末路。
總體情況來說,白馬義從是輕騎兵,有利於平原地帶上的野戰,機動性較強,靈活性較大,因而能夠在與騎射聞名的少數民族交鋒中取得勝績,但他也免不了輕騎兵所固有的缺陷,本身防禦力的薄弱,也正是這個因素的存在,導致了它的消亡。
二、先登死士
導致白馬義從吃了大虧的袁紹手下部隊,叫做先登死士,他們的將領叫做麴義。
這是一個也許你連名字都沒聽過的人,一個被忽略了的人,也正是他的高超指揮,硬生生地將白馬義從這個名字,從歷史上抹殺掉了。
據《英雄記》的記載,界橋之戰的大致情況如下:
公孫瓚以步兵三萬多人組成方陣,騎兵為左右兩翼,各是五千多人,白馬義從是這騎兵中的中堅力量,分為「兩校」,左射右,右射左,可說是,軍容威嚴,頗為壯觀。
袁紹這邊派出的是麴義,只有八百多個人,配了一千多張的弓,袁紹帶著幾萬人馬壓陣。
公孫瓚本已經勝券在握,可是他卻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用騎兵衝鋒。他見麴義的兵馬少,想以自己以往無往而不利的騎兵的強力優勢,巨大的衝擊力,將麴義的部隊踐踏沖毀。在他的想像中,他將如先前蹂躪少數民族部隊般將麴義和他的八百先登死士蹂躪。
麴義抓住了公孫瓚給他的這個可以取勝的機會,並牢牢地握住不放。
他的做法是:先是下令士兵伏下躲避在盾牌中後面不動,以靜制動,等到公孫瓚的騎兵來到眼前,只有幾十步的時候,突然間發難,所有士兵站立而起,揚聲大喊,直步前沖,揚起漫天煙塵的同時,手裡弓箭齊發,霎時箭如雨下,如點點星塵從天而降,無一不中,所中必倒,殺了個公孫瓚有措手不及。
麴義乘勢追擊,打得公孫瓚部隊大潰,並斬殺了公孫瓚剛任命的冀州刺史嚴綱等人,共斬獲首級千多個。公孫瓚帶著殘餘部隊敗退,步兵騎兵四處亂竄,連自己的大營都逃歸不了。
白馬義從的失敗,公孫瓚的輕敵是一個,陣型的守舊是一個,最為重要的一點,卻是公孫瓚犯了一個絕不應該犯的錯誤,以騎兵去硬撼它的剋星弓弩兵,這就是類似於拿紅警遊戲中的飛行兵去對敵對方玩家的海螺,基本上是有多少毀多少。
史書上,把麴義所統領的這支部隊叫做「先登死士。」
先登,其實不是部隊的番號,這只是對先頭部隊的一種稱呼,其他軍隊中也不乏先登部隊、先登死士,其意思是說率先登上敵方城池的先鋒部隊以及不怕死的勇敢軍士。
因為麴義所率領的這支表現特別突出,所以被列了出來。
三、并州騎兵
「布出兵戰,先以騎犯青州兵。青州兵奔,太祖陳亂,馳突火出,墜馬,燒左手掌。司馬樓異扶太祖上馬,遂引去。」
——《三國志·魏書一·武帝紀第一》
曹操手中的王牌部隊青州兵,曾經在濮陽城下,碰上了一生中的勁敵——并州狼騎,沒有交手幾回合,便大敗而逃,不知所歸,這也是曹操一生中最慘的失敗之一。
這并州狼騎是呂布親手帶出來的,素有「驍名」,也就是他的子弟兵,好比是項羽當年的江東八百子弟兵,其重用程度卻是在呂布軍中另外一精銳部隊高順所領銜的陷陣營上。
傳說,這支部隊一上了戰場,就紅了眼,遇神殺神,遇佛殺佛,就是碰到了親爹親兄弟,也是沒有什麼好情面可講,本來戰場上從來就沒有仁義,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史書上,記載的呂布的出身:「呂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也。以驍武給并州。」
純粹并州人呂布,曾經是并州刺史丁原的手下,在殺了丁原投靠董卓後,丁原的這支并州部隊就歸屬了呂布,正是因為并州人,呂布更容易掌控這支部隊。
呂布調教騎兵的能力卻是沒得說,在被曹操擒獲以後,他還頗為自詡的以此為資本,向曹操討價還價,以期求留下性命。
呂布曾經聯合袁紹共同打擊「黑山軍」張燕,當時張燕的部隊有幾萬人,呂布卻是只有幾千騎兵,但還是讓他給打勝了。
并州騎兵如曾經輝煌一時的涼州兵般,馳騁在中原大地上,令得各地諸侯們畏懼不已,這顯然與其自身能力的強大是分不開的。
雖然并州騎兵多有戰功,但是多因呂布的無謀,不善任人,自恃驍猛,損傷也是很嚴重,等到呂布被滅時,也差不多剩不下多少人了。
四、陷陣營
與丹楊兵是一群僱傭兵,只要誰出的起錢,發的起薪水,就可以屬於誰不同,陷陣營只屬於一個人,他的名字叫高順。
正如高順是一個被歷史忽略了的大將, 陷陣營也是一支被人輕視了的部隊,只有很好的認識高順這個人,我們才能很好的認識這支軍隊。
高順是呂布手下,可與張遼並稱的大將,《英雄記》上說他「為人清白有威嚴,不飲酒,不受饋遺」,而又屢次忠心直言,呂布雖然明白他的忠心,卻不能好好地使用,自從郝萌叛變後,就更加疏遠高順,反是提用自己的親信,將高順所部全部由魏續統領,等互有戰事時,才將軍權交給他,但高順卻是很忠心,沒有一點怨意,這與他的主子的「反覆無常」比起來,卻有過之而無不及。
呂布被曹操消滅之後,高順並沒有如他的同事張遼般屈膝投降,而是跟陳宮等一起英勇救義了,陷陣營也如他般隨風而去。
「鎧甲、斗具皆精練齊整」的描述來看出,陷陣營應是一支重裝步兵,陷陣營的人數並不多,對外宣稱一千,實際上只有七百多人,但作戰能力十分強勢,我們可以從史書上的記載中,通過幾個事例來證明:
1、破劉備
據《三國志》載:「建安三年,布復叛為術,遣高順攻劉備於沛,破之。」
當時的呂布已經完全掌控了徐州,住在小沛的劉備,始終是他的心腹大患,於是便遣高順攻打小沛,劉備雖有關、張為助,數量不少的兵士,還是敗下陣來。陷陣營的威力,由此可顯現。
2、敗夏侯惇
據《三國志》載:「太祖遣夏侯惇救備,為順所敗。」
曹操本就想用劉備牽制著呂布,當然不希望劉備這樣就給滅了,派出去的軍隊,兵力一定不會差,也算得是上精銳,又有大將夏侯惇統率,本以為馬到成功、手到擒來的事,可是碰上了高順的陷陣營也只能是以失敗而告終。
3、平郝萌
這個事件有點長,裴注中引的是《英雄記》上所載的事,就在建安元年六月的時候,呂布的將領郝萌反叛,擁兵直入呂布所在的下邳府,呂布難以抵敵,又不知是誰反的水,倉惶出逃,來到高順的營中。
高順聽了呂布的講述,便知道是郝萌作的怪,立馬整頓自己的軍隊陷陣營出擊,集中火力,弓弩並發,射得郝萌軍陣腳大亂,又得郝萌部將曹性反,高順全力反擊,斬郝萌首級而歸,禍亂也因此平定。
從上述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陷陣營確實是一支具有一定實力的作戰部隊,可惜的是,隨著高順的被殺,這支軍隊也就煙消雲散了。
五、涼州兵
涼州民風強悍,涼州人個體彪悍,以此為成員的涼州兵素來為天下各地諸侯所忌憚。
大軍閥頭子董卓手中有一支強悍的涼州部隊,這是他的嫡系部隊,很具有戰鬥力,曾經令得天下各地諸侯,頭痛不已。
當年關東聯軍共同討伐董卓,所要面對的正是董卓和他的涼州軍事集團,但因為懼怕涼州兵的威名,關東軍閥們遲遲不能行動,一直處於觀望狀態。
董卓死了之後,王允就想削奪涼州兵將領的兵權,取締掉所有涼州兵,可適得其反,經小道消息的廣為傳播之後,變成了他要殺掉所有的涼州人,這謠言傳得越越走形。
當時,在涼州軍中最有影響的將領李催和郭汜,聽說了這一傳聞後,本來也是想要逃跑的,但在賈詡的聳恿下,將所有涼州兵集合起來,進兵長安城。一路之上,涼州軍逐漸壯大,直到長安城下,已經發展到十幾萬人的規模。
他們在長安城外碰到呂布的并州騎兵,交戰之後,呂布敗走,李傕等人進駐長安城,他們縱容涼州兵四處為非作歹,大肆搶略,長安城中的老百姓,被他們殺得沒剩下多少人,屍體狼籍。就是這麼一支聲名惡劣的部隊,只知道自己的爽快,置別人的痛苦於不顧。
董卓所屬的這支涼州軍,打起仗來卻是沒得說,但沒有了董卓的掌控,誰也不服誰,內鬥不斷,最終是在自我消耗中滅亡。
還有一支天下聞名的涼州軍是由馬騰、韓遂領銜,後來都受到了朝廷的招安。
馬騰的那部分部隊,後然由他的兒子馬超接管,有著一個響亮的名頭:「西涼鐵騎。」
馬超、韓遂後然與其他關中聯軍連手,共同對抗曹操。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發生的這場渭南之戰,在曹操的一步步掌控下,以關中聯軍的集體失敗而告終。幾經轉折之後,馬超也投靠了上升勢頭很快的劉備。西涼鐵騎從此也就成了蜀國精銳部隊中的一部分。
六、東州兵
成為益州的大軍閥,並站穩腳跟,劉焉所依靠的是東州兵。正如劉焉本人,東州兵並不都是土生土長的益州人。
早在中平五年(公元188年)的時候,劉焉就感覺到這個天下很是不太平,於是地,他就向朝廷提議派遣重要大員擔任州牧震懾日益趨於不穩定的地方。依據劉焉的說法,這些重要大員,必然是有聲望有地位的人,比如說他自己這樣的人物,才能夠HOLD住各地。
東漢政府聽了他的話,任命了幾個人道地方上去,劉焉也就是其中之一,他所選擇的管轄區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益州。
當時的益州很不安定,當地豪族也不太把劉焉這個新上任的頂頭上司當回事,讓劉焉很是不安生。
也是這時候,南陽、三輔地區的流民好幾萬戶遷移到了益州,劉焉給予他們各種便利,引以為援,他還從中選取了不少的精銳,組織起了一支從屬於自己的部隊,就叫做「東州兵。」
有了東州兵後,劉焉的底氣也足了很多,他將當地的土著豪族們一一收拾,穩固了自己的政權。
劉焉之後接班的是劉璋。
傳承老爹的遺志,劉璋特別優待東州兵,致使他們任意而為,再次引起當地豪強們的不滿,企圖聯結起來顛覆劉璋的統治。東州兵生怕當地豪強成功後將他們徹底剷除,因而積極協助劉璋共同對抗,最終將豪強給鎮壓了下去。
東州兵的性質就是一群活土匪,劉焉、劉璋父子據於割據一方、鎮壓地方的工具。
東州兵作也只限於在益州小範圍內活動,真正的大場面卻是沒有參與過。與地方武裝來說,東州兵的戰鬥力是強悍的,但與正規軍來說,東州兵的實力並不強勢。
他們所有得只是個人的兇悍,卻沒有更強的組織性,因而這又是一支「有組織無紀律」的族群。
三國各地軍閥的部隊,不乏有精銳存在,但因其各自的局限性,很難形成氣侯,大多因軍閥本身的滅亡而被淘汰,更因缺少規範,而造成個性強悍集體疲軟。
當時代大環境影響下,必然會打上當時代的烙印,這本就是時代的特色。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人:菊花茶/文
菊花茶,本名鄭良,網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論壇知名歷史作家,資深三國控。曾發表過《華山論劍》、《歷史原來是這樣的》、《三國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禍起蕭牆》等文集。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991965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