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講婚姻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在封建年代,對於自己的另一半根本無從想像,一切遵從安排,毫無自由度。對普通人這樣,對九五之尊的皇帝也是如此。就拿清朝光緒皇帝來講,他的大婚就是被慈禧操縱的悲劇。
光緒自四歲進宮做了皇帝後,按照祖宗家法,十四歲便可以大婚。
但慈禧太后不同意,始終在拖,直至拖無再拖,只好在光緒十九歲這年同意準備光緒大婚。
慈禧給光緒找了自家侄女,大他三歲的葉赫那拉·靜芬。
但光緒皇帝命太苦,如果說光緒的人生是一件茶几,上面擺滿了杯具。特別是大婚期間發生了大量蹊蹺之事,歸納起來可以稱作「四不」悲劇。
光緒顏值頗高
第一「不」,不吉利。
婚前準備全部就緒,婚期也定妥,但偏偏臨近之日,太和門失了一場大火,門被燒壞了。
按照規定,皇帝大婚,皇后必須從五個門的中門進宮,分別是大清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
沒有太和門如何是好?
婚期已經昭告天下,不能改期。
再說,距離婚期只有四十二天,臨時修整時間也不夠。
最後,能工巧匠搭了一座彩棚的太和門遮蓋丑狀,勉強使用。
但失火之事給光緒的大婚蒙上了不吉利的色彩,後來之事也驗證了。
慈禧侄女葉赫那拉·靜芬,難怪光緒不喜歡
第二「不」,夫妻不和。
葉赫那拉·靜芬是慈禧一手指派的傀儡,監視光緒的一言一行。
光緒本身就有牴觸,與她毫無感情,二人自新婚之後就不和,長期分居。
不管古代還是現代,夫妻過日子沒有不磕磕碰碰的,但「床頭打架床尾和」,前提是在一張床上。
光緒和皇后沒有這個前提,分居後交流感情無從談起,形同陌路。
這樁婚姻是慈禧一手策劃的,不僅僅對光緒是悲劇,也傷害了自己的侄女。
慈禧從兒子同治娶親時就有「寡母心態」,嫉妒兒子與皇后親熱,不許二人同房。
同治喜歡的皇后阿魯特氏最後也被折磨的絕食而死。(一說吞金死)光緒喜歡珍妃,慈禧更是看不過眼,處處掣肘。
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城後,慈禧帶著光緒西逃,臨走之前更是命太監崔玉貴將珍妃推入井中。
所以,慈禧這個女人簡直變態。
光緒最寵愛的珍妃,對比皇后確實還能看
第三「不」,吃長壽麵,但光緒卻不長壽,年僅38歲變撒手人寰。
光緒的洞房依照祖制,仍舊選在坤寧宮的東屋,稱東暖閣。
洞房之夜過後,天亮時光緒和皇后都吃長壽麵。
光緒帝支持康有為戊戌變法,惹怒了慈禧,最終淪為「囚犯」,人身失去自由,鬱鬱寡歡,窩囊皇帝沒有實權,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盛年而去,真乃悲劇!
第四「不」,不生子。
清朝十二個皇帝中,努爾哈赤生有二十四個孩子,皇太極生有二十三個孩子,順治生有十七個孩子,康熙達到了頂峰,生有五十五個孩子,雍正生有十四個孩子,乾隆生有二十七個孩子,嘉慶生有十四個孩子,道光生了十九個孩子,從咸豐開始生育能力急劇下降,只育有子女三人。
同治、光緒、宣統均無子嗣,也是一件怪事。
同治十九歲就去世了,十七歲大婚,兩年時間「造人」無果,考慮到妃嬪眾多,問題可能出在同治自己身上。
宣統帝溥儀曾三次結婚但均未生育,傳言自身能力欠佳。
光緒帝和皇后的喜床上掛上了百子幔,幔上繡一百個形態各異、活潑可愛的小男孩,象徵多子多福。
結果呢,光緒一生並無生下一男半女,要說他與皇后分居沒有孩子正常,但他寵愛珍妃,即使慈禧看的再嚴,兩人也有機會看看月亮喝喝小酒談談人生造造小人,但依然沒有動靜,所以有人懷疑光緒的生育能力也是有問題的。
光緒大婚非常奢華,花費銀子550萬兩,當時國庫空虛,內外交困,危機四伏。
皇后葉赫那拉氏年輕便守寡,後來成為隆裕太后,正是她命清帝遜位,成為那個歷史節點的主角。
有意思的是,清朝第一任皇后也是葉赫那拉氏,所以人稱清朝近三百年統治興亡皆於葉赫那拉氏有關!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990624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