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寶島中越戰爭蘇聯不敢對華動武,革命友情深厚?根本原因是這個

國際頭條| 2016-03-26| 檢舉

珍寶島中越戰爭蘇聯不敢對華動武,革命友情深厚?根本原因是這個

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國有充分的準備,包括反侵略的戰爭準備和精神準備。1964年10月中國原子彈的爆炸成功,作為一項重大的技術成就,展現了我們人類的智慧、毅力與決心,對於樹立和重建民族自信心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中國發展核武器, 一直堅持著三個宗旨,即保證不先使用,目的是為了防禦,最終目標是將核武器徹底銷毀。

不僅如此,中國陸基飛彈的分散、隱蔽和機動性,也使得中國在受到先發制人的攻擊後,仍然能夠保持對對手的第二次打擊能力,儘管這種能力是無法確保的。西方有的研究者指出,中國陸基飛彈力量部署形式的獨特之處,早在60年代就開始形成了。這種情況,使超級大國的國防決策者往往無法確定衛星是否探測到了中國所有的飛彈基地。80年代西方的觀察家都認為,沒有一個國家能在第一次打擊中摧毀中國所有的陸基飛彈。

中國有備無患的一個更引人注目的方面,是建立起了以防禦為主的核戰略體系。毛澤東提出的增強國防的三條措施——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不僅全國大中小城市都有民用的防空地道設施,而且對部分城市人口和工廠進行了疏散,因此有效地限制了侵略者使用核武器的效果。小山內宏對70年代中國修建的民用防空地道設施的評價是:「這是一種在地下挖通的隧道式防空洞,離地面深達4到5米或8到10米。

」根據計算,「即使在空中爆炸氫彈,只要離爆炸中心兩、三公里,或一公里以上,就確實可以防止爆壓所造成的破壞」。又說:「全中國所有大中小城市,據說都已修築了這類民用地下掩蔽處,因此即使蘇聯發動全面的核攻擊,恐怕也不可能一舉毀滅全中國的人口。此外,中國還在地下數十米深處修築正規的防核設施,並且正在把生產設施轉入地下。」

蘇聯當年沒有撕下核武庫封條的第二個原因,是美國的警告。1962年的古巴飛彈危機之後,使蘇聯領導人對另一個超級大國美國產生了敬畏。因此蘇聯「新沙皇」在把襲擊中國的計劃付諸行動之前,還必須了解美國人的態度。蘇聯通過駛外武官對美國進行試探。接到蘇聯「試探」的信息之後,美國當時的總統尼克森立即召開國家安全緊急會議,對這一問題展開討論。中央情報局簡要介紹了危機背景,說明蘇聯正考慮對中國進行先發制人的核攻擊。尼克森和基辛格聽了介紹後都認為,如果蘇聯「突然進攻中國」,攻擊中國的核設施,那將會給美國帶來危險。

尼克森表情嚴肅地說:「我們得讓蘇聯人知道,我們不會容忍他們那樣做。美國的警告,很難說對蘇聯有多大影響,但至少也使蘇聯在動用核武平方面增加了顧慮。使蘇聯更加不安的是:如果把相當數量的核武器消耗在對中國的作戰中,那麼蘇聯在美蘇核力量對比中就會處於相對的劣勢,從而顯著降低蘇聯對美國的核遏制力量。在這種情況下,假如美國從背後對蘇聯發動核進攻,就可以在不受損失或少受損失的形勢下,給蘇聯以殲滅性打擊。這種戰略設想,使得莫斯科的決策者坐立不安,在考慮同中國進行全面核戰爭時瞻前顧後,猶豫不決。

然而一旦撕下核武庫的封條,即使使用的是戰術核武器,也難免遭到報復。中國只要游擊式地使用戰術核武器,也會使蘇聯焦頭爛額:一架戰鬥機投下一顆核炸彈,可以摧毀擁有數十輛坦克的坦克群;一枚戰術核飛彈,可以使一個師的兵力在集結地區遭到毀滅性打擊;核地雷可以埋在蘇軍前進的路上,核炸彈可以埋設在民房地下。這樣,有限核戰爭向戰略核戰爭方向發展的危險性就會逐漸增長。因此,蘇聯對於發動局部核戰爭,也不得不三思而行。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98459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