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史上弔詭一幕:德國人幫中國人打日本人

John Le ...| 2016-03-24| 檢舉

淞滬會戰結束後,日本報紙和外電驚呼:這是一場「德國戰爭」!

很明顯,作為我軍的對手,日軍肯定是感覺到了我軍在作戰過程中的「德國因素」。

也難怪鬼子不好想。

在淞滬戰場上,中國士兵手中拿的傢伙是德國武器,打起來的步炮協同等戰術,一招一式都有點德國味兒,時不時地,還能在戰場上看到一兩個高大威猛、金髮碧眼的德國軍官,這不是「德國戰爭」是神馬?

要說鬼子的眼神兒,還真不錯。當時確實是有一大批德國人,在幫我們中國人,打日本人。

而且,這些德國人來中國還挺早。最早的一批,1928年就被蔣介石請來了。

這些德國軍事顧問,幫助中國政府整頓軍備,逐步實現軍隊的現代化。顯著的標誌就是,組建了第36師、第87師、第88師等完全按照德國步兵師標準編組和裝備的德械師。

只是時間來不及。中國軍隊還沒有準備好,日本鬼子卻打過來了。

德國人幫中國做抗日規劃

在打日本人這件事上,當時駐中國的德國人,正好幫得上忙。因為,當時的德國駐中國首席顧問亞歷山大·馮·法肯豪森將軍,曾在1909-1912年之間長期擔任德國駐日武官,對日軍知根知底。

而這位出身貴族的法肯豪森將軍,利用自己對日軍的了解,幫助中國做了一個抗日規劃。

今天再來看這份抗日規劃,法肯豪森不是人,而是和狄仁傑是一樣一樣的——「大人真乃神人也」。

這份抗日規劃,就是法肯豪森將軍於1935年8月20日向蔣介石提出的《關於應付時局對策之建議書》:

「目前威脅中國最嚴重而最迫切者,當然日本……目前中國陸軍,固不能擔任新式戰爭,但未若不可用持久抗敵,迫使其增加兵力,一切重要莫過於成立雖小而極端新式之國防軍。」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段話里,法肯豪森提出了「持久抗敵」。

「一旦軍事上發生衝突,華北即直受威脅,若不戰而放棄河北,則隴海路及其重大城市,即陷於最前戰區。對黃河防線,不難由山東方面,取席捲之勢。對海正面有重大意義者,首推長江。敵苟能控制中國最重要之中心點,直到武漢一帶,則中國之防力已失一最重要之根據,於是至內地,中國截分為二。」

在這段話里,法肯豪森預見到了日軍最終兵鋒所指,只能到達武漢附近,中國大地上將形成一分為二的對峙局面。

「東部有兩事極關重要:一個封鎖長江,一為警衛首都,兩者有密切之聯帶關係。次之為武漢、南昌,可做支撐點,宜用全力固守,以維持廣州之聯絡。次之四川,為最後防地。」

果然,國民政府最後退到四川、重慶,才實現了絕地反擊。

這,就叫做「什麼什麼之中,什麼千里之外」。正如康熙對韋小寶所說的,這個句子太難,我就不寫出來了。

而且,實在難以想像,現在這樣巴心巴肝幫助中國的法肯豪森,居然是當年八國聯軍進北京中的一員,居然還是納粹德國的高級官員。

歷史的弔詭,無過於此了。

德國人幫中國買德國武器

從1928年到1934年,中德之間的軍火貿易規模還比較小,大約每月進口德國武器1000萬馬克左右,而且採取的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方式。

這樣的情況在1934年發生了變化。這年8月,國民政府財政部孔祥熙部長與德國政府簽訂《中德易貨協定》。

按照這個協定,中國可以先行向德國訂購軍火物資和軍工設備,然後再以農礦產品償還。這是一個明顯有利於當時中國政府的協定。

到1935年底,中國從德國訂購的軍火上升到了1億馬克。軍火的種類範圍也擴大到無所不包,從鋼盔、子彈、步槍、防毒面具、望遠鏡,到各種口徑的火炮、高射炮、戰車、坦克,再到戰鬥機、轟炸機等等。

著名的德制88毫米高射炮和探照燈,後來就在對日空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德產梅塞施米特型戰鬥機和斯圖卡型轟炸機,正是抗戰初期中國空軍的主力機型。

1936年4月,中德再次簽訂了《德華信用借款合同》。合同約定由德國向中國提供1億馬克的貨物信用借款,專門用於購買軍火及重工業設備,年利5厘;中國則以鎢、銻等戰略原料和農產品償付貸款。

對於這個合同,美國人有一個公正的評價:「對於一個不能從國際金融市場獲得借款的中國政府來說,協議確定了一種經濟交換關係,中國第一次成了完全平等的夥伴……中國不必再靠乞討國際救濟金度日了。」

有了《德華信用借款合同》,中德軍火貿易由此到達頂峰:

1936年訂購軍火6458.1萬馬克,實際交付2374.8萬馬克。

1937年訂購6098.35萬馬克,實際交付8278.86萬馬克。

1937年七七事變中日全面開打之後,德國一方面聲明「嚴守中立」,一方面又快捷響應中國的緊急軍火訂貨要求,當年11月就從德國自己的國防軍裝備庫中抽調了5300萬馬克的軍火緊急運往中國,12月又運來了價值4400萬馬克的十幾架俯衝式轟炸機。

1938年,在德國已經召回最後一批德國顧問之後,仍然繼續頂住日本的壓力,繼續履行對華武器出口合同。而且,並沒有藉機抬價,趁火打劫。

對於日本的抗議,德國外交部政治司司長魏澤克聳聳肩表示:「我不是軍火商人,我不知道在公海上運輸戰爭物資的事情。」

所以,在中國抗戰的初期,對日作戰軍火中,德械占了80%以上。

所以,那些精銳的德械師才有了戰場上的短暫精彩。

德國人幫中國直接打日本人

中日戰爭開始後,英國駐中國的諜報人員向國內報告:「德國提供了大量武器彈藥,遠遠超過其他任何國家。不僅如此,它們的軍事顧問實際上正指揮著戰爭。」

這個英國間諜說的是實情。尤其是後一點。

1937年七七事變後,法肯豪森就在蔣介石的指派下,前往華北,籌劃有效的抵抗。

到了八一三事變時,第36師、第87師、第88師、中央軍校教導總隊、財政部稅警總團等德械師悉數踏上戰場,配備在這些部隊中的德國顧問自然也隨部隊一起投入了戰鬥。

淞滬戰場上中國軍隊的戰績證明,在德國顧問先進戰術思想的指導下,配備了強大火力的中國軍隊,是可以和日軍正面一拼的,而且還可以戰而勝之。

後來的徐州、山東、山西等地的戰場上,都可以看到德國軍事顧問的身影,先後為此犧牲的德國軍事顧問有8人之多。

在希特勒最終迫於日本壓力,決定召回全部德國顧問時,仍然有部分德國顧問不願意返回。為此,德國政府通知,如果不回國將被視為叛國,本人失去公民權,在德的全部財產充公,家人也要受到牽連。

在這樣的壓力下,法肯豪森將軍仍然一度打算放棄德國公民權,留在中國。但終於還是出於在德親屬安全的考慮,屈服回國了。

其實,別說法肯豪森他們幫了我們中國這麼多,就是沒有幫助過我們中國什麼,他在中國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難之際,能夠有此一念,也足以令今天的我輩國人,心中一暖了。

國與國之間,自然是利益優先;但人與人之間,還是有感情存在的。

法肯豪森,這個德國爺們兒,對得起中國。

正如他後來擔任納粹駐比利時總督時,也對得起比利時一樣。

而他最後得以善終的人生結局,更讓我們有理由相信:心存善念,必有福報。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97921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