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華的武器大盤點:那些欺凌過中國人的日軍武器都有哪些?

Joon Si ...| 2017-06-03| 檢舉

侵華日軍輕武器

日本軍隊1931年9月18日晚發動了震驚世界的「九一八」事變,短短4個多月內,使128萬平方公里、相當於日本國土3.5倍的中國東北全部淪陷。其可以有這樣快的侵略速度,一方面與中國軍隊的準備不足有關,也側面反映了日本軍隊戰鬥力之高,裝備之先進有關。比如:

南部十四式手槍

這啥!?

不過提起它的另一個名字,大家可能就耳熟能詳了——那就是「王八盒子」

作為侵華日軍使用的制式手槍,「南部十四年式8毫米半自動手槍」這個名稱可能並不為人所熟知,但提起它的綽號「王八盒子」,那幾乎無人不知。為了攜帶更多的手槍彈藥和備份撞針,該槍的皮質槍套在蓋子的設計上動了不少腦筋,遠遠看去和烏龜殼類似。中國人稱其「王八盒子」。南部十四年式手槍是為了解決當時日軍沒有統一制式手槍的問題,同時也為了簡化加工工藝,便於大規模生產,於大正十四年(1925年)研製而成。生產時間:1925年至1945年;槍口初速:325米/秒。

「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日軍的武器一直也是我抗日力量的補充來源,不管是共軍還是國軍,地方軍閥還是山林土匪都有用過日軍的武器,長次以往日軍的武器也在中國人嘴中有了各自的別稱,比如王八盒子、三八大蓋、歪把子。下面便一步步道來。

不過在那之前先介紹一位設計師,一個民族的傳統、環境、地理因素都會影響到人的思維和其設計出的武器的理念南部麒次郎(1869-1949年),日本槍械設計師,被稱為日本的白朗寧。他曾設計和參與設計了諸多日軍步兵武器,南部手槍、九二式重機槍、南部100式衝鋒鎗,以及十一式、九六式、九七式和九九式輕機槍等。因為長期暴露在射擊槍炮的爆炸聲中,晚年幾乎丟失了聽力。此人和日軍高層深受「日本身為一個島國,本身資源匱乏,所以日本很注重單兵的射擊精度。他們一貫的思想是百發百中的步槍要比百發一中的衝鋒鎗好的多。」的想法影響。導致後期在太平洋上對美作戰日軍沒有足夠的單兵火力來抗衡美軍。

南部十四式手槍的同門兄弟。

此槍外形似乎模仿德國魯格P08式手槍。但設計得比較失敗,比如撞針硬度不夠且較脆,擊發無力,容易折斷,甚至連自殺也無法保證(美國大兵語)。卡殼頻繁,容易走火。距離一遠子彈就亂飛,穿透力極差,連厚一點的木板門都無法擊穿(八路軍戰士語)這實在一款設計得糟糕的手槍。

三八式步槍,此槍和零式戰鬥機一同普遍被視為日本軍隊的象徵。日本陸軍於日俄戰爭後1907年正式採用為制式武器,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三八式步槍在中國一向被俗稱為「三八大蓋」,由於其槍機上有一個隨槍機連動的防塵蓋以及機匣上刻有「三八式」字樣而得名。

三八式步槍是抗戰時期日軍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武器。槍口初速765米/秒;服役時間:1905年至1985年。三八大蓋的優勢非常明顯,概括起來說就是射程較遠,精度較高,容易訓練新兵,製造簡單,善於白刃戰。

三八式卡賓槍,是日軍三八式手動步槍的短槍管版。它既適用於日本騎兵,也被工兵、炮兵、輜重運輸部隊、通信、航空隊的基地警備部隊等二線部隊所使用。

一直以來,國內的主流觀點包括影視作品都認為,過小的口徑(6.5毫米)導致該槍殺傷力低,只要不命中要害部位,很難造成重傷。不過,根據美軍的一份報告,由於6.5毫米子彈的材質和加工工藝,射入的槍彈較易在體內破碎,對人體組織的傷害還是比較大的。

各步槍對比(上至下):三十式步槍、三八式步槍、三八式卡賓槍、四四式卡賓槍、義式步槍、九九式步槍(中期型)、九九式步槍(末期型)。

九九式步槍。

九九式步槍是日本軍隊以三八式6.5mm步槍為基礎改進發展的新一代軍用制式步槍。1939年定型投產,日本紀元2599年(昭和14年)服役,所以命名為九九式步槍。服役期間:1939至1945年;槍口初速:730米/秒。

日本帝國原本預定要在戰爭結束前完全以九九式取代三八式。不過,太平洋戰爭爆發,導致軍方無法完全淘汰三八式。隨著戰爭演進,兵工廠為了加速生產,採用了越來越多節省成本的方式。戰爭晚期的步槍往往因為製作粗糙而被稱作「最後一搏」或「替代標準」步槍。一般而言,這些步槍與德國在1945年制的毛瑟K98k一樣粗糙。

大正十一式輕機槍。

大正十一式輕機槍,是日本在一戰後使用的一種6.5毫米口徑輕機槍,日本在1922年(大正十一年)定型成為制式裝備而得名。因其槍托為便於貼腮瞄準而向右彎曲,故在中國俗稱「歪把子」機槍。

詳細看看「歪把子」,準星和槍把子都歪向右側,就是為了給漏斗形彈倉騰地方,從正面看,一目了然。

作為抗日戰爭初期侵華日軍裝備的輕機槍,該槍有多個世界上的首創。首先,獨特的供彈模式。該型輕機槍採用了一個能從上面裝入6個彈夾(合計30發槍彈)、形狀酷似「漏斗」的裝彈機。這一設計在當時所有參戰國中絕無僅有。

大正十一式輕機槍及彈夾。

不過,在實際使用中,由於裝彈機是開放式的,很容易進入灰塵和其他雜質,所以使用可靠性一直不高。此外,為了保證該槍槍機後坐提供的動能退殼,裝填進槍內的子彈必須用潤滑油潤滑,否則容易退殼不暢。但由於使用了潤滑油,反而將戰場上的污物粘在子彈上被帶入槍管內,更容易造成射擊故障。理論射速:500發/分;實際射速:120發/分。

1937年入侵上海的日軍,裝備了大正十一式輕機槍。

十一式輕機槍在使用中暴露出的問題不能適應作戰需要,之後以昭和十一年(1936年)定型的九六式輕機槍替代。但由於日本持續擴軍的原因,十一式輕機槍並未就此退役,而是轉用於各擴編師團以及各地偽軍。

九六式輕機槍、裝上填彈器的彈匣、瞄準鏡、防彈盾。

與十一式最大的差異在於裝在上方,容納30發子彈的曲型可卸式盒狀彈匣。這設計些許增加了可靠性,也減輕了重量。其擁有側翼的槍管也可快速替換,以避免過熱。九六式擁有刀鋒狀前準星以及葉片狀後準星,上有200到1500米的刻度以及風向修正。在槍的右側可安裝一支有10度角視野的2.5倍放大望遠瞄準鏡。

裝上30發彈匣的九六式輕機槍。

但是,槍械設計師南部麒次郎並沒設法解決槍機與槍管之間的大小容忍度問題,導致此槍經常因使用後的彈殼卡在膛室中而出故障。

九六式輕機槍,圓形物為標尺轉輪。

九六式輕機槍,槍口初速:735 米/秒;發射速率:450-500發/分鐘。

九九式輕機槍。

九九式的設計基本上與九六式輕機槍相同,並可共用一些零件。不過,它取消了油泵,並擁有較好的退殼機制,使其可靠度超越以往的輕機槍。槍口初速:715米/秒;發射速率:450-500發/分。

九九式輕機槍。

九九式於1939年開始服役,但由於許多前線部隊仍繼續使用6.5毫米口徑的三八式步槍,而且十一式與九六式都已大量生產,所以九九式與這兩種較舊的一同使用。這三種武器持續被使用直到戰爭結束為止。

九二式重機槍。

九二式重機槍,是日本陸軍二戰中最有名的重機槍,也是侵華日軍步兵的壓制性武器。九二式重機槍以法國「哈奇開斯」機槍為藍圖,於1932年研發而成。因當年為日本神武紀年2592年,因此將該槍定名為九二式。

大連市旅順口解放軍海軍博物館展示的九二式重機槍。

由於該槍的槍身和槍管布滿散熱片,像極了雞脖子,因此得名「雞脖子」重機槍,整槍重量達到了55.3公斤。發射速率:400-450發/分鐘;槍口初速:800米/秒。

日軍侵華第一次長沙會戰中使用的九二式重機槍。

然而1935年,日本陸軍在實戰中領教中國軍隊衝鋒鎗的威力後,方才開始試製衝鋒鎗。該槍於1940年定型,正值日本神武紀年2600年,所以起了「百式衝鋒鎗」的名稱,於1941年2月起裝備部隊。

雖然日軍投入經費進行衝鋒鎗的開發,但是對於衝鋒鎗的用途卻沒有明確認知,百式衝鋒鎗的成本是當時陸軍步兵標準兵器三八式步槍的三倍,加上衝鋒鎗子彈的超高消耗量,日軍高層事實上並不熱衷這種單兵武器;日軍高層的思維仍然停留在「如果可以一發子彈殺死敵人,又何必發射一堆子彈消耗資源」的想法。

在這想法下衝鋒鎗是不可能成為單兵標準武器,而日軍將衝鋒鎗的定位視為小型輕機槍:在遠處先進行單發精準射擊,近距離再以全自動射擊。

所以,又誕生了這種有兩腳前支架的百式。

而且,日本素以武士道精神號令全軍,崇尚拼刺刀,所以在衝鋒鎗上也少不了刺刀的身影。這是唯一一款二戰期間裝刺刀的衝鋒鎗!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人發現,他們手中的38大蓋和歪把子火力密集度根本比不上美國的M1加蘭德,據說美軍兩支加蘭德火力壓制甚至可以超過歪把子。

所以,在借鑑了M1加蘭德步槍的基礎上,日本人研製了自己的半自動步槍。

日本4式甲半自動步槍(日本稱為四式自動小銃)

日式伽蘭德

四式乙自動步槍

這種自動步槍是4式甲的修改型,可進行全自動射擊,所以放棄了4式甲的10發彈匣,採用20發或30發彈匣供彈。

該槍在《戰地 叛逆連隊2》的單機任務第一關出現過,威力很大,射速較低。

十一年式輕機槍

日本大正十一年(1922年),研製了一種口徑為6.5毫米,自動方式為導汽式的輕機槍,並定為制式裝備。

其彈藥可與38式步槍通用。射程較遠,精度較高,但易出故障,裝彈較費力。因其槍托弧形折向一邊故稱「歪把子」機槍。理論上只要有副射手不斷向彈斗中裝填5發的彈夾,就可以象重機槍一樣持續發射,但實戰中故障太多,而且存在槍管過熱的問題。

與中國軍隊普遍裝備的ZB26輕機槍相比,十一年式輕機槍故障率高 槍管過熱 射速慢(供彈方式) 。所以,日本在借鑑了ZB26機槍的優勢後,生產研製了九六式輕機槍(俗稱拐把子機槍)

十一式與九六式皆與三八式步兵步槍相同,使用6.5x50mm子彈。這麼一個系統的優勢在於任何步兵班上的成員都能夠提供彈藥給這輕機槍使用;

不過,由於日本軍方正在以使用較大的7.7mm子彈的九九式步槍取代三八式步槍,出現了開發配合這較大的口徑的九六式輕機槍新版本的必要。

於是,口徑更大的九九式輕機槍於1939年開始服役了。

和從前的九六式輕機槍相比形狀基本沒有變化,僅僅是在槍口安裝了消焰器和在槍托上裝備了後腳架才能對其進行區別。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從始到終都沒有放棄刺刀這一日本傳統,所以無論是九六式還是九九式都裝有刺刀。不過,實在是懷疑刺刀在這種槍上是否有用,要知道,96式槍重9公斤,99式更是重達11.4公斤。明治三十八年式重機槍

這種重機槍在二戰爆發時屬於預備役機槍,現役部隊已經不裝備了,戰爭末期日軍大力擴軍,一些新建本土防禦部隊又裝備了庫存的這種重機槍。

大正三年式重機槍

三年式重機槍是日本以法國霍奇克斯M1914重機槍作藍本研發的氣冷式重機槍,設計師是南部麒次郎,其名稱來它開始裝備的年份大正三年(1914年),三年式曾是日軍侵華初期的主力重機槍,中國東北三省的兵工廠也曾仿製並稱為十三式重機槍。

這型重機槍是38式重機槍的後續發展型號,射擊精度非常精確,高平射轉換速度特別快,是二戰時期日本陸軍部隊最倚重的重機槍之一,戰場上威力極大。裝上兩腳架可做防空機槍

三 年式的槍身和槍管布滿如同風冷式發動機的散熱片,它以30發裝保彈板供彈,此種供彈方式的效率比使用彈鏈和彈匣為低尤其射速不能太快,當它開火時的槍聲是 咯咯地叫,因此被國軍稱為雞脖子而美軍稱為啄木鳥,而其為了順利完成上彈和退彈殼,三年式有油刷為子彈加上潤滑油,它另一個缺點是發射的三八式步槍彈威力 不足,故它之後被九二式重機槍取代,三年式和九二式兩者很相似,只是九二式改為發射威力較大的九二式子彈。

九二式重機槍

日本帝國陸軍為了加大殺傷力,將三年式重機槍進行改進,使口徑從6.5mm改為7.7mm,發射92式實包子彈。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97857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