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帝自毀長城(連載之二)
在老趙的回憶中,袁蠻子叫袁崇煥。
這個人在明亡清興的歷史中是個大大的風雲人物。
明朝末年,遼東邊境的後金崛起,他們擅長騎馬射箭,來去如風,被稱為「建州野人」,他們掠奪人口,毀壞城池,搶劫財物,成為朝廷的大患。面對兇猛善戰的滿人,明軍畏之如虎。在明清之間發生的大大小小几十次戰役中,只有袁崇煥真正打敗過清軍。
袁 崇煥,公元1584年出生,從小就是個牛人。凡牛人,出生在哪裡,現在都是要爭的。爭到了,地方上就可以打名人牌,以歷史文化資源促進經濟建設。所以,關 於袁崇煥的老家在哪裡,廣東人說是東莞人,廣西人說是藤縣人。也有人折衷一點說,祖籍是東莞,讀書在藤縣。李濟深先生曾經就此寫詩道:「縣誌至今傳兩地, 田園猶在不需爭。」意思說兩廣都是英雄的故鄉,大家就不用爭了。
袁崇煥書讀得好,14歲中秀才,23歲中舉人,35歲中進士,這對那個時候 的南方人來說不得了的事。當時,經濟文化的中心已經從黃河流域南移到長江流域,但嶺南還是相對落後的地方。有的縣幾十年不出一個舉人,不要說進士了。袁崇 煥,一個商人的兒子,出生於非官非宦的家庭,能夠高中大明朝第40名進士,成為天子門生,在那個年代確實是一個神話。現在在北京孔廟的題名碑上還刻著袁崇 煥的名字。名字的後面有一行小字「廣西藤縣籍」。根據《藤縣誌》記載,整個明朝276年,廣西藤縣只有5人中進士,平均55年才出一名進士,也就是說全縣 每兩代人才出一名進士,可見多麼不容易。
袁崇煥是個讀書人,但他又不同於一般的讀書人。
明朝讀書人的強項是做八股文,空談心 性,吳敬梓的《儒林外史》里寫了不少這個樣子的人。袁崇煥與眾不同,他最喜歡的話題是軍事,當時遼東邊境已經很不安寧,袁崇煥特別喜歡與人談論這方面的話 題。碰到一些退伍的老兵,袁崇煥和他們聊起遼東的邊防情況,一談就是大半天。中舉後,袁崇煥考進士考了5次,每次都是步行進京,十多年裡,大部分時間是在 旅途之中,每到一處,總是結合地形地貌研究如何行兵布陣。
可以說,袁崇煥天生就具有軍事家的潛質。現在在袁崇煥的故鄉,還流傳著他的一些故 事,其中一個故事叫「土地公公守遼東」。故事說,袁崇煥小時候上私塾,聽老師講到後金在遼東邊境擄掠,生靈塗炭。袁崇煥聽了,滿腔憤怒,放學路上經過土地 廟時,撿起路邊的瓦片,在牆上寫道:「土地公,土地公,快快守遼東!」據說,自從袁崇煥寫了這句話以後,土地像轟然倒塌,而且再也塑不起來。傳述這個故事 的老百姓說土地公公是奉了未來兵部尚書的命令去守邊疆去了。
進士及第後,袁崇煥被朝廷任命為福建邵武知縣。《邵武縣誌》記載他能文能武,平 日勤習武功。在擔任縣令時,有一次居民失火,身穿朝服朝靴的他救火心切,急忙跳上屋頂,登牆如履平地,幫助將大火撲滅。從這個記載看來,袁崇煥的體能不 錯,甚至有一定的武功基礎,這為他以後的戎馬生涯奠定了基礎。
天啟二年,袁崇煥在邵武知縣位置上任滿3年,來到京城接受朝廷的考核。
遼東邊防的形勢已經很緊張,有一次,天啟帝甚至驚惶失措地抓住首輔葉向高的衣服哭起來。京城裡的大小官員巴不得跑到外地去,金榜題名的進士們也不願意留在京師做官,那些無職無位的富戶們早就躲到鄉下去了。
袁崇煥就是在這個時候來到京城的。在京城述職的閒暇,袁崇煥經常發表一些對於遼東軍事的見解。他可不是光會做八股文的書呆子,對於時局的看法大多說在點子上。
御史侯恂是個愛才的人,袁崇煥的軍事才能引起了侯恂的注意。
機遇是為有準備的人提供的。侯恂向朝廷上奏說:「袁崇煥能力超強,應該破格使用。」
朝 廷正在用人之際,天啟帝聽從了侯恂的建議,破格任命袁崇煥為兵部職方司主事。官不大,正六品,卻很重要,主要掌管招兵買馬,賞功罰過,還包括後勤財務等事 情。在當時人看來,這是一個肥缺,可以撈很多很多的錢。當時明朝財政的很大一部分用在國防上,官員在這樣的位置上雁過拔毛撈一點對當時人來說是司空見慣的 事。
但是袁崇煥關心的不是升官發財,他想的是有一個位置,為國家多做一點事情,讓老百姓少受一點罪。這使得他與一般得官兒有所不同,顯得怪怪的。
更怪的是袁崇煥在兵部主事位置上不久,就突然不見了,上司找不到他,下級找不到他。大家沒辦法,問他的家丁,家丁說:「我也不知道袁大人到哪裡去了。」於是,兵部一位主事失蹤的消息就在京城裡傳開了。
但是袁崇煥還是回來了,原來他一個人一匹馬去關外考察地理情況去了。回來以後的袁崇煥向大家介紹山海關的形勢,信心十足地說:「只要有軍隊,有糧餉,我一個人就能守住。」
袁崇煥說這話的時候的明軍已經被後金打怕了,朝廷需要人到遼東去當官,往往是人人想辦法推託,誰也不敢去。皇帝經常為這一類的事發愁,處分、罷官,好像都不管用。大家都被嚇破了膽,袁崇煥卻自己站出來表示願意做點事,這讓喜歡做木工活兒的明熹宗天啟帝覺得很另類。
於 是,袁崇煥又升了一級,被任命為山東按察司僉事,山海關監軍。朝廷還從內帑撥銀20萬兩,讓他去招兵買馬。當然,對於朝廷來說,20萬兩銀子對於龐大的遼 東防務經費來說並不是一個大的數目。朝廷也是抱著病急亂投醫的心理花點錢試試,沒想到袁崇煥一不小心把事情做大了,用20萬兩的啟動資金打造了明亡清興歷 史上最有戰鬥力的一支軍隊,這支軍隊後來的人們稱之為關寧鐵騎。
袁崇煥開始軍旅生涯的時候,大明王朝正在一天天的腐爛下去,沒有非常之人採取非常手段,不足以挽狂瀾於既倒。
布衣程本直是袁崇煥的知己,他稱袁崇煥為「痴心人」、「潑膽漢」,視袁崇煥為舉國上下唯一肯承擔重任的人。
袁崇煥自稱「大明朝的亡命之徒」。亡命徒是沒有家庭幸福的,日日夜夜不得平安。袁崇煥曾經說:「予何人哉?十年以來,父母不得以為子,妻子不得以為夫,手足不得以為兄弟,交遊不得以為朋友,予何人哉?直謂之大明國里一亡命之徒,可也。」
亡命徒的特徵是敢於賭。袁崇煥是用自己的生命來賭明朝的命運。下級無條件服從上級是封建官場的遊戲規則,但是自視為亡命徒的袁崇煥卻無視這條規則,屢次與上級叫板,弄得上級很沒面子。
在 擔任山海關監軍時,袁崇煥在守遼方略上和頂頭上司遼東經略王在晉意見分歧,王主張退守山海關,袁主張在關外200里處建築寧遠城。袁崇煥堅持己見,越級奏 告首輔葉向高。最終在孫承宗的支持下,迫使王在晉離職。袁崇煥按照自己的設想將防線北移,在寧遠築城,花了兩年時間才完工。
新築的寧遠城城高牆厚,成為關外的重鎮。這座城把滿洲重兵擋在關外21年之久。
明朝自成祖以後有太監監軍的傳統,軍隊的戰略部署甚至連火器倉庫的鑰匙都由太監掌管。太監代表皇帝監軍是是多年的慣例,誰也不敢吭聲。但是袁崇煥竟然上疏皇帝要求約束太監的所作所為,這自然得罪了閹黨。
在寧遠大戰前夕,他違背經略高第的撤退命令堅守孤城。逼得高第任其所為。即使是對袁崇煥有提攜之恩的孫承宗,袁崇煥也經常據理力爭。孫承宗曾經出擊後金,導致柳河之敗,袁崇煥當面批評說「若輩貪功,至有柳河之敗」,一點不留情面。
袁崇煥身上有一種英雄氣概、豪傑精神,這是他能夠在明末危局中力挽狂瀾的力量所在,但同時又使得他與同時代人落落寡合,沒有共同語言。其所作所為雖然無可厚非,但卻為日後的蒙冤受屈下獄乃至被磔刑留下了隱患。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976654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