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震驚中外的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北洋艦隊全軍覆沒,腐敗無能的清廷與日本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加速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
近些年,學者們越來越多地研究史料發現,甲午戰爭期間,清廷駐外使節宋育仁提出了一個奇襲日本本土的計劃,但卻在「萬事具備只欠東風」之時被清廷否決,最終這個計劃流產。而他的奇襲計劃至今也成為了中國軍事上的一個未解之謎。
那 麼,宋育仁的計劃是怎樣提出來的,具體是怎樣策劃的,他做了哪些準備,最後為什麼會夭折,他最終的結局又是什麼······這些話題仍令人好奇。但是除卻 宋育仁事後所寫的《借籌記》中講述了相關的一些事件外,其他歷史資料中卻無充足的記載,所以,關於宋育仁奇襲日本計劃的整個事件仍疑點重重。
宋 育仁,是一名維新思想家,後隨公使龔照瑗出使歐洲。身在異鄉的他通過各種途徑了解國外先進的管理技術以及各種政治思想,藉此來豐富自己的維新思想。甲午戰 爭爆發之時,宋育仁仍在遙遠的倫敦,代替回國的龔照瑗任中國駐英法比意四國公使參贊,憂國憂民的他看到中國在戰爭中節節敗退——平壤潰敗,黃海海戰失利等 等,於是便萌生了一個大膽的設想——奇襲日本本土。
(宋育仁)
這樣的想法在當時可真算得上是異想天開,有人認為,清政府在國內尚且不能夠打贏日本,更何況在日本本土作戰。奇襲日本,這對武器裝備、人員配置以及資金的要求都非常高,另外還需要各國配合協調,所以,奇襲的難度可想而知。

然 而,對於整個計劃來說,最重要的是,能否得到清廷的批准,這直接決定了計劃能否實施。但此時的清政府奉行投降主義,對他的計劃表示贊成的可能性並不大。此 時的宋育仁一心想要救國,已經顧不了那麼多了,在等待清廷批准的同時,他已經開始著手準備。宋育仁還積極和兩江總督劉坤一、張之洞等人聯繫,獲得這些重臣 的支持,並計劃購買英國製造的兵艦5艘,魚雷快艇10艘,同時招募澳大利亞水兵組成一旅水師。這樣,宋育仁的軍隊就初具雛形了。資金方面,宋育仁與英國康 敵克特銀行經理格林密爾,美國退役海軍少將夾甫士等商定,準備借款200萬英鎊,貸款100萬英鎊。

經過一系列的準備之後,艦隊、槍彈武器 乃至作戰人員都已經準備就緒,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只等清廷的同意。中國擁有了一個可能戰勝日本、扭轉歷史的機會。但是,打定主意和日本媾和的清廷堅決 不同意宋育仁的計劃,連發電報召宋育仁回國,並且下旨將購船募兵之事一律傷亡作廢,「有心救國,無力回天」的宋育仁只好回國。

歸國途中,心力交瘁的宋育仁寫下了《借籌記》。歸國後,清廷撤銷了他的二品職位,降回四品原職。人們不禁想問,清廷之所以不採納他的方案會不會是因為有人從中阻撓?或者說,宋育仁的計劃如果被批准實施,那麼,他又能否如所計劃的那樣奇襲成功?
100多年過去了,史書中對於此事大多沒有記載,它被塵封也快被人遺忘。歷史不能假設,我們無法知道,如果宋育仁奇襲日本本土的計劃成功,歷史會不會是另外一個樣子。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976466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