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的現代化,很大程度上又是理性化。一個民族要振奮人心、凝聚內部,自然需要突出英雄主義和宣傳自己的戰績,不過對自身的歷史病弱和敗績也不應迴避,如同 古人所說的那樣——「知恥近乎勇」。歷史從來是多稜鏡,國人對抗戰史要從多個角度看,才能知道中國民族解放鬥爭的艱難;同時了解民族的傳統病弱,如此方能 以更為理性的教育鞭策後人為強國夢而努力。

客觀地回顧抗戰,首先要看到當時的中國是四分五裂且非常落後的農業國,面對工業強國日本的大舉入 侵,能夠堅持八年全面抗戰,最後與國際反法西斯同盟一起將日本打敗,眾多志士仁人的英勇奮鬥確實值得後人大力頌揚。如今國人歌頌抗戰英雄,主要應弘揚他們 頑強持久奮戰的精神,誇大戰績則屬畫蛇添足。

講抗戰史又不能避開當時中國的病弱,這不僅體現為經濟和科技水平落後,也表現為當政的國民政府 的腐朽。如南京保衛戰時11萬守軍面對同等數目的日軍進攻,僅5天便全軍崩潰且官兵亂跑,結果多數人當了俘虜慘遭屠殺。國人應譴責日軍在南京屠城的暴行, 同時不能迴避守軍保國衛民的無能。再如抗戰期間以國民黨副總裁為首的大批軍政官員投日組織偽政權,政府軍有60萬人降敵變成偽軍,這種民族恥辱是不應諱言 的事實。

抗戰結束前夕,日本在太平洋戰場大勢已去,在中國戰場的強勢地位卻並未改變,1944年春至1945年初「打通大陸交通線」攻勢仍 將國民黨軍打得敗退千里。此時美國總統羅斯福認為中國戰場可能崩潰,急於請求蘇聯參戰,因而在雅爾達會議上用中國領土權益同蘇聯做交易。戰後不少日本人認 為「只敗給了美國」,對中國不肯服氣,原因不言自明。

現代科學要注重定量分析,戰史分析的科學性應體現為準確考證戰績和損失數,不能使用夸 張或歪曲的資料。從數據分析可以看出,全面抗戰開始前中國政府統治區年產鋼不過4萬噸,日本卻達580萬噸。當時中國處於四分五裂狀態而對國民產值無法統 計,1936年國民政府財政收入僅為可憐的11.9億元法幣(摺合4億美元),同年日本財政收入則超過100億日元(摺合30億美元)。再看當時美國的實 力,又遠非中日兩國可比。美國戰時年最高鋼產量超過8000萬噸,年財政收入達1000多億美元。戰爭中實力對比是決定因素,中國作為戰勝國享受不到應有 待遇,還受到其他盟友欺凌,其原因只有用定量分析才能解釋。

若不進行定量分析而只搞定性宣傳,對抗戰的戰果加以誇張,就會顧此失彼、自相矛 盾。例如許多國人就不理解:為什麼戰敗的日本對中國不服氣且長期否定侵略罪責呢?中國為什麼無法得到日本的賠款最終只好放棄呢?了解美國的實力及其單獨控 制日本的實際,人們才會明白,1948年美國宣布日本可免除賠款義務後,蘇聯、英國和中國國民黨當局看到索賠無望只好放棄,1972年中國政府在對日邦交 時也不能不承認這一難以改變的事實。

作為戰勝國的中國在處置日本時沒有多少發言權,也就難以索回一些喪失的領土權益。例如原屬台灣的釣魚島 在1895年馬關條約後落入日本之手,抗戰勝利後由美軍控制而未歸還中國。1970年美國在向日本「歸還衝繩」時,又將此島交給日本管理。1972年中日 恢復邦交時,毛澤東、周恩來決定對釣魚島問題予以擱置,鄧小平和後來的中國領導人也沿襲這一決策。2012年日本政府在釣魚島問題發難激化矛盾時,許多國 人尤其是年輕人不知道中國當年雖有戰勝國之名,卻未收回那片島嶼的事實,誤以為是現在「受欺負」。

過去幾十年宣傳教育的事實證明,只有正面 教育或片面的解說,會導致受教育者在思想上非常脆弱且經不起風浪,一旦遇到現實與正面宣傳不相符,便會出現大批偏激的充滿狹隘民族主義情緒的「憤青」。同 樣,如果不搞正面宣傳,否定當年的奮鬥史且一味貶低先輩,又會導致媚外和民族虛無主義。看一下如今社會的思想狀況,恰恰是這兩種傾向都在滋長,這又能從另 一個角度看出全面、科學地宣傳歷史的重要性。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97432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