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沒被趕出中國前,在東北留下了什麼?

1932年,在日本的扶植下,偽滿洲國成立,擁有豐富資源的東北在日本的建設之下,竟隱隱成為了經濟和生活水平超越日本的地區。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便在東北地區建設了大規模的工業基地,鐵路,開設礦場,豐富的基礎服務設施等等。

在 城市城建方面:從1933年到1942年,偽滿當局詳盡規劃了大大小小109個城市的建設, 而這樣的對東北的全面系統規劃我們還沒有做過。 長春曾是亞洲近代唯一一個比東京還先進的城市,是中國唯一的仿照外國首都建造的城市(巴黎、坎培拉),「國都新京(長春)」到1934年,整個城市全部掩 映在綠海之中,長春人均占有綠地超過華盛頓1倍,是日本大城市平均水平的5倍。1934年,長春建成亞洲最大的無線電台——新京無線電台,長春是亞洲第一 個普及抽水馬桶和管道煤氣的城市。長春是中國第一個規劃地鐵的城市,1938年開始在長春規劃120公里的環城地鐵、有軌電車和環城高速公路。主要街道的 照明和電訊線路採用地下管線,是亞洲第一個實現主幹道電線入地的城市。

在金融貿易方面:金融和貿易是東北經濟的催化劑,而當年東北強勢的金融貿易體系,卻是源自於外國列強的鼎力投入:20年代中後期,34家外國銀行在哈爾濱埠開設分支機構,與巴黎、紐約等國際金融中心直接業務往來,哈埠的金融動態左右遠東的金融形勢。外國列強在哈爾濱設立的商業機構,更是高達驚人的1809個。

交通方面:1939年東北鐵路里程超過1萬公里,而中國1949年鐵路總里程2.2萬公里;1943年東北公路總里程近6萬公里,而1949年,中國含東北 在內公路總里程才8萬公里。1940年,時速130公里的彈丸高速列車在大連機車廠研製成功。1934年至1943年運營於南滿鐵路的亞細亞號特快列車采 用大連製造的SL-7流線型機車,全封閉空調車廂。

在工業方面:到1945年,東北工業規模超過日本本土,亞洲第一,從瀋陽到大連的沈大線 兩側工廠煙囪林立,城市連成一片,成為舉世聞名的「綿長工業區」,瀋陽鐵西區被譽為「東方魯爾」。東北工業化水平迅速提高,工業總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比 重由26.9%增加到59.3%,而中國2003年才達到 57.5%;

1938 年,滿洲國共發電16.3億度,1943年,豐滿水電站發電能力每年22億度,而1949年全國發電量才43億度。同時,東北以占中國九分之一的土地和十 分之一的人口生產了占全中國49.4%的煤,87.7%的生鐵, 93%的鋼材,93.3%的電,69%的硫酸,60%的蘇打灰,66%的水泥,95%的機械,形成了龐大的人造石油、特種鋼等當時領先世界的尖端科技企 業; 1945年,全國工業總產值東北占85%,台灣占10%,中國其餘部分只占5%。

所以,我們東北在當年能夠完成救國的任務,真的不是我們東北人和中國人的功勞,我們是依靠當年倭寇留下來的設施才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每每看到這段歷史,小編的心裡都會感覺無地自容。我們再一邊罵著日本人的兇殘,說著抵制日貨,卻也一邊在用著日本人所留下來的東西造福子孫。

這種矛盾只應激發我們心中的渴望,對於知識和科技發展的渴望,對於自身素質提升的渴望,以及對於自己國家強大的渴望,我們渴望和平,愛好和平,卻從來不怕戰爭。若是再有強敵來犯,當以我之力,身先士卒,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97428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